贝 蓓,唐晓岚,2,刘 芳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2.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南京 210037;3.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森林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发挥生态保护、科研科普和游憩展示的功能特点,兼具保护与利用的双重作用,因此对森林公园资源摸底显得尤为重要。青海森林研究价值和生态作用突出,是研究树种极限分布的理想场所,能调节区域气候环境,是北方防沙带的重要载体,也在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发面发挥重要作用。青海东部的温润气候为乔木树种生长发育创造条件,乔木森林带围绕青海东部呈现弧形,如图1。青海省已设立七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重要乔木树种生长区,对其梳理发现,目前仅有麦秀[1]、坎布拉[2-3]和北山[4]3个国家森林公园进行过风景资源综合评价。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属于祁连山森林区域,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天然林区,也是北方防沙带的一部分,作为距离省会最近的森林公园,在适游性、交通便捷性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更容易开发利用其经济效益,发挥生态旅游优势,因此选取青海大通国家级森林公园作为风景资源评析对象。
图1 青海国家级森林公园情况审图号:GS(2020)4632号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公园总面积47.47km2,是省内唯一分有两个景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5],如图2 所示。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省内东北部,属祁连山系森林分布区。察汗河景区地处于大通县北部与海北藏族自治州交汇的宝库林区,面积31.14km2,海拔2 868—4 235m,森林覆盖率高达60%,距西宁市80km。鹞子沟景区位于大通县东侧与海东市交界处,海拔2 700-3 300m,面积16.33km2,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距省会西宁市56km。
图2 研究区域概况(作者自绘)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的地文风景资源丰富,山形、山势、石林以及土壤代表不同类型的地文风景资源。察汗河景区山势以莲花山为界,东部山势平缓,西部山高坡陡。鹞子沟景区以山形闻名,俯瞰林区形似展翅的雀鹰。察汗河石林为高原冰蚀地貌的代表,罗列的独石是景区的“四绝”之一。大通县土壤类型较多,以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山地棕褐土和栗钙土为主[6],山地褐色针叶林土为大通森林土壤类型。
察汗河横贯于察汗河景区,是景区的水文景观主线,景区内的一百余条大小水流构成水文景观辅线。察汗河景区以水景闻名,有五十多处瀑布、跌水。如著名景点“浪漱奇石”[7]为独石与银瀑构成美景,“高峡飞流”则是水景、声景兼具。察汗河景区的独有之处还有的冰瀑。鹞子沟景区与东峡河毗邻,东峡河在鹞子沟迂回蜿蜒,是天然漂流场地。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以青海云冷杉、圆柏为主要建群种。木本植物中,以蔷薇科类型居首位,共有11属31种,如绣线菊、金露梅等;其次是杨柳科,以高山柳、白杨为代表,共有2属18种1个变种[8];此外还有紫桦、沙棘、茶藨子等木本植物数量较多。在野生经济植物中,药用植物有297种,著名的有黄芪、藏茵陈、大黄等。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中高原高山地区的特有动物约有31 目68 科271 种[9]。其中有白唇鹿、黑鹳、雪豹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蓝马鸡、荒漠猫、猞猁、红隼等15 种。此外,还有狍子、环颈雉等受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2.4.1 古人类遗址和民俗景源
大通曾有西羌、匈奴、鲜卑族、吐蕃等部落民族、游牧民族生活。1963 年发现的卡窑文化遗址,证明青铜器时代大通地区古人类生活痕迹[9]。鲜卑族建立的吐谷浑王国展现了南北朝时期西北的民族王国与少数民族文化。明朝洪武年间,许多汉族移民定居大通,与当地民族融合,逐渐繁荣安定。明长城大通段则展现先民们的长城营建史[10],是河湟文化的活样本。清代至今,大通县融合了汉、藏、回、土、蒙古等民族。每逢正月十五、藏历新年、藏族传统雪顿节、回族同胞宰牲节和开斋节、土族安召纳顿节时,都会举行大型民俗活动以及晒佛和观经法会,展现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2.4.2 宗教文化景源
鹞子沟景区内的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的古刹广惠寺[11],是青海著名藏传佛教寺庙,后随着时局动荡,广惠寺逐渐没落。1981 年寺院又正式重新开放[12]。逢特定节日,广惠寺会举行大型活动,如每年正月十五会展出经书,六月十五会举办晒佛观经典礼,还会举办娱乐活动赛马会、赛歌会。
整个园区处于青海较为温暖湿润的地带,在夏季湿润温凉,降雨集中,气温适宜,在冬季干燥冷冽,气温日夜变化剧烈,冰冻期长。年内无霜期70~120d,全年≥5℃的积温平均为19.8℃[13]。园内具有高海拔地区独有的近地云海、针叶林雾凇以及朝晖、雪景等天象景观,展现青海森林区独特的天象景观资源。
对大通国家级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将景源类型分为五小类,综合自然和人文景源共42种。以地文资源为主体的景点分布较多,同水文资源和生物资源一起构成景观主体,天象和人文资源居辅助地位。
表1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现状
3.2.1 景观资源质量评价
①评价方法。按《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 18005-1999)[14]标准,选取景观资源基础质量评价的9个指标因子(见表2),按照指标因子的重要程度打分,再根据公式计算出景观资源质量得分。
②景观资源特色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B为景观资源基础质量评价分;X为景观资源类型评分;F 为i 景观资源类型权数;M 为森林公园景源质量评价分;Z 为风景资源组合度,本项目取Z=1.4;T为森林公园特色加分,本项目取T=1.5。
表2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特色评价表
按上述方法,大通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基础质量为B=2 273/100=22.73 分,景观资源本底质量综合得分为M=22.73+1.4+1.5=25.63分。
3.2.2 环境质量和综合利用条件状况
经实地勘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大通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状况和区域开发利用进行评价,分项得分见表3。
表3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状况和区域开发利用评价表
依据AHP 法,构建大通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A 为大通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评价,准则层B包括景观资源质量、地区环境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指标层C 则包含18个具体指标(图3)。选用1-9 比率标度法进行重要性相对判断,通过向专家咨询,构造G-C、C1-(A1-A7)、C2-(A8-A12)、C3-(A13-A18)四个判断矩阵。
图3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评价模型
以上四个判断矩阵进行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确定,首先计算各矩阵每行元素乘积的n次方根
对判断矩阵得出单层次排序结果并检验一致性后,在进行层次总排序并检验一致性。结果如表所示。
表4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景源分析层次总排序
通过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分析评价,景观资源质量评分为25.63分,环境质量状况和区域综合利用条件评分共为17 分,其风景资源整体质量综合得分为42.63分,风景资源综合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水平。通过AHP 法对其风景资源进行分析,景观资源资源对整体环境影响较大,开发利用条件次之,地区环境质量影响较小。从各指标权重值比较来看,地文、水文、生物资源占景源分析比重较高,应加强对优势的保护,区位条件和人文资源是其开发的优势,未来应在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加强投资力度和关注度。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以青藏高原独有的高山草甸和高原纯林森林以及高原河流吸引游客,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目前作为旅游景点知名度不足,同时还缺乏科学严谨的风险评估管理意识,对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度和保护度不够。今后,首先需要进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措施,发挥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在未来,应该更加重视旅游开发价值,探索更加科学、可持续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模式,开展体验式科普活动,发展新式森林康养模式,打造高品质的持久性品牌效益,突出青海森林公园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