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伟
【摘要】本文作者考察了近期国内外广播和互联网音频领域的现状,结合情感计算、人工智能、心理学、医学等领域涉及音频内容应用的新成果,以及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社会音频的应用现状与需求,提出当前音频媒体行业发展破局之处或在于与智能化传播匹配的音频内容体系的建设上。智能传播时代,与视听媒体传播不同,音频传播涉及更多的交叉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已经开始入局音频内容的生产与应用,音频媒体实际上已经开始与流行文化趋势、人工智能的前沿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音频媒体 智能传播 音频内容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媒体生态系统正在重构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全流程。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等智能化传播趋势下,音频内容或者音频媒体,甚或广播业,将以何种状态入场?
一、多行业入局音频传播
当前,音频智能化传播的场域处处显现:喜马拉雅平台提出“音频淘宝”概念,智能音箱燃动起人机语音交流的星星之火,出版社趁数字化东风增值音频出版,微信语音的高度日常化使用,科大讯飞的语音多文本间转换技术,各大门户、视频网站和各类网络原生新闻平台等“一个也不能少”地叠加音频内容类别。无论是疫情期间腾讯会议、钉钉会议的社会风行,还是因“声景”研究为大众所知的环境声学或社会声学领域,或是鲜有大众关注的音频前卫艺术实践,更有计算机、心理学与认知科学领域交叉发展的计算机听觉领域,将生理、心理与新技术融合,声音刺激与效果分析的精度越来越高。
凡此种种,可以归结为三点:首先,入局音频传播领域的不只是广播和互联网音频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家居企业、大健康产业等的进入,甚至可能改写大音频传播这个领域的概念。其次,抽离这些行业差异,把音频传播看做一个独立领域,应涉及音频内容产出、音频传播渠道与平台、音频技术推动的反馈效果测量评估三大类,目前音频内容产出发展的智能化程度最低;最后,音频传播牵涉的专业和行业领域庞杂,意味着需求广泛、前景可观;但也意味着其建立在智能化传播基础上的跨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搭建任务艰巨,也预示短期內难以在产业领域搅动市场,破局之处可能就在于关键性行业间摈弃成见的融合研究的启动。
声音信号本身的“非侵入”、易于采集、普适的特点,有可能为未来基于声音干预的终端设备和人工智能内容的开发提供想象空间。
二、音频媒体智能化传播发展的必要性
基于上文观察,在音频智能化传播的大舞台上,对于媒体行业而言,最有优势和竞争力的是媒体内容的生产。
(一)国外传统广播及其衍生的播客业态是音频内容生产的主力之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统计,全球目前总共有超过4.4万个电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播覆盖率超过了75%,广播媒体仍然是全球实现最大覆盖量的大众媒体。最新数据显示,英国1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89%的人群有收听广播行为,法国十分之九的人群都在听广播,在美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平均每天花费一个半小时收听广播。播客作为传统广播形式的衍生,它和广告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到2025年,全球播客听众将从2019年的8亿人增长到20亿人,广告销售额可能涨至3倍,达到35亿美元。①新闻类的播客正成为目前甚至是下一个阶段广播发展的主要方向。广播行业百年来的积累应成为优势,特别是在音频内容资源和音频生产层面。
(二)国外广播媒体创新改革对接智能传播的内容期待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公司成立的故事讲述实验室(NPR Storytelling Lab),其标志性意义在于打破广播、播客、数字化、视频制作等部门的界限,覆盖所有生产部门和整个组织系统,成为一个创新的枢纽。其本质是站在基于“叙述”(或者说“表达”)层面,打破媒体介质属性壁垒,从而达到“Storytelling ”(故事讲述)这个最终内容效果的最佳状态。这一认识的关键点是,对接智能传播的内容需求期待,把内容传播的场景和渠道放大到媒体之外的广阔空间中,同时把对内容生产的尊重放到最高位置上。
为了服从这个目标,就不得不超越原有的内容生产流程和行业分工限制,超越媒体原有内容生产中的壁垒(音视频内容生产中基于媒介层面的差异性互不相容)。为实现这一目标,该项目由主管节目和受众开发的副总裁主持,节目部、新闻部、NPR客户端和培训部四个部门主管作为主管团队负责人,小范围内实现人对于机构性障碍的跨越。这可看作是高竞争环境下的行业应激自救反应。
(三)广播之外的其他媒体加入智能化音频内容争夺战
2020年底,《纽约时报》的播客《每日》(The Daily)每天约有400万大众收听,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频道福克斯新闻台(FOX News)在黄金时段的观众人数。其音频内容的战略步伐还未停止,2021年3月27日,《纽约时报》收购了一款名为Audm的客户端,这是一家将长篇新闻转化为音频内容的初创公司。《纽约时报》还专门为亚马逊的智能音箱Alexa推出了新闻简报等音频产品。
英国《每日电讯》同样加入了这场音频内容争夺战,其积极打造的播客栏目矩阵目前有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杂志类节目;第二个板块为即时栏目:一天两次的新闻播报,时长为2分钟的简讯播报和时长为10分钟的新冠肺炎疫情动态播报;第三个板块打造了一系列更具深度、制作周期更长的播客栏目,一般为6集左右的长篇播客,内容更多聚焦在深度的事实调查上。
可以清晰看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纽约时报》以报业本行、音频“副业”叫板了电视新闻频道FOX News,英国三大报业之一的《每日电讯》的播客实际上是“下一代”广播应该做的事情。Spotify(声破天)作为全球最大的音乐流服务平台之一,也加入这场音频内容争夺战中。Spotify推出一部日更剧情类播客,其制作精良程度可与BBC Radio 4(英国广播公司广播4台)的经典广播剧“The Archers”展开竞争。
纸媒、在线音乐平台等不仅开始涉足广播及播客领地,在内容制作、专业化程度上也不亚于甚至更强于广播媒体。音频内容这个原本不受重视的领域,却成为广播之外其他媒体数字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此举值得深思。
三、音频媒体智能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性
(一)音频新闻的新影响力
2020年5月4日,第104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这一届普利策新闻奖在原来14个奖项的基础上,第一次增设“音频报道奖(Audio Reporting)”。播客《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第688集《出局的人群(The Out Crowd)》获奖。
2020年路透社新闻学研究所和牛津大学联合发布一份《新闻、媒体及技术趋势预测报告(Journalism, Media, and Technology Trends and Predictions)》宣布音频新闻的新黄金时代到来。
(二)音频内容反向输入大众流行文化
互联网音频内容也开始反向输入大众流行文化,一些热门的播客被改编为电视剧甚至电影。例如:纽约时报的播客《Modern Love(现代爱情)》改编成了同名美剧;大热的华人题材电影《别告诉她》来源于导演王子逸在播客“This American Life”中的一期节目;漫威漫画公司为推广“金刚狼”品牌,由演员理查德·阿米蒂奇制作了播客,并将重新制作为漫画出版。
(三)可预见的音频全球化市场
无疑,在视觉传播独大的今天,音频新闻和其他音频内容的“出圈”在一般人看來似乎还很遥远,但信息传播领域的新端倪对于专业媒体人而言,是无法不慎重对待的。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广播疆域拓展的路径到底在哪里?过去,我们做过诸多探索,内容为王、技术为王、平台为王、数据为王、渠道为王,等等,其核心是广播的盈利问题。广播作为区域性媒体,其形成全球化市场似乎不可能,但是从国际音频媒体学术研讨会上看,如 2019年5月11~12日伦敦金史密斯大学举办的2019年音频剧学术研讨会(Audio Drama Festival 2019)以及2019年欧洲传媒教育学会(ECREA)广播分会年会等国际音频媒体研究会议,音频内容可预见的全球化市场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期待。
(四)可期待的音频内容资本
“音频内容资本”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的是智能传播时代音频媒体未来努力的方向应是基于自身核心竞争力——音频内容资源库和专业的音频内容生产能力。
“音频媒体”这个概念要延伸到所有跟声音有关的内容层面。广播不仅仅可以做今天我们国内电台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还可以做很多跟声音本身有关的内容的研发,将声音与人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国际音频传播的一个趋势是: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众多在学界具有引领性的研究人员开始越来越关注音频传播或者音频媒体,探讨它跟人之间最内在的关联是什么,并以此作为人工智能等未来传播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视听媒体内容边界在将来会进一步模糊,很多做电影的人也在做音频的节目,不仅如此,我们也要模糊口语、文字、视听媒体的内容表达边界去思考:这些介质个性化之下表述的共性是什么?广播是否可以通过音频形态这个切入的角度蜕变为一种高度适应智能化传播语境的新的表达方式、新的叙述方式。
音频内容不仅仅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听到的、涵盖的内容,其实它的表现疆域更为广泛。比如说科学类播客在国外很受欢迎,《无形的力量》(Invisibilia)用奇妙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建构了一个个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的人类故事,人们在收听之后,或许可以找到如何思考、行动和生活的解决办法。
“音频媒体”新内涵随之呈现,它将包括四个涵义:一种高度适应智能化传播语境,具有国际化市场前景的,在内容表达上拓展了前所未有的版图疆域,融合口语、文字、视听媒体内容优势的以声音形态出现的叙述方式。
四、音频媒体智能化传播发展的可能性:内容生态体系建设的机遇
(一)科技创新的宗旨在于服务于人
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科技创新必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崇高理念。科技创新的宗旨在于服务于人,这是我们发展科技事业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中心,意味着技术不是外在的加持,而是要帮助实现内容与人的内在对接,参与人的文化行为。人的文化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表达行为,其核心是人的创造力展现的疆域挑战。今天短视频的旺盛发展是营销业洞悉了秘诀:借助新技术手段,以内容直接链接受众,营销化身内容。
中国音频市场的真实发展远不局限于广播媒体、有声书等。艾媒咨询机构预计,2022年在线音频媒体用户规模将达到6.9亿人,而其市场收入从2006年的1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1亿元,②很多贡献来自二次元音频消费。以2019年末由《魔道祖师》改编的电视剧《陈情令》为例,截至2021年初该剧第三季在猫耳客户端已经达到了1.8亿的播放量。③有需求就有市场。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在认知上有没有达到去驾驭与科技发展相匹配的认识能力,特别是在对音频内容价值的重视程度上。
(二)人工智能的人文性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前沿不能仅仅是技术,它也必须是人文(humanity)的。欧盟最新开展“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系统”项目,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教授也发起了Human-centred AI(HAI)研究,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人文科学等众多学科。这或许代表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
(三)媒介研究的新命题:媒介与社会文化
Web3.0时代媒体研究关注的焦点,从媒介内容和传播效果转向媒介本身, 探讨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媒介研究的未来趋势,呼应新技术的命题以及国家发展战略。
(四)智能音频多媒体内容生态系统的本质:回归声音与人的深度关联
未来可期待的音频内容需要与新技术发展匹配,与自身的文化使命匹配,在广度和深度上做新生式的蜕变,建立音频内容的生态系统。
在广度上,智能音频多媒体内容生态系统需要音频媒体与脑科学、情感计算等多学科联合研发。例如,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 CV)已经被广泛研究且取得了很好的产业化应用成果,然而计算机听觉(Computer Audition, CA)在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极大的科学价值和潜力。研究话语/音乐对人体大脑及行为的影响将有助于对基于计算机听觉的精神状态量化评估,亟需结合脑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等探索基于脑信号实现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的新方法和技术,构建基于脑电特征的语音解码系统,实现自然高效的语音输出脑机接口系统。
在深度上,智能音频多媒体内容生态系统生产需要声音心理学(Psychoacoustics)、声音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Sound)、声音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的参与,回归音频与人深度关联的思考与关照。
这是音频内容、音频内容资本、音频内容生态体系的根本,也是未来智能化时代音频媒体得以彰显专业性价值、迎接风口期的要求。
注释
①The podcasting battle to be the Netflix of audio, Economist, 2021.1.2.
②艾媒大文娱产业研究中心:《2020~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研究报告》,艾媒网,2021年3月31日,https://www.iimedia.cn/c400/77771.html.
③参见:https://www.missevan.com/mdrama/22602.
(本文部分内容见于2021年10月20日作者在安徽合肥举办的中国广视索福瑞长三角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下一代“广播”:开拓智媒时代音频媒体的疆域》,该演讲部分内容详见收视中国微信公众号。)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