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演奏编钟的讲解员一点掌声

2021-04-01 04:46彭友茂
杂文月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斜杠编钟王石

彭友茂

人有聪明和愚钝之分,本人属于后者。

不信吗?说件事情给你听:

2015年,一位年轻的朋友邀退休多年的我与他一起采访我们那儿的几位企业家,他搞摄影,我负责文字。通过与这位年輕朋友一个阶段的合作,我发现人到中年的他,精力旺盛,能力出众:他不但有份像许多上班族那样固定的工作,还在千里之外的皇城根搞了份兼职,一年到头两下里跑,两不误。我发自内心地佩服他,感叹其“一个人活成了两个人”。对我的这一夸赞,他很受用,常在不同饭局上“转发”。越是这样,我越觉得自己这句话有创造性,庶可申请专利,常常偷着乐,陶醉在自我欣赏的九分得意中。

后来,当我从网络里发现了斜杠人生这个词后,我脸红了,为自己大愚若智的无知脸红,明白了类似朋友的作为,只有用“斜杠人生”来概括,才更准确更专业,更简练、形象。

说到斜杠人生,需要先说说斜杠青年。斜杠青年,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一身三任,一专多能。李四,工作时间是IDC行业的程序员,休息的时候就变成了笔耕不辍的作家,周末还能化身成变出一桌美味菜肴的营养师,这“程序员/作家/营养师”的多重身份,就是对“斜杠青年”的诠释。

斜杠青年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这种社会进步使人类摆脱“工业革命”带来的限制和束缚,释放天性。

职业和身份介绍中能带上斜杠的不单单是青年,也有中老年。比如王石,是万科董事会主席/亚洲赛艇联合会主席/中国第一个完成“72”(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极两极点)的人……单是省略号前面的这几个名目,就足以说明,王石于专业,于人生,何其辉煌。

不过,纵是大名鼎鼎的人,实现了多领域斜杠,他的斜杠也有主有从,公众接纳的领域也就只那么一两个。拿王石来说,企业家,做房地产的企业家,是大众视野里的认知,其他的身份,登山、滑伞呀,赛艇、写书呀,并未获得人们广泛了解。

另外,一些泰斗级的科学家酷爱音乐。屠呦呦、钱学森爱弹钢琴,李四光、袁隆平小提琴拉得近乎专业水平。他们没时间没可能也没必要把自己的这一爱好升华、发展、延伸为人生的斜杠,工作之余,弹上一阵,拉上一曲,自娱自乐,以逸待劳,不亦快哉!碰上单位、系统里节日联欢,千呼万唤中,登台献技,娱己娱人,不亦快哉!

所以,一个人能同时在几个方面甚至在多个领域,让自己的技能、才华,从爱好玩成专业,从票友发展为专家,那敢情好。即便自己的特长、才干不能发展、演变成人生和事业的斜杠,那也无妨。

本文写作的缘起——我最想说的,是2020年10月底应邀参加《杂文月刊》杂志参与组织的“全国作家看信阳”采风活动,在河南信阳博物馆里,当身材颀长、模样可人的美女讲解员向大家介绍了全国编钟出土信阳最早之后,接下来演奏了《东方红》和《茉莉花》,让大家十分惬意。我在分享姑娘用编钟演奏的这两支乐曲时,立马想到了“斜杠人生”这个词,悄悄对身边的一个文友说:“这个讲解员该拿双份工资。”过去,我在其他城市的博物馆里听讲解员(导游)介绍编钟,次数不下5次,没有一个能在讲解完之后现场演奏上一曲的。别处没有,信阳有;别处博物馆的讲解员演奏不了那古董,信阳博物馆的讲解员能演奏。估计,信阳有关部门的领导们没谁要求博物馆的这位姑娘,不光要当好讲解员,还要学会用编钟演奏曲子。可姑娘有这种业余爱好和特长,每每于“本职工作”结束后,玉指闪处,乐曲响起,余音绕梁,给她的讲解增加了附加值,让听过她讲解的人倍加喜欢信阳这一方红色沃土。听完乐曲,不少文友情不自禁地轻轻地为她鼓掌。掌声,是对这位讲解员能够培养出斜杠人生的爱好、才能的认可和感谢,是对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把工作当成一份事业的高尚情怀的回报和激励。

艺不压身啊,美美哒。

猜你喜欢
斜杠编钟王石
曾侯乙编钟
古代也有“斜杠青年”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当青年加上“斜杠”——解析“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王石:创业要有反弹力
为创始人王石加油
不醉不行
王石审判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