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峰
河南封丘县位于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带,其地界是黄河流经的最危险地段之一,这里是有名的“地上悬河”,黄河河床远高于大堤外的村庄市镇,这里的人们就好像每天用双手举着黄河水过活,所以封丘县自黄河过境以后几乎年年遭受水患。雍正二年(1724),伏汛好像来得更早,五月麦收刚过,黄河水就开始泛滥,加之天天暴雨连连,眼看着大堤就要被冲垮了,这可把河南的官员特别是封丘县的大小官吏急坏了,要知道黄河防汛在清朝可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当时的封丘知县唐绥祖为能尽快完成工程,制定了“士民一体当差”的政策,即按照田地数量来出工的措施:每一百亩田出一个人工,凡有田者一律出工,绅衿也不例外。
这个命令一下,老百姓拍手叫好,因为能有一百亩土地的人,几乎全是地主和富户,普通百姓若干家才能抽一个民工。但这个政策却遭到了当地秀才们的反对。在此之前,清朝的秀才们是享有免除“纳粮当差”特权的阶层,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一旦考中秀才进入县学就自动拥有了诸如不用纳税、免除差役、不能随便对其用刑等特权。他们声称“征收钱粮应分别儒户、宦户”,强烈要求唐绥祖维护他们的所谓特权。此后,封丘生员王逊、武生范瑚等人不断找到唐绥祖,要求他取消“按田出夫”的政策。
唐绥祖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唐绥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早在一年前即雍正元年(1723),河南巩县知县张可标就用过这做法。他曾在全县发布告示,令“生员与百姓一体当差”,此后的差役,人不分贵贱,大家都得承担。这种做法得到了当时的河南布政使(相当于现在主管一省民政、财政的副省长一职)田文镜(1662—1733)的大力支持,田文镜在奏请皇上后,决定在全省推广。雍正皇帝也认为这个办法可行,随即下令在全国推行。这个张可标极有可能是“士绅一体纳粮当差”的首倡者。
更令这些秀才恼火的是,当时的封丘不但发了洪水,紧接着又暴发了蝗灾,唐知县又命令这些秀才去驱赶蝗虫!而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相公老爷怎么受得起这般折腾,一怒之下,他们就跑到位于开封的河南巡抚衙门告状去了。
他们控告知县唐绥祖自做主张,肆意增加工程人力,无非是故意整他们读书人。作为一省之长的河南巡抚石文焯(?—1735)本来应该知道封丘防汛的难度,能理解封丘知县的做法是迫不得已,更重要的是,他完全知道,秀才们的做法明显违反了雍正皇帝下达的“秀才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诏令,可是他却犯了一个高级官员不应该犯的错误,对这些闹事的秀才态度暧昧,好言相劝,企图息事宁人。
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告归告,闹归闹,回到封丘以后,这些秀才还得继续服役当差,修大堤、驱蝗虫等一样都不能少。县里逼得急,催得紧,这些秀才老爷实在忍无可忍,有一天他们干脆直接冲进县衙把知县大人给堵了起来,要求唐知县立即下令免除他们的差役,恢复他们原来享有的特权。唐知县哪敢做主,立即报告了巡抚衙门。
得知秀才们竟然胆大包天地围攻朝廷命官,田文镜主张立即严办,以防事态扩大。田文镜是雍正一朝得皇帝恩宠的重臣、能臣。他刚刚被雍正皇帝从山西布政使的位置上调到河南,当时君臣二人都想在新政(改革吏治、赋税制度等)实施方面有所突破,就在这节骨眼儿上阻挠新政的闹事者来了。但田文镜不是一把手,大事上还得听石文焯的。
巧的是,河南的院试和岁试马上就要开考了,朝廷派张廷璐(1675—1745)作为学政来负责。而当时正无处“申冤”的封丘学子们可算盼来了大救星。在当时,学政就是一省秀才、举人们的老师。这个时候已经再也压制不住满腔怒火的封丘秀才们又在王逊和范瑚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来到省城,要找恩师给他们申冤做主。可是张学政才不想惹事上身,他把这件事推给了开归道(驻开封府,领开封府、归德府、河南府等,是省和府之间的一级地方政府)道台陈时夏。
陈时夏一看巡抚和学政大人都是和事佬,态度暧昧,他也不想得罪这些读书人,所以就没有对这些秀才动真格,相反,把他们请进了自己的书房并与之平起平坐称兄道弟地谈起了心,以至到最后说到动情处还苦苦哀求这些秀才别再闹了,回去好好读书才是正路。秀才们当着陈道台的面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是撤销按田亩摊派的差役,不再要求他们去修大堤;第二是立即革掉封丘知县唐绥祖的职务。如果不答应,他们就在即将举行的岁试和院试中罢考!这是要把事情继续搞大的节奏!
陈道台一听学子们的这些话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立即向巡抚衙门做了报告。石文焯一听更是大吃一惊,心想这些秀才肯定是疯了,但是鉴于学政刚到河南,“两试”在即,为了安定大局,就暂时没有对这些秀才怎么样,而是派人多加安抚,并劝说他们不要罢考,一定按时参加考试。当然秀才们提出的那些条件,是不可能答应的。
王逊等人錯误地估计了形势,竟然真的罢考了。到五月底,学政张廷璐主持的岁试,原本应该有130多人参加考试的封丘县,竟然只有23名秀才参加,人数远远不够,考试都没有办法正常举行。岁试罢考了,院试情况又是怎样呢?
院试的时候,王逊他们就更加嚣张了。他们带领一批秀才堵在考场外面,阻止考生进考场。更为严重的是,那个叫范瑚的武秀才,他不但把参加这次院试的童生的花名册全部抢走了,而且站在考场外面,扬言谁敢进考场,就得从他身上跨过去,那些考生个个都是文弱书生,看到他这样一个会功夫的彪形大汉挡在门口,谁敢进考场啊。没有考生进场,院试也就没有办法照常举行。
封丘秀才组织罢考,而且是用暴力阻挠考试,让河南的官员震惊了,毕竟这种大规模罢考不仅在清代,就是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于是,他们紧急商量处置措施的同时,也第一时间向雍正皇帝报告了。在雍正皇帝的旨意还没有下达之前,石文焯和田文镜觉得不能再手软了,必须出重拳,打击这些无法无天的秀才。他们将带头罢考、闹考的王逊、范瑚等十多人抓了起来。
得到封丘考生罢考的消息之后,雍正皇帝震怒不已,在密旨中明确表示,要坚决刹住读书人动不动就用罢考来对抗朝廷政策的歪风。雍正皇帝点了两个人的名,让他们充当钦差大臣,一个是吏部侍郎沈近思,另一位是刑部侍郎阿尔松阿。阿尔松阿是满洲镶黄旗人,钮钴禄氏。
两位钦差大臣对涉案人员进行了审理。进士出身的沈近思是同情这些秀才的,最初想袒护他们,毕竟自己也是读书人。但是另外一个钦差大臣阿尔松阿却没有科举功名,对科举出身的官员“羡慕忌妒恨”,他主张严惩肇事者。两位钦差大臣最初的想法是不同的,但是,在审理过程中,王逊他们感觉大事不妙,承认了所有的犯罪事实,沈近思知道他们犯罪情节严重,皇上不可能从轻处罚,弄不好会连累自己,也就再也没有袒护他们的意思了。两位钦差大臣把审理结果如实上报,等候雍正皇帝的裁决。
雍正皇帝的态度非常明确,王逊等人以暴力罢考,情节极其严重,影响非常恶劣,必须从重判决。因此,这起案件的最终判决是,判处王逊和范瑚斩立决,还有一个叫王前的人判处“绞监候”。而上面提到的那两位表面上同情读书人,实则暗地里反对新政的官员——张廷璐和陈时夏,在田文镜的密奏下也受到了雍正的惩罚,一个被革职,一个被革职留任。最可悲的是其他罢考的封丘学子被雍正皇帝永远剥夺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雍正皇帝严惩封丘秀才罢考案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为他大力推行新政扫清了障碍。从此以后,不但其他地方的秀才们都老老实实地当起了差,不敢再闹事,而且各项新政也得以在河南乃至全国其他地方顺利地推广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