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创新课

2021-04-01 05:01郑晓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督导创造力心理学

在高校教育督导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印象深刻的好课,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在此,我将以听课见闻为例,谈谈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创新课。

教育心理学者重视教学模式对创新的影响。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由教育主体、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教学效果。从实践角度可以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督导所见的本科创新课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如管理学院的一堂“公共经济学”创新课,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模拟“某县养老院公私合作招标会”,开展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情境讨论教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期间有教师和聘请专家的指导和分享,使教学内容充实,师生互动情绪活跃,尽管教师话语不多,但学生得到了锻炼,拓展了思辨能力,实施了课程思政,促进了青年大学生探究社会实践问题,学习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与医养结合领域的科学人文经济管理策略,获得了师生和督导们的一致称赞。

与本科创新课程相对照的是,研究生的教学课堂多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习惯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在被动消极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刻板。有的教师自顾面对电脑屏幕照本宣科,学生埋头各自手机屏幕猎奇,缺乏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语言交流,少见教学艺术和深度思考,没能感受到师生的内心成长!督导随机参与一个微小课堂研究生教学,遇到一位学科教学法导师,他无视眼前5位研究生低头专注手机,自顾高谈阔论国外学者“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说不清该项著名教育心理学实验的由来和结论,迁移的观点竟然是“不要相信玄学”……督导痛心的是,这样古老的“作坊式训斥”教学方式竟然在当今一流学科建设的大潮中还零星出现!课堂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死板,不满足学生的需求;忽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忽视学习过程的引导;只重教学结果的标准化,忽视学生个别差异,评估学生方法单一;对课程掌控欲望过强,忽视学生主体和师生互动价值;片面追求“翻转课堂”表面形式,让学生用手机控动作反应时取代课堂面对面的生动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已远离了创新课的要求和意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见解为导向,改进新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学习、分析、综合、想像、批判、解决问题、实践、组织协调、整合等能力。创新课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它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的行为表现出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创造力与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高创造力者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自信心强,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这些特质对于教学时师生的双边活动都有极高的要求。创造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培养善于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等方式进行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创新课为重要途径。

申报创新课项目研究的教师的积极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教师们进行了创新尝试,在评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主动探索、教学相长的教学态度令人难忘。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把“简易乐器制作与演奏”创新课堂当成社会实践工厂,将培育学生的动手、动口、动心的人人参与过程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制教学视频呈现往届大学生到大山深处音乐教育扶贫实践收获和与留守儿童的心灵互动与成长故事,还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中的吸管和饮料瓶制作发声乐器,师生采用课堂上制作的简易乐器合奏一段流行音乐曲,其乐融融,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很好地显示了创新课的成效与推广价值,堪称一堂“创造课”。

目前多數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模式、直接教学模式和概念教学模式为主,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形成知识系统。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方面显得不足。积极的创新课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创新课的推广迫在眉睫。

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学校已经制作了本科教学创新奖评审细则(下表),可为教师准备参考。笔者的体会是:准备一套完整规范的创新教学资料;把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创新要素;用自己的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果和推广价值……这些都是创新课实施的基本要求。督导们的共识是:要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尝试,注意总结师生共同探索创造出来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教师要把握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学习与课程特点,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训练和开发;要改进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改革创新考试方式;还要支持学生学术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多种形式实习、科技创新、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创新成果引进课堂。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做创造性的工作才会让教师有尊严。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要求。(教研报2020.10.10.)

1.有意义,即扎实。应该是一节扎实的学生有收获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学生都有事情做,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有师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4.常态性,即平实。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即真实。有问题,才有进步的开始,不能把自己装扮起来、遮掩起来。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创新课肯定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形式。文学院晓苏教授是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同时,认真对待课堂教学,他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批评了那种拘泥PPT教学的“广告推销商式”教学方式,言传身教、用一支粉笔板书与一连串校园与社会生活叙事,生动地实施了“课程思政”教学,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促进大学生对写作方法和社会扶贫意义等思考,使拥挤在满满课堂中的颗颗心灵感动、升华……这样珍贵的课堂教学即是“课程思政”典范,又是“创新课”尝试!传承文化、推陈出新、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些都是创新课最本质的特色!“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好学生!

郑晓边,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督导,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委会荣誉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专委会委员,湖北省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学专委会主任,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猜你喜欢
督导创造力心理学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