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讲述中国故事的策略分析
——以央视《经典咏流传》和《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1-04-02 10:06王静雯
声屏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舞台文化

□ 王静雯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当前形式下的对外传播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此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是当下主流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国内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并积极探索传播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的路径。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如节目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容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泛娱乐化倾向,缺乏精神内核;集中于访谈、采访的模式,有时还呈现故意煽情的嫌疑,访谈内容过于生硬,强调情感渲染和价值观的输出,形式大于内容等。

央视作为主流媒体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如《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朗读者》等,央视在不断突破传统访谈类、平面化、娱乐化的综艺形式,探寻出“文化+音乐”“文化+戏剧”“文化+书信”等新形式,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品质,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样态,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本文旨在聚焦于文化类综艺节目,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经典咏流传》和《典籍里的中国》两部央视综艺,分析如何用新手段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

案例简介:《经典咏流传》和《典籍里的中国》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的中国大型文化节目。该节目由撒贝宁主持,每季节目会邀请不同的鉴赏嘉宾对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讲解,同时也邀请众多传唱人来传唱经典。自2018年第一季节目播出至2021年8月,已推出三季节目和一个致敬英雄特别系列。节目始终秉持着“和诗以歌”的节目形式,为古诗词赋予新韵律,将文字媒介转化为时下流行的视听媒介,让诗词在传唱中,从流行走向流传。

《典籍里的中国》是2021年首播的一档聚焦中国优秀经典典籍的全新原创类大型文化节目。该节目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籍进行串联,使其构建成完整的文化之链。采用“以今入古”的方式,突破时空限制,在舞台上展现出现实与历史两大空间。“历史空间”进而又分为若干个小时空,突破以往节目的线性式表达,利用碎片式时空进行呈现。

两档节目都呈现出了一种新的节目态势,从以主持人为主体的人物访谈模式中脱离出来,采用“主持人+传诵人/表演者+嘉宾”的方式,弱化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一般只作为节目串场的作用存在;表演者兼具艺人与素人,主要承担着故事讲述的作用;嘉宾作为“文化解读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为节目补充专业知识上的空白。三种角色在节目中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和独特的自我价值,使得整档节目职责分明,形成稳固的三角式结构。三者环环相扣,互相补充,使得节目专业性提升,让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再只是停留于表面,而是更为深刻地去探寻文化背后的内涵。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波兹曼曾说:“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在泛娱乐化时代,需要探讨如何在不过度娱乐大众的基础上实现现代综艺的创新。本文将分别结合《经典咏流传》和《典籍里的中国》展开分析。

《经典咏流传》:以音乐为载体

古诗词采用音乐演绎。诗歌二字自古以来即为一体。“吟诗作对、和诗以歌”,从古至今诗词的传唱从来不乏曲调的加入。古诗词中平仄的韵律,在歌曲中同样适用。《经典咏流传》作为一种从未有过的文化综艺样式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节目邀请作曲家为诗词谱曲,再选取传唱人进行现场演绎,将古诗文加入新曲调进行创作,让更多人将古诗词唱出来,让更多人记住古诗词的魅力。

在《经典咏流传》第一季2018年4月14日播出的节目中,选取了李白的《清平调》进行同名歌曲创作。歌曲最开始运用京歌进行演唱,在现代演唱的基础上加入了我国传统的演唱技巧,使得整个节目有一种古今交汇之感,体现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传统古诗词通过新的旋律演唱出来,让广大观众对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还增加了诗句的记忆性。

当下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文化类综艺如何出圈,就需要在形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经典咏流传》将诗词歌曲化,利用“以新带旧”的方式将古诗词用新方式展现出来,时刻抓住中国文化这一内核,嫁接音乐、表演、阅读等载体,将中国故事传播出去。如今的观众已经不再喜欢套路化的传播方式和节目形式,在节目制作时可以尝试将文化与舞蹈、乐器、VR技术等相结合,探索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样式。

舞台设计融入中国元素。《经典咏流传》节目舞台背景采用孤形穹顶式造型,弧形的边界一直延伸到观众席,将观众包裹其中(如图1)。“以天为顶,以地为席,抬头时满目皆为繁星(即舞台灯光呈现)”,这一舞台呈现形式深刻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天圆地方思想。在观看节目时,观众会有一种置身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之中的感觉,静静地感受着周围灿若繁星的中国优秀历史文化。

图1 《经典咏流传》综艺画面截图

在舞台设计上,节目利用扇形结构、山水造型、竹简设置等大量中国元素进行装饰。数控可升降的冰屏置于舞台一侧,以竹简为背景,加之干冰的配合,让观众有一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空幽、儒雅之感,在增加舞台立体感的同时,给观众强烈的沉浸式体验。

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八百年前南宋时期古琴、二胡、箜篌等独具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乐器不断加入节目,真正做到让“国宝活起来”,让诗词唱起来。施拉姆曾提出过“编码者”和“译码者”的概念,即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受众,传播者进行信息传达,受众对内容进行反馈,而连接两者的即是一条由各种符号链接成的纽带。节目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不断叠加,使观众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到节目文化内核的呈现。

中西结合善于自我讲述。音乐剧和美声最初都源自于西方,是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歌曲的演唱形式,与如今的流行歌曲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当下仍然属于一种小众的音乐类型。但在《经典咏流传》第三季2020年2月15日播出的节目中,曾邀请过四名业内优秀的青年音乐剧演员,用美声演唱唐代诗人王维的《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浑厚的腔体共鸣、多声部叠加传唱,四名传唱人将自己化身为诗句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理解将“能擘两雕弧,能虏骑千重”的少年形象表现出来。用美声传唱中国诗词,体现了我国诗词的包容性和创造力。传播中国文化并不一定局限于传统形式,当下东西方文化各具特色,如何扬长避短,借由对方优势持续发展自身,是时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关键。

在第二季2019年2月16日播出的节目中,克丽丝叮作为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将自己对于庄子的理解融入进《一百万个可能》这首歌的歌词中。传播中国文化不应该故步自封,拘于传统。克丽丝叮作为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代表,以西方文化的独特视角来看待中国文化、传递中国故事,往往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内容,可以增加人们对中国文化多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她可以将中国故事传递给她身边的人,用更为贴近的方式向其他人传播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笔者认为如今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应该停留在借别人讲故事、讲别人的故事,而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讲自己的故事、中国的故事。《经典咏流传》在嘉宾选择上并没有局限于明星,而是逐渐地大众化,清华大学合唱团、厦门六中合唱团、支教老师……人们可以看到明星普通的一面,也能看到普通人不平凡的生活,他们在传递中国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自己的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真正让观众融入节目之中。

互联网时代多媒体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是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的问题。UGC(用户生成内容)给整个互联网行业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而央视作为我国的主流媒体在节目上大胆的创新,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空间,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

在融媒体时代,任何电视节目都不会只局限在单一的呈现方式和传播媒体中,只有运用新手段、新技术,力争多渠道传播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经典咏流传》节目组将舞台上的歌曲都制作成独享音频版,在酷狗音乐、QQ音乐等平台上线,利用“大屏+小屏”的多屏传播方式,将内容最大化的传递给观众。

节目还运用“1+4”的传播策略优势,即传统电视媒体与短视频、歌曲音频、微信公众号文章和H5互动新媒体的充分结合,来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传播矩阵。在观看时还可以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观众录入自己的声音后,通过智能识别可以听到自己演唱歌曲的声音。充分利用UGC的优势,增强用户互动意识,给予用户良好的个性化创作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中,增加观众黏性。

《典籍里的中国》:以表演为载体

“戏剧+影视+综艺”打破时空限制。《典籍里的中国》采用多舞台、多场景、多人物、多时代的方式讲述一部典籍的故事。舞台呈现在舞台剧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表现空间。该节目突破了传统舞台综艺的拍摄模式,打破舞台的时空束缚,随着主线人物的调度进行多场景的转换。台下观众的椅子全部可以旋转,让观众能最大程度地欣赏到最完美的舞台效果,沉浸于内容的讲述之中,这在以往的文化类综艺中十分少见。

主持人、讲述者的加入,多时空、多舞台、多人物的表现,打破了传统戏剧中“三一律”“第四面墙”的原则,解放了传统戏剧舞台的呈现形式,最大限度地与观众形成互动。整个节目以“古籍讲述+剧本讨论+现场呈现”的方式呈现,集戏剧的表现形式、影视的镜头语言、综艺的节目流程为一体,呈现出了一档新型文化类综艺节目样式。

在2021年3月7日播出的节目中,讲述的是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的过程,在多次奔赴科举考试的途中宋应星历经人生百态,逐渐有了想要编写一本有实用价值的书籍的想法。整个时代的变迁都在舞台上进行呈现,观众像是故事的亲历者,跟着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成长。与此同时,在节目的结尾部分,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个同样有着“禾下乘凉,天下富足”梦想的人在舞台上跨时空的相聚,可以说成为节目中最为经典的部分。

同样在《本草纲目》2021年5月2日播出的节目中,讲述了李时珍近30年编纂《本草纲目》的过程。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出书十分困难,李时珍在去世前都没能看到刊印成册的书籍。但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现场,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着“李时珍”来到现代,亲眼看见了出版成册的《本草纲目》。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具有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会有目的地从大众媒介中获得心理满足。在《典籍里的中国》中,观众不仅可以随着角色“回到过去”而且可以带着古人“来到现在”,这种双重的遗憾补偿让观众得到一种满足感,从而使得这档节目深受喜爱。

整档节目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在一个大舞台上进行展现,甚至还用到了“穿越时空”的叙事方式,将碎片化的内容用一条主线进行串联,将整个故事脉络诉诸于观众,通过弥补遗憾的方式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文字影像化进行无差别传播。将陌生化的内容转化成日常化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形成关联,从而拉近受众与内容的时空距离。文字影像化在当今运用十分广泛,各大小说IP的改编其实都是将文字影像化的过程。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将书本上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影像化加工,可以降低理解难度、扩大受众群体范围,使内容可以进行无差别传播。

在2021年2月12日播出的节目中,以专家的经典解读作为开场,让观众可以在观看之前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背景和历史脉络,在一定程度上加深观众对所看内容的印象。大部分人对《尚书》、九州这些概念只停留在最表层的理解;“九州是哪九州”“《尚书》的创作过程是什么”,其实很多观众对此都没有系统的了解,而每一期节目都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对整个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不仅包括书籍的保护过程,还将书籍中提到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也囊括其中。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阅读群体的范围,诸如《史记》《尚书》《天工开物》等古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缺乏趣味性、易读性。而用影像化的方式演绎可以缓解由于文化、年龄、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节目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再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局限在某一类群体身上,而是让所有人都能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真正做到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沉浸式体验唤起认同感。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不仅是“穿越者”,更是代表所有观众的“体验者”。不论在屏幕前后,在古代背景的对比之下,人们都能轻松的将自己带入到现代读书人的角色中,跟着他走进历史中的故事。

在信息化时代,为了获取最大的阅读量达到营销效果,大量的信息呈现病毒式传播的态势。铺天盖地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无从思考。而新时代中的观众已经不再会为填鸭式的信息传播买单,大家都想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想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空间。此时,一味地教条、灌输某种价值观,反而会引起强烈的“反抗”。

主流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要善于用不同的方式唤起人们血液中共同拥有的文化情感。第一期《典籍里的中国》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一角曾问“华夏为何一体?”撒贝宁答“自古就是一体”。这短短的一问一答让许多观众流泪。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当代观众接收信息的形式过多,已经习惯了套路、包袱这一传播方式。而这一问一答摒弃花哨的铺垫,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道理,这种直白化的表达在当下有着更强大的感染力。

与此同时,它并不是在节目中刻板地宣扬人们应该对国家、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而是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唤起人们内心深处作为华夏儿女对于国家、民族历史的强烈认同感、归属感。这与当下很多节目想要消费观众情感的方式不同,真情流露往往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新时代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央视作为我国主流媒体,不断探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样式,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基于对央视两档综艺节目的案例分析,本文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内核,嫁接不同载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时要牢牢抓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内核,嫁接不同载体,如舞蹈、音乐、VR技术等进行文化类综艺节目新样式的探索。

利用影像化等方式,实现文化自我讲述和无差别传播。在传播中国文化时,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并且善于利用时下热门的影像技术,将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用视听语言呈现出来,扩大受众范围,将中国故事更好传播到世界各地。

利用互联网优势,借助多平台传播。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丰富资源,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可以利用“大屏+小屏”的方式进行多媒体联动宣传,达到矩阵传播的效果。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舞台文化
军迷大舞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军迷大舞台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