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婷
内容摘要:赛珍珠于1931年出版的《大地》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中国人不仅是那些长辫子、吸鸦片、裹脚还被戏称为东亚病夫等负面形象,他们也像世界上其他农民一样与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为生存而战。本论文试图从跨文化视角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和消极方面以及一些中国传统风俗。西方人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和积极方面以及传统习俗,对中国有更好的认识以及对跨文化交流及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地》 跨文化交流 文化 习俗
1.引言
赛珍珠以土地为纽带,中国文化为切入点,白描的手法描述了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通过真实的笔触描写了中国农民普通的一家及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习俗,那些朴实的感情,坚毅的性格,善良的本性以及对土地深沉的爱架起中西方文化传播的桥梁。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历史地理教科书中基本是基于嘲弄的常识,亚洲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至多提及中国的长城和拥挤的人群。同样在世纪之交,在美国的外交界无人会花费哪怕仅为一天的时间来研究亚洲(Conn, 1996:34)。而赛珍珠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及身份,以及她的相对文化精神,使她在中国的文化传播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字里行间感受到当时的中国人民的质朴与善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人可以从赛珍珠作品《大地》中正面的认识中国以及中国的风土人情。
2.赛珍珠及其作品《大地》的中外研究现状
(1)国内对《大地》的研究情况:
潘正凯的《美国文学里的中国农民——塞珍珠〈大地〉赏析》着眼于每一个时代在西方都可以找到一个塑造中国人形象的代表,而赛珍珠的大地通过对祖孙三代经历的叙述,塑造了刚毅、勤劳、质朴、善良的中国农民形象,不仅引起美国人对中国的关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19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对中国形象丑化与抵触的潮流。周捷的《从儒家思想视角看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形象》从渗透的儒家思想的角度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更好地向人们尤其向西方社会展现了一个健康的、真实的、生动的中国形象。王丽新的《跨文化视角解读赛珍珠的〈大地〉中的文化意象》分析赛珍珠在《大地》中对于乡村中国意象的理解,并试图从文化身份角度探究赛珍珠对于乡村中国意象理解的原因,进而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弘扬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2)国外对《大地》的研究情况:
Rochmat Budi Santosa在“A Pragmatic Analysis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Pearl S Bucks The Good Earth”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中国农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与印度相近,乡村农民的生活方式是大致相同的,勤劳,艰苦奋斗,捍卫所得,热爱自然。Dlnya Abdalla Mohammed在“Oppressing and Discriminating Women as Depicted in Pearl S. Bucks The Good Earth”中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人的地位来剖析女主人公阿兰及整个中国妇女的创伤,妾制,缠足,重男轻女,卖女为奴等陋习来体现当时的中国现状及妇女形象。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地》已有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小说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从美国作者视角下的中国,通过对祖孙三代经历的叙述,塑造了刚毅、勤劳、质朴、善良的中国农民形象,不仅引起外国人对中国的关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丑化与抵触的潮流。
3.《大地》中的中国文化与习俗
赛珍珠的诺贝尔文学作品《大地》,囊括了大量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间的人文处事,其中的文化与习俗彰显着民族精神。这些中国文化体现着当时的风土人情及社会秩序,既有积极向上的内在精华,也有历史沿袭下来消极的一面,这些共同构成了当时的真实社会。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文化,认清和辨别精华文化,才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1文化之精华
3.1.1天人合一
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追求世俗的幸福。他们努力劳作是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他们勤劳善良,坚毅质朴,顺应自然,敬畏土地公,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收获。
例1:两尊神像是土地爷本人和土地婆。它们穿着用红纸和金纸做的衣服,土地爷还有用真毛做的稀疏下垂的胡须。每年过年时,王龙的父親都买些红纸,细心地为这对神像剪贴新的衣服。(王逢振,2019:34)
例2:他扛了锄头到他的地里,耘出一行行庄稼;他把牛套在耕犁上,耕好村西栽种蒜和葱的土地。(王逢振,2019:45)
例3:他们把自己这块地对着太阳翻了又翻——正是这块地,建成了他们的家,为他们提供食物,塑成了他们的神像。(王逢振,2019:48)
例4:地可是人的血肉啊。(王逢振,2019:82)
例5:“我决不会卖我的地的。”他说。(王逢振,2019:137)
王龙遇到生活中的大事,比如:结婚、生子、祈祷风调雨顺及好的收成,他就会去庙里给土地爷和土地婆烧香。在他看来,土地神掌管着这块土地和他的命运。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的小农经济,自足自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然的依赖在王龙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赛珍珠的《大地》紧扣大地主题,主人公王龙的饮食、生活和宗教信仰,都来自于土地。土地是王龙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他知道,只要他热爱土地,精心管理土地,土地就会带来财富。后来,他们的家庭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家里没有粮食,他们宁愿到南方去乞讨,也不卖地。土地是王龙的信仰是他的根,只要有土地存在,一切都可以重来。王龙从对土地的信仰中找到了安慰,土地成了他的精神食粮,他对土地的热爱从未停止。
3.1.2“孝”与“仁”
“孝”和“仁”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王龙对父亲的孝体现在很多方面,这种尊老敬老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在灾旱饥荒面前,即使自己家也不够吃,还是拿出粮食接济自己的叔叔。可以看出他善良的本性,那颗仁爱之心。
例6:自从六年前他母亲死后,每天早晨他都要烧火。他烧火,煮开水,把水倒进碗里端到他父亲的房间......六年来,每天早晨,这位老人都等着他儿子把开水端来减轻他的晨咳。(王逢振,2019:5)
例7:他一般都拌玉米面粥给他父亲。而他自己是吃不到玉米面粥的。(王逢振,2019:10)
例8:王龙无可奈何,往他叔叔张开的衣裳前襟里像数东西一样放了一小堆豆子和一把宝贵的玉米。然后他坚决地说道:“我只能给你这么多了,我首先要照顾我的老爹,即使我不管孩子。”(王逢振,2019:116)
例9:我不愿意吃这种肉!”王龙生气地喊道,“我们要吃买的或者乞讨来的肉,但不是偷来的。虽然我们是讨饭的,但我们不是贼。”说完,他用两根手指从锅里把肉夹出来,扔到了地上,一点不顾二儿子的哭叫。(王逢振,2019:180)
由例8可以看出,王龙除了无微不至的孝敬自己的父亲,对周围人的仁爱也体现在他对叔叔一家的态度上,虽然他叔叔一家很懒,一直想占有王龙的土地,用王龙的钱,即使很不喜欢他们,但王龙在最困难的时期还是尽力帮助了他的叔叔。在南方,王龙每天努力拉车,而不是乞讨。他认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应该劳作以挣得东西吃。他的二儿子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而偷窃。王龙知道后将煮好的肉仍到地上,并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教育,这说明王龙即使在贫困的条件下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3.2文化之弊端
文化中除了传统美德,也不乏存在着一些客观真实的弊处,大多沿袭历史,有着时代的特征,但绝不是西方带有嘲讽的夸大和扭曲。正因为赛珍珠客观的写实,才使得作品具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例10:她的头发整齐光滑,衣服也干净。但有一刻他失望地看到她的脚没有缠过。(王逢振,2019:29)
例11:“已经生了。这次想不到是个丫头——不值得再说了。”(王逢振,2019:103)
例12:然后他又想起今天他家新添的一口,这使他心里充满了不幸,他们也开始生女孩子了——女孩子不属于自己的父母,而是给别人家生养的。(王逢振,2019:104)
例13:他站在那里,端详着孩子巴掌大的尸体——只有一张皮和一把骨头的一个女孩。他正准备说“但我听见她哭了,是个活的”,他看见了他女人的脸。
把死孩子的尸体放到一座旧坟墓陷下去的一侧。这座坟是许许多多坟墓中的一个,坟头都快平了,也不知道是谁的,似乎没人照料过,(王逢振,2019:132)
缠足和弃婴是当时社会习以为常的事情。据记载,民间妇女从四五岁开始裹脚。成年后足长不超过三寸,称为三寸莲花。在那个时候,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小脚。裹脚的妇女行走困难,非常痛苦,甚至可能导致残疾或死亡。在王龙致富后,他不喜欢阿兰丑陋的大脚,被忽视的阿兰为了小女儿赢得未来丈夫的爱,不情愿却坚决地绑住了小女儿的脚。每当灾难降临,女儿就会成为家庭负担的受害者,她们可能会被抛弃、出售,甚至在出生时就被直接杀害。饥荒期间,阿兰残忍地勒死了刚出生的女儿,因为家里没有钱添饭吃。所以在特殊时期尤其灾荒年代出生的女婴命运悲惨,不是被杀就是被卖。
3.3习俗
3.3.1婚嫁
例14:这天晚上他已经请了一些朋友来吃饭。他请了他的堂弟,也就是他叔叔的儿子,为了他父亲的面子还请了他叔叔,另外还请了三个住在同村的邻居。他打算这天早上从城里带回点肉、一条塘鱼和一把果仁。(王逢振,2019:13)
例15:他和父亲买了两只镀金的银戒指和一副银耳环,父亲把这些东西拿给了那个女人的主人,作为定亲的信物。(王逢振,2019:15)
由此可见当时的婚嫁习俗,邀朋请友庆祝新婚。定亲需要信物比如银戒指和银耳环,其实从《大地》中可以看到现代婚嫁形式的雏形。
3.3.2节日
例16:新年将至,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王龙到城里的蜡烛店买了一些红纸方,其中有些印着金色的“福”字,另外一些印着“富”字。他把这些红纸方贴在农具上,求的是新的一年给他带来好运。(王逢振,2019:73)
例17:为了新年的缘故,他还在神前烧了香。王龙还给自己家里买了两支红蜡烛,准备除夕点在神像前的桌子上,那张神像就挂在堂屋中间桌子上方的墙上。(王逢振,2019:74)
最为重要的节日要数新年,家家户户都打扫除尘,在农具及门上贴上会带来好运的红方纸。“福”代表福泽深厚,福到家来。“富”寓意年富有余,富国安民。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凸显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和憧憬。
3.3.3生子
例18:“我再去那家时,我要怀里抱上儿子。我要给他穿一件红袄和一条红花裤子。他的头上要戴一顶前面缀着金色小菩萨的帽子,脚上要穿一双绣有虎头的鞋子。(王逢振,2019:34)
例19:“我们一定要买一大篮子鸡蛋,把它们染红,然后分给全村的人。这样,人人都会知道我有了个儿子!”(王逢振,2019:62)
从例子可以看出生儿子是一家人溢于言表的喜悦,是件扬眉吐气值得炫耀的事情,这也是基于文化深层的男权文化的体现。当地生儿子报喜的方式是将鸡蛋染红分给村里人,人们就会明白这家生了儿子。新生儿的穿戴也颇具特色,头带缀着小菩萨的帽子,脚穿锈有虎头的鞋子。凸显出家里对新生儿子的重器。
4.结语
赛珍珠以其现实主义手法的写作方式引起外国读者对中国的关注,赛珍珠的《大地》通过对王龙及一家的描写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民热爱土地、尊重土地、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西方人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和积极方面以及传统习俗,对中国有更好的认识以及对跨文化交流及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Peter Conn. Peal S. Buck; A Cultural Biograph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130.
[2]Slattery, Margaret.“Trueto Life.” Foreign Policy 2012: (191).
[3]王璐. Westerner's Misreadings of ChineseFarmers from The Good Earth of Pearl S.Buck[J].中外交流,2017,(23):101.
[4]王丽新. 跨文化视角解读赛珍珠的《大地》中的文化意象[J]. 消费导刊, 2017, (4):98.
[5]潘正凯. 美国文学里的中国农民——赛珍珠《大地》赏析[J]. 新高考(英语基礎), 2016, (12).
[6]周捷. 从儒家思想视角看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形象[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7, 第16卷(2):117-119.
[7]赛珍珠.大地[M].王逢振,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