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翰 曹雄彬 刘祥玉 赵增霞 符鹏程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深圳 518110)
抗结核药物在结核人群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药物毒性,当发生毒性时,最常见为肝损害。而出现神经毒性时,以累及周围神经多见,通常表现轻微,具有可逆性。国内的病例报道中多以肝毒性、周围神经病变为主,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甚为少见。本研究诊断1例抗结核药物蓄积所致中毒性脑病的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旨在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减少对该病的误诊。
患者,男,28岁。因行走不稳1d,加重伴言语不清5h,于2018年10月6日入院。患者于1h前出现行走不稳,症状逐渐加重。入院5h前出现言语不清,伴有一过性口角左斜、伸舌右偏。经询问其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曾治疗一年,后自行停药;10d前出现胸痛,自行至网上购买药物服用,异烟肼0.2g (每天三次),利福喷丁0.3g(每天三次),乙胺丁醇0.5g(每天三次),吡嗪酰胺0.5g(每天三次),拉米夫定0.1g(每晚一次),Vit B6 10mg(每天三次)。无其他药物和毒物接触史,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对该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完善常规实验室检查、腰椎穿刺术、神经电生理等检查,头部进行CT以及MRI检查。检查结论均由2位经验丰富的专家独立完成,如有分歧,协商解决。
2.1 临床特征 患者意识清楚,吟诗样语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正常,双眼各向运动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左:右=3:3,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显示齿不歪,伸舌居中。脑膜刺激征阴性,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双侧指鼻试验、跟胫膝试验不稳准,Romberg征不能完成。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电解质、超敏CRP均正常。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0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5U/L。尿常规:深黄色。乙肝两对半示小三阳。腰穿脑脊液压力:120mmH2O。脑脊液常规:潘氏试验阴性,有核细胞计数1×106个/L。脑脊液生化:葡萄糖4.02mmol/L,氯化物128.7mmol/L,总蛋白229.00mg/L。肌电图大致正常。胸部CT:双肺陈旧性肺结核。头颅CT:大致正常。临床确诊:中毒性脑病。
2.2 核磁检查方法 采用1.5T西门子MR扫描仪,8通道头线圈采集数据。采集颅脑横断位T1WI、T2WI、DWI等常规序列。T1WI: 重复时间(TR)为 560ms, 回波时间(TE)为11ms,翻转角(FA)为90°,视野(FOV)为230mm×230mm, 层厚为5mm, 层距为1mm, 矩阵为256×256,激励次数(NEX)为2.00。T2WI: 重复时间(TR)为2330ms,回波时间(TE)为93ms,翻转角(FA)为90°,FOV为230mm×230mm,层厚为5mm, 层距为1mm, 矩阵为256×256,激励次数(NEX)为2.00。DWI:采用SE序列T2加权的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PI),与颅底平行的横轴位,回波时间(TE)为93ms,视野(FOV)为230mm×230mm,层厚5mm,层距为1mm,矩阵256×256,在层面选择、相位编码和读出梯度方向上加弥散敏感梯度b值均为1000s/mm2,激励3次,测量ADC值,描绘ADC图。
图1 2018年10月8日头颅MRI,图1A-1D分别为T2WI、T1WI、DWI及ADC图,示双侧内囊后肢见条状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扩散受限。图2 2018年10月15日复查头颅MRI,图2A-2D T2WI、T1WI、DWI及ADC图示双侧内囊后肢异常信号影范围明显缩小。
2.3 头颅核磁影像学特征 2018年10月8日头颅MRI示双侧内囊后肢见条状异常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DWI呈高信号影,ADC呈低信号(图1)。2018年10月15日复查头颅MRI示双侧内囊后肢见条状异常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DWI呈高信号影,ADC呈稍低信号,病灶范围较前缩小(图2)。半年后复查各项指标基本正常。
3.1 抗结核药物蓄积所致中毒性脑病的临床特征 急性药物中毒是内科急诊之一,病死率、致残率较高,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其临床特征。抗结核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单次服用很少蓄积,肾功能障碍者,长期服用可能出现药物蓄积中毒[1]。抗结核药物蓄积所致中毒性脑病的共同临床特征为:(1)发病前有服用抗结核药物,多在服药后数天至数周内发生,肝、肾功能不全者为高危人群;(2)临床表现为吟诗样语言,共济失调,认知功能改变,肌张力障碍等;(3)头颅核磁可见双侧内囊后肢、小脑齿状核和/或皮层下白质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改变;(4)排除其他中毒性疾病:神经毒性药物:抗癫痫药物、蛇毒、巴比妥类药物、环孢菌素、甲氨蝶呤、N2O、类固醇和维生素A等;酒精中毒:Wernicke 脑病、Marchiafava-Bignami 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等;毒品:海洛因、可卡因、大麻、冰毒等;有机溶剂:甲醇、乙二醇、甲苯等;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氰化物等。目前国内很少有文献报道抗结核药物蓄积所致中毒性脑病,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轻微,多数患者未及时就诊;(2)病程具有可逆性,症状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内缓解;(3)患者头颅CT检查正常,未再复查头颅核磁进一步明确;(4)由于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系统病变部分症状重叠,而抗结核药物累及周围神经更多见,从而忽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3.2 抗结核药物蓄积所致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特征 以往文献报道,抗结核药物中毒可以表现为小脑齿状核受累[1],笔者发现,抗结核药物中毒的另一特征性表现为双侧内囊后肢受累,这与曾报道过的山豆根、甲硝唑、海洛因等[2-4]药物中毒具有相似性。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共同特征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和/或小脑齿状核受累,病灶具有对称性;也有部分影像学可表现为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后者多见于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5],不同的患者或不同药物中毒累及部位的先后顺序可能有所差异。与脑其他部位相比,基底节和小脑齿状核富含线粒体、神经递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穿支和脉络膜支双重血供,而且代谢活跃,对葡萄糖及氧需求旺盛,在中毒、代谢性疾病时常出现对称性异常表现[6]。由此分析最初抗结核药物中毒可能表现为血管源性水肿,由于药物毒性导致血管痉挛,此时DWI为等或高信号、ADC为高信号,这种血管源性水肿只造成神经细胞功能的暂时紊乱,而并未引起严重的神经细胞的变性或死亡,病程具有可逆性,此时极易被误诊或漏诊。若病情继续进展,则细胞缺血缺氧,由血管源性水肿向细胞毒性水肿转化,此时DWI为高信号、ADC为低信号,提示病情加重,若不及时停药,可能出现不可逆损害。有学者提出假说,其病理生理机制为高灌注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和血管源性水肿;另一些学者认为,低灌注导致缺血缺氧损害和血管源性水肿在其致病中扮演重要角色[7]。该患者无头痛,腰穿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与生化正常,提示血脑屏障无明显破坏,这说明尽管血脑屏障无明显破坏,但仍然存在细胞毒性水肿,更支持后者。该患者一周后复查头颅核磁示DWI呈高信号影,ADC呈稍低信号,半年后复查头颅核磁示DWI病灶基本消失,说明早期细胞毒性水肿较轻微,尽管有巨噬细胞浸润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但无神经元损害,病程仍具有可逆性。因此,早期诊断有助于减少药物蓄积中毒所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
3.3 抗结核药物蓄积所致中毒性脑病的治疗以及预后 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发现抗结核药物中毒时,应及时停药或根据情况减量,增加补液量促进药物排泄,伴有肝脏损害者给予保肝治疗,可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待病情缓解后再评估是否可以继续使用。中毒性脑病具有可逆性,若早期诊断,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而不遗留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但若延误病情,则病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巨噬细胞浸润,神经元被破坏,逐渐出现不可逆损害。由于抗结核药物疗程长,且替代药物较少,早期毒性损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必须正确认识该病,通过详实的病史,体格检查和颅脑影像学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