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之一,但一些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并没有正确的理解,也没有专业的管理方法,只是憑经验、凭感觉管理班级。这样做不仅效果不好,还有可能出现方向的偏差。理念决定想法,想法决定行动。本文谈班级管理的创新,其实不是创新,而是回归管理的常识,用正确的管理理念探索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即“做对的事”,且“把事做好”。
关于班级管理的几点基本认识
1. 管理不是把学生管住了,让学生听话,而是要激活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班主任在谈到班级管理时,往往只讲“管”,不讲“理”。比如有人会问:“你们班好不好管?”“你的学生好不好管?”“管”比“管理”只少一个字,意思却差别很大。单讲“管”,就是“管束”“控制”,让学生听老师的话。怎样让学生听话呢?那就要用到一些控制手段,甚至是强势的手段。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管理的初衷,不仅提高了管理成本,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也不利。
好的管理,一定是把人激活了,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主动地投入工作或劳动,而不是逼着人做事。有些老师担忧,学生被激活了,班级不就乱了吗?其实,“活”与“乱”是两码事,活不代表乱。我们希望看到的状态是:学生热情高涨,班级生机勃勃却不混乱。这就需要好的方法。
2. 学生不是管理的对象,而是班级管理者
这个观点看似新颖,其实也是回归常识。我们常说:学生是班级的主人。那就意味着学生自然应该是学习的主人、班级活动的主人,以及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班级管理,也应该体现“班主任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
我们讲学生是班级管理中的主人,不是剥夺班主任在班级中的领导地位,班主任也不必担心学生成为主人后会不服从教育和指导。学生是班级管理中的主人,意思是在班级工作中,学生要有主人翁精神和担当意识,能自我管理、自主管理。
3.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不是为了帮班主任的忙,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而是锻炼、展示、提升自己
在管理班级时,班主任都会请学生参与,成立班委会,设班长、科代表、组长等职务。班主任也经常把班干部称为自己的助手。那么,是不是因为班主任工作繁多,做不过来,要请学生帮忙呢?我们不排除这个因素,但这绝不是学生参与班级工作的主要目的。既然学生是班级的主人,那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班级工作,而不是为班主任工作。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才能得以发挥、态度被大家认可、能力获得提升。
4. 班级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发展学生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管理看成是学校的其他工作,如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班级活动等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当然不否定管理确实有这些作用,但不能因此忽视管理工作中特有的育人价值。
与教学、德育活动不同,管理的育人作用是隐性的、无痕的。学生长期参与班级管理,可以缓慢但有效地提升责任感,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培养公益心和创新意识,以及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概括地说,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其他教育工作难以达到的。
5. 提升管理质量的关键在于激励
传统的管理只是把学生看作管理对象,充其量是班主任的助手,在工作中一味强调控制、服从。这样做虽有一定的效果,但管理成本高,而且学生很难发展。
提升班级管理质量的关键不是控制,而是激励。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激励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包括工作时的愉悦感、成就感、目标、奖励等。
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真正的主人
1. 班主任要树立目标管理的意识
目标管理是管理班级的专业方法,通俗讲就是以目标为导向开展工作,以目标实现的情况来评估工作的成效。目标导向有别于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姿态。有目标管理意识的班主任会把班级出现的问题和上级布置的任务都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资源。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但这个目标必须分解成具体的目标才能落地。就管理而言,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活动来达成管理的育人目标。
2. 管理中的育人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的各个环节
(1)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订;
(2)建立灵活的管理组织机构,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独当一面,担起责任;
(3)学生自主选择工作岗位,或为学生“量身定制”岗位;
(4)学生参与岗位职责的制订;
(5)建立以学生自查、互查为主的检查制度;
(6)班主任协助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
(7)建立学生广泛参与的工作评价机制,对每项工作进行考评,用评价调整学生的行为。
3. 将激励理论用于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提高管理质量
(1)一个好的岗位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
目标管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落实岗位承包责任制。岗位是目标的具体化——每个岗位都做得很好,管理目标就实现了。所有工作、任务、活动都是岗位,时间和空间也是岗位。
岗位不是凭空产生的,需求产生岗位。比如班级常规管理,无外乎是对人、对物、对事、对时以及对活动的管理(如图1所示)。这些工作分解到最后,就是一个个岗位。岗位分管理岗和操作岗,所有岗位都要有具体的承包人。但某个岗位由谁来承包,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岗位本没有好坏之分,所谓“好岗位”是对不同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向而言的。所以,班级的岗位分配应该更多地采用“招标”“竞聘”的方法,力求做到“人得其位,位得其人”。
此外,学生对岗位也有需求。这种需求可以让他们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找到成就感,班级的工作给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刷存在感”的平台。如果班级现有的岗位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班主任可以考虑为学生定制岗位。班主任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比如,接手新班时不妨做个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了解他们之前做过什么工作,来到新班想做点什么等;还可以通过面谈直接询问学生的意见或建议。
学生可以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同时对班级发展也有利,这样就实现了“双赢”。
传统的管理思维是:我把任务交给你,干得好,有奖励;干得不好,接受批评甚至惩罚。但是按管理的专业思维,把任务本身变成对学生的奖励才是根本。班主任一定要明白,你交给学生的不是任务,而是一份信任、一份尊重和一份认可。
(2)“在其位,谋其政”,有位才有为——建立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用人机制。
传统的班级管理机构以班主任为龙头,以班委会为管理中坚力量,可能还有各种小组,最后是组员。这种组织结构严谨,较好地解决了分工與合作的问题,也很有效。但这种少数人领导多数人的“金字塔形”结构却不利于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需要在保留这种机构的前提下,再设计一些更灵活的组织机构。
一是成立小组。小组最大的作用是提升每个学生的话语权。比如,在一个50人的班级里,一个学生的话语权仅为1/50,而在一个5人小组中,他的话语权变成了1/5。有些人可能在班级里找不到存在感,但在成员关系密切的小组中能找到。
小组结构的特点是组内成员地位平等,分工合作,互帮互助。每个人不可或缺,每个人都有负责的机会,但小组之间要注意淡化竞争,突出特色,和谐发展。
小组是班级最小的管理单位。有了小组,班主任安排工作就多了一个渠道——以小组为单位承包班级工作、举行座谈、组织班级活动或小组活动,等等。某项工作是班委会安排下去还是交给小组去做,要看工作的性质,合适为宜。
二是成立项目组。项目组适用于大型的综合性活动(如校运会)或组织班级小社团。这项机制的灵活之处就在于一事一议确定项目负责人。负责人不需要“完人”,也不一定是班干部,但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有能力或资源,或有热情的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推荐、小组协商推荐或班主任任命等方式成为某个项目的负责人。这样,班级又多了一种用人机制。
(3)学生自主制订岗位职责。
传统的方法是班主任制订岗位职责,学生执行,但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学生自定,教师指导”的方法制订岗位职责,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先行思考,不仅容易记住,执行力也更强。
岗位职责要明确具体,管理岗分管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岗的操作方法、步骤、标准要清晰。班主任可用以前制订过的较成熟的岗位职责为“例题”,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除了规定项目外,还可以增加“自选项目”,这部分不妨让学生自定。事实证明,学生完成自选项目的积极性比“规定动作”高得多。
(4)学生在工作检查中发挥主要作用。
“无检查,不落实”,每项工作都需要检查。检查可以提高人们对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提升工作质量。但是,检查又会增加管理成本。检查的目的不是控制,而是了解岗位负责人的履职情况,以便发现问题或亮点,不断改进。
目标管理是基于管理学家麦格雷戈的著名“XY理论”中的“Y假设”,即相信大部分学生是认真负责的,对少数不负责任的行为予以矫正。所以要以学生自查、互查、交叉检查为主,班主任亲自检查为辅;对工作质量高的岗位予以“免检”,代之以“卫生示范岗”等荣誉称号。人都有捍卫荣誉的意愿,一份荣誉往往比一张检查表有更好的管理效果。
(5)用岗位评价激励学生。
“有岗位就有评价”,这是岗位评价的基本原则。班级要定期进行岗位评价,正式的评价最好半学期组织一次。
岗位评价的依据是岗位责任人的履职情况(态度)和工作成效(结果)。如果岗位检查是规范的,岗位评价就更加客观、公正。
岗位评价强调学生的参与性,组织方式包括班级大会、小组会、班干部会议等。班级大会主要用于班干部述职评议或对某些评价结论表决投票。虽然这些会的仪式感很强,但还是有很多同学不愿意参与,而且班级大会的运作时间成本较高。更多的评价是以同一个工作小组为单位,大家汇报交流,小组推荐优秀者。例如,班级保洁工作的评价包括以下几步:
①以保洁小组为单位集中围坐(所有单独承包的岗位责任人合并为一组);
②组长主持评议会;
③每个组员轮流发言,汇报交流工作情况,组长记录;
④小组评议推荐优秀者,比例为20%(四舍五入取整数),必要时可以投票,小组人数为偶数时劳动委员参与投票;
⑤全班集中,劳动委员主持,组长汇报推荐人员情况,汇总名单;
⑥班主任组织班干部会议,审核通过小组推荐的优秀名单;
⑦公示优秀者名单,择机颁奖。
评价的意义之一在于倡导正确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就班级管理工作而言,提倡爱岗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总的来说,班级管理要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才是管理的“正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