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万杰 何爱华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科技创新呈现出系统性、复杂性及协同性特征,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学者也对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对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并且整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期望对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研究提供思路及参考。
关键词:协同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机制
一、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科技创新呈现出系统性、复杂性及协同性特征,协同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单个主体的创新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区域通过主体间协同创新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在创新的组织形式下最大程度的整合创新资源,加快成果创造、转化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但是各个主体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却出现创新主体不清晰、相关机制不完善、主体协同创新融合力度不够、组织协调不顺畅、科技转化率较低、发展缺乏资金支持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国内的诸多学者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研究,现有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等方面。本文对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协同创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期望对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研究提供思路及参考。
二、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构成要素及作用
从1906年美国学者赫尔曼·施耐德提出产学研的概念起,创新的主体逐渐开始多元化,我国学者也对创新主体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的创新主体包含政府、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用户、中介、金融机构。七个主体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推动整体朝着更高的方向演进。
(一)政府
政府在协同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统筹协调的作用,由“掌舵者”逐步转变为“服务者”。政府在协同创新体系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提供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确保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创新主体的权益不受侵犯,打造开放、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提供资金的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项目研发资金的形式推动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创新补贴等方式刺激创新的行为。三是建设服务平台,政府能够通过平台为其他主体提供信息沟通、技术咨询、政策咨询、数据咨询等。四是引导和扶持作用,引导创新主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也引导着资金的流向,扶持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五是创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得协同主体能够更好的进行协作配合。六是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各个主体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各项设施,保障创新顺利进行。七是引进人才,通过政策、补贴等形式吸引大量人才落地,为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产业
產业在创新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连接各个创新主体的重要环节。产业在协同创新体系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搜集创新需求及市场信息,一方面能够将市场上的需求搜集起来,提供给其它创新主体,引导创新方向;另一方面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身创新的直接动力。二是协调学研之间的关系,产业可以提供资金、设备、场地等要素,与学研进行合作,共同开发新的技术。三是整合市场资源,产业能够整合市场上的各种要素,将人才、资金、技术等直接投入到生产中去。四是进行成果转化,将创新成果充分运用,通过机器、设备等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提高经营绩效。
(三)高校
高校主要进行自由探索性研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发挥以下作用:一是进行人才培养,高校能够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创新主体提供技术型人才以及管理型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进行科技创新,高校承担着一定的科研任务,能够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三是提供智力支持,高校能够根据社会实际情况为协同创新系统的发展出谋划策。四是进行信息传播,高校是社会教育的场所,能够较快的传递新观念、新技术,加快社会知识更新速度。
(四)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具有研究方向专业性、研究技术先进性、专业人才聚集性等特点,能够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突破。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发挥以下作用:一是科技创新知识库的主要贡献者,科研机构通常能够产生新思想、新模型,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二是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学里培养的人才更具有综合性,而科研机构培养的人才专业程度更高,能够满足特殊高精尖行业的需求。三是进行关键技术的突破,科研机构通常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由于其研究的专业性,更加能够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创新。
(五)用户
用户是创新成果最终的检验者,同时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学者将用户的概念引入到协同创新中,能够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用户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减少创新成果的盲目性,创新成果最终要转化成生产力,创新才是有效果的,用户能够引导创新的方向,使创新成果最终能够转化成生产力。二是进行监督,用户能够通过自身的体验,将信息反馈给其他创新主体,甚至提出改进思路,使其能够尽快的对创新成果进行改良。三是进行市场的预测,用户中的部分领先用户对市场进行未来预测,并且这些用户也具有相关的知识及经验,能够做出新产品概念和原型设计,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六)中介
中介是协同创新整体中特殊的存在,是各个创新主体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各类人才交流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孵化器、行业协会、科技咨询中心等。其主要作用是沟通和协调,一方面将创新主体通过中介机构联结起来,提供相关的服务;另一方面能够加快信息的流通,增加信息交流的渠道,使得各个主体在合作的基础上获得共赢。同时,中介也可以进行技术扩散,中介可以为技术交流、技术交易、技术转让搭建平台,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
(七)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润滑剂,能够解决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同时也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金融机构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发挥以下作用:一是为企业等提供资金,金融机构能够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包括科研经费、产品研发等资金。二是降低风险,金融机构往往通过股票、债券、基金等方式分散风险。三是进行监督,由于投资具有风险、金融机构会自发性的对创新主体进行监督,确保资金正确使用。四是杠杆作用,金融机构能够通过资金的流动来调节市场上资金的数量,营造良好的网络金融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多样性及不可替代性,各个主体相互之间产生密切联系,使得整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模式是创新主体合作创新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创新主体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外创新主体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多种合作模式,并且不断进行深化。
国外工业相比于中国发展较早,发达国家较早就开始进行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美国更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源地。刘力指出,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为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模式,并且通过事实依据对这几种模式进行阐述,并分析其适用性。俄罗斯通过目标协同、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服务协同的模式推动协同创新,并且取得成效。德國的合作模式起源于“双元制教育”模式,发展后形成以“市场为中心”模式及“顾问合作制”模式。张快指出,德国的由政府支持的技术创新联盟也能够很好的带动整体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政府的杠杆作用。
国内经过长足的发展,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姜彤彤根据主导组织的类型将协同创新模式分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林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联盟开发型协同创新模式。同时林梅也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区别于国外很多政府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我国通常采取政府提供服务,把企业作为核心的模式进行协同创新。部分学者也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张旭华以闽台为例,根据实际情况指出闽台要选择市场导向型协同创新模式。张萍等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并且提出其保障机制。
根据协同创新模式主体的数量看,孔祥浩等提出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四轮驱动”模型,将政府这一要素融入到协同创新体系中;吴姮、于丽英引入用户概念,提出了“官产学研用”五重螺旋模型,并而分析其运行机理;赵萍等根据我国发展情况,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学研用资政”六位一体模型;袭著燕等将金融引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决了产学研利益协调的问题以及风险机制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研究主体不断增加,协同创新模式也得到不断完善。
我国各个地区通过实践也演化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赣江新区通过实践,在三重螺旋的研究基础上构建立体三螺旋模式,将平面式转变成多角度的立体式模型,加强了创新主体间的联系。江苏省为物联网发展创新提出“五主体要素”链式协同创新模式,整合相关要素资源,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协同创新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逐步多元化,从主体的数量、合作的方式、主导组织等来看都有所不同,并且在实践中显现出多主体合作、多合作方式的趋势,因时而动、因地制宜。
四、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机制是主体间进行协同创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决定着创新主体间合作的情况,完整、有效的机制能够保障协同创新有序的运行,同时对协同创新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梁本部等学者通过构建模型指出,协同创新机制对协同创新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环境和绩效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协同创新机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姜彤彤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主要包含动力机制、知识转移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冀晴设计了一套包含动力机制、伙伴选择机制、分工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学习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的协同创新机制,六个机制间并非是割裂的,而是互为补充、关联和支撑。赵东霞、张璟指出激励机制、协作机制、同步机制、适应机制是目前较好的机制,同时他们基于三螺旋理论对协同创新机制进行完善。张琰飞在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并提出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通过总结发现,国内的学者普遍认同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动力机制是指主体间进行合作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以及外部动力两个部分。内部动力是从内部产生、不断推动整体前进的力量,例如内部激励、资源互补性、利益驱使等;外部动力是由于外界因素改变驱使主体进行合作力量,例如政策的支持、技术的突破等。企业是内部动力的主要因素,市场是外部动力的主要因素。利益分配机制是维持主体进行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是维持协同创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核心力量,利益分配不合理,往往会导致整体的不协调。因此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冀晴通过研究也提出了利益分配的四种方式,保障各个主体间的利益。绩效评价机制能够对主体的行为进行评价,进行科学的比较,通常通过创新主体的成果来进行评价。由于社会观念的转变,评价标准趋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指标融入到评价体系中。李晓晓设计了一套基于 TOPSIS 的直觉模糊评价方法,涉及创新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全方位因素,对创新主体的效率进行评价。
国内学者对于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经过长时间发展逐渐深入,研究视角不断丰富,但是学者关于协同创新机制并未达成共识,存在较多的分歧。根据现有的研究发现,学者对于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作用并未进行大量实证检验,研究还未深入,所用方法较少。
五、结语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者对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呈现出研究主体多元、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方法丰富的特点,既包含了理论研究、又包含了实证研究,围绕着政府、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用户、中介、金融机构七个主体,对其主体的作用、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机制深入挖掘,采用三螺旋理论、博弈论、协同创新网络等视角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深入阐述创新主体的作用,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较为完善。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研究中关于三元、四元、五元主体协同创新研究较多,六元及以上主体的研究成果较少;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深入研究的较少,并且其协同程度没有详细的测量标准,为协同创新研究带了难度。期望学者在未来能够加深关于创新主体协同度的研究,建立合理的测量标准,运用多种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等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将研究主体多元化,丰富六元主体、七元主体的研究,从而对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形成更加完整准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01):1-3+14.
[2]唐家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0):28-29.
[3]孙宝庆,孙爱东.“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策略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5(01):55-58.
[4]陆岷峰,葛和平.基于“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的网络金融生态圈构建研究[J].兰州学刊,2018(02):142-150.
[5]刘汉文.科技园区协同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5.
[6]戚湧,朱姝.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5(14):30-35.
[7]曾宪达.基于“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创意产业园运行机制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6):25-27.
[8]吴卫红,陈高翔,张爱美.“政产学研用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三三螺旋模式及机理[J].中国科技论坛,2018(05):1-10.
[9]王萍萍.“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视角[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7(04):1-9.
[10]许艳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德国模式与中国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09):5-9.
[11]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07):16-22.
[12]赵善庆.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20):165-167.
[13]张快.德国光伏技术创新联盟——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一种成功模式[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28(04):31-34.
[14]姜彤彤.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7(06):61-63.
[15]林梅.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商论,2017(34):174-175.
[16]闫杰,缪小明,张丰,闫斌.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前沿演进趋势知识图谱[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51-156.
[17]孙萍,张经纬.市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及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6):17-22.
[18]孔祥浩,许赞,苏州.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5-18.
[19]吴姮,于丽英.基于多重螺旋理论探索“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途径[J].科技和产业,2013(03):57-60.
[20]趙萍,何丽辉,蔡清华.构建“产学研用资政”一体化智能制造公共研发平台[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05):21-24.
[21]袭著燕,李星洲,迟考勋.金融介入的政产学研用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9-25.
[22]柳剑平,何风琴.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多主体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以江西赣江新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08):75-81.
[23]张志华,徐昳,赵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模式与实施路径——以江苏省物联网产业为例[J].学海,2015(06):72-78.
[24]梁本部,陈云,谢科范,梁东.高新区协同创新影响机理分析:以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5):8-16.
[25]冀晴.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26]赵东霞,张璟.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官产学协同创新机制探究[J].高教论坛,2014(12):45-48.
[27]张琰飞.新兴技术产业联盟协同创新机制多案例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06):110-116.
[28]高山.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7(06):90-94.
[29]李晓晓.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影响机制与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5.
*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2019R417003)。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