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豫
我们学习写景散文,不仅是为了鉴赏其文之美,还要让同学们对景物描写的方法有所悟、有所用。写作中需要体验真实情境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创设的假情境哪怕无限接近真实,也不可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写作兴趣。因此,在学习写景散文时,我们不妨与当下节气相结合,打通课本学习与生活的隔阂,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和体验,并能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很多同学觉得身边的花花草草算不得景物,只有名胜古迹才能称得上“景”,但凡写景便挖空心思写名山大川。可旅游是个辛苦活儿,同学们小小年纪很难踏遍三山五岳,也不知晓如何体验观察,当然写不出什么出彩的文字,只好乱编一通,堆砌诸多成语美句,看来看去也就一个“假”字。其实静心看身边的花花草草,哪怕是个小花坛、行道树,仔细观察,也能发现其动人之处。慢慢地,同学们就会明白风景不在于奇美,而在于人心,有心就有景,不用大画轮廓,细描其微才是上策。
我们不妨把朱自清的《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按照春之形、春之声、春之行、春之感四个角度绘制成思维导图———
在绘制过程中你会意识到,在描写景物时,不拘于某一感官视角,除了最常见的视觉之外,可以调动听觉、触觉等感觉,表现视觉不易表达的形象,比如:春风之柔、春雨之细,除了正面描写之外,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人的活动来衬托景物特征。
让我们再从传统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春天的人们五幅图入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进行视角转换,将现实所见和想象所感结合到一起的———
在《春》这篇文章里,朱自清先生并未坐在某一处、在春季特定的一天来写文章,而是思维跳跃,任意组合印象中最深刻的那些景物来写。比如:写春草时,他在绘景之后写人的行为体验,“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这些都是孩子的典型行为,给文章平添了一份亲切感,这样就把春草的特征悄无声息地表现出来了。
他写春天的这几幅图,如同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细节也许并不出奇,但景物特征极其鲜明。作者综合运用联想、想象,視觉结合听觉、触觉进行描摹,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看似信马由缰,但修辞手法又极为精妙,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结合“白露”节气,请大家完成“白露寻秋”的观察实践任务:
白露寻秋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所以以白来形容秋露,称为“白露”。白露代表真正入秋的一天,结束了夏日暑热,所谓秋高气爽,就在此时了。秋风瑟瑟,不仅带来寒意,也吹干了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常称“秋燥”。请大家走出家门,走进小区花园或附近的公园,仔细体会节气的特点,把你认为最能代表白露这个节气特点的景物拍下来,学习《春》一文中对自然景物声、形、行、感的体验方法,按照时间与空间的方式组织画面,以“白露寻秋”为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优秀习作片段
白露到,秋水老。
倏忽间,秋天到了,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这天下午我来到花园散步,虽已白露,但刺眼的阳光照在身上仍令人略感浮躁。而走进阴凉处的刹那,你会觉出一丝凉意,凉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掠过,带你走入另一个世界。
抬头,我发现花叶上挂着些晶莹的露珠,这些小水珠儿好似一群调皮的孩子,你若一碰,它们便四散开来,有的滚落在手心,冰凉冰凉的;有的直接顺着叶尖,滴落在地上。透过这些露珠,我看到了鲜亮的绿、鲜艳的红、夺目的黄……哦,是上帝打翻了调色板,绘成了这幅色彩浓郁的油画吧!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在白露这天,我找到了最美的秋。
———刘骅仪
如果说《春》是散点式记叙,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到春天的人们,虽然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描写的更像是江南的春天,但文中并未明示。而《济南的冬天》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就在济南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一种定点式的观察与描写。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一文段里一共出现了七种色彩: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浅粉。文学大家写作的功力在此展露无遗———普通人写冬天,为了展现冬天的萧索,色彩不会太丰富。可老舍笔下的冬天是七彩的,读来依然是雪后的冬天。矮松的青黑和上面顶着的雪,是冬日的节令特征,虽然也传递了寒冷的意思,但是下面蓝天的“蓝”暗示了济南的冬天的晴朗,镶上的一道银边也意味着除了山尖那点儿寒冷的雪,下面的雪都融化了。暗黄的草色与雪色间杂,定是背阴向阳的差别,微黄的阳光照在雪上,寒意之中透着阳光的温暖,更呼应了前文:那样温晴的冬天。
请你模仿《济南的冬天》这段文字的写作手法,以“秋分秋色”为题进行片段练习:
秋分秋色
今天是秋分节气,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二分二至”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秋分作为“二分”之一,自古便受到重视。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黄叶与蓝天共描秋色。请大家走出家门,仔细观察身边的“秋色”,把你认为最能代表秋分节气的“色彩”拍摄下来,仿照《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后山景的一段,从色彩角度组织画面,以“秋分秋色”为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记录下你眼中的秋色。请写在日记本上,并把相关照片贴在旁边。
优秀习作片段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浓绿的北京此时染上了黄的、红的、黄绿的、青黑的种种斑斓。
看吧,那高远的天空越发湛蓝,要为这秋天的图画做最干净的背景色。高大的银杏树撑着一把把小扇,送来暖黄色的微风。而那树干越发挺立,似乎要为冬日的孤独做好准备。
看,墙角那一簇簇野菊花争相绽开笑脸,明媚的黄、温暖的橙、浓郁的紫、纯洁的白,好不热闹。管他明日会不会有风霜严相逼,它们只管在今日尽情绽放。
———谷香仪
转眼间秋天如约而至。
秋分这天傍晚,我坐在阳台上,望着天空。暮色渐浓,云朵渐渐染上了玫瑰色,慢慢地飘移着。太阳变成了一个红通通的火球,一半沉入了地平线下方,另一半点燃了天边的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美丽的东西总是消失得很快,当夕阳收起它最后一絲光辉,天空也变成了淡红色,一层薄薄的灰纱蒙上了天幕。路灯亮了起来,月亮出来了……
———梁少骞
1.品读古诗: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通过以上的训练,同学们应该对景物声色形的变化有了感触和认识,写景时不再拘于一景一色,但仍缺乏视角的变化。而且无端写景,同学们也会发觉无从抒情。不妨品读古诗,借助诗词意境,于创作中感受美景画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曹操的《观沧海》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触景生情,一个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一个表达思乡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都是情在景先,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对故乡的思念。将景与情一一对应,春愁秋思、个人抱负、思人思乡,各有不同。比如:《观沧海》与《天净沙·秋思》都写秋景,然而一个慷慨雄浑,一个萧瑟苍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次北固山下》都写春景,一个浪漫潇洒,一个壮美高远。曹操与李白同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然而枭雄与诗仙的区别就在这两首诗里了;王湾与马致远同是思乡,一个呈现了大唐雄峻的气象,一个却是海角天涯的荒凉……
由此可见诗词写景,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触景生情,景与情都是相融的,景致都染上了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所以写景必须意识到自我情感的存在,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一叶知秋
①请在假日里拾取落叶和落花,用这些素材制作一幅“叶画”,并为你的图画配上一首小诗(可原创、可摘抄)。
②将此过程写成一篇日记,分享你的经历及心得体会。
同学们创作的叶画自然包含着自己的审美,而寻找适合的叶子的过程,则能让大家充分感受秋叶凋落后季节的变化,再将诗词意境转换成画面进行创作,景与事在这个过程中融为一体,真景真事触发真情,表达出来的情感自然真挚动人。
优秀习作片段:
时光荏苒,随着金色的银杏叶落地,初秋也如约而至。清晨,银杏树的叶子“成群结伴”地落下,荡漾成一片金色的海洋。我发现叶子的形状千奇百怪,忍不住开始收集这些有趣的树叶,希望拿回家拼成一幅图案。
这片树叶很有意思,咦,这片也不错!
我仔细挑选着,发现了许许多多美丽的树叶,我赶紧把它们一一“收藏”起来。今年是鸡年,回家后,我用几片漂亮的树叶拼成了一幅公鸡图。
仔细打量我的叶画,我感叹着,真是想不到,一片片秋叶,就是这样为人们“报告”了初秋的到来。
———刘逸麟
2.表达季节给予自己的独特感受。
凄凄寒露
民间谚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前几日的一场秋雨让暑热褪去,凉意渐渐袭来。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秋雨夜酣睡,写下了“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的诗句。当代诗人刘湛秋也曾在《雨的四季》中谈到他对秋雨的印象,“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永远是美的”“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这场秋雨的来临是否也让你的眼中、心中有了不一样的风景?今天是寒露节气,“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请你走出家门,观察一下秋雨之后环境的变化,拍一张照片,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片段,将你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优秀习作片段
要说这二十四节气真的很准,这不,今天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寒露。而今日的天气就一个字:凉!
早晨一睁眼,我习惯性把被子一掀,一团凉气瞬间把我的身子包了起来,要是我在做梦,估计已经进了冰箱。我赶紧把被子盖上,小心翼翼地伸出一只手,把校服抄了进来。校服也是冰的!我冻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过了好一会儿,我才适应了温度从床上爬下来。
一切整理完毕,出门上学喽!谁知外面竟比屋里凉数倍。尽管我在校服外又套了一件衣服,可依然直打寒战。再看路上的行人,也个个缩着脖子手插着兜。
———付子函
寒露到了,北京的气温更低了,地面的露水也更重了。前两天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秋雨过后,北京的气温就由炎热转为寒冷了。
街上的人们穿的衣物更多了,老人们甚至都穿上了薄棉服;学生们也开始穿长袖长裤的校服了;哪怕是追逐时尚的少男少女也在短袖外面加了一件薄薄的外套。我这么一个怕热的人也乖乖地穿上了长袖长裤。一大早起床的时候,我冷得直打哆嗦,穿衣服的步骤恨不得都在暖和的被窝儿里完成。以前我们上完体育课后大汗淋漓,热到要喝口冰水。现在完全反过来了———上完体育课,跑完那么多圈儿,一点儿汗也没出,有时反而感到更冷了。
这场秋雨太神奇了,寒露这个节气让北京立马变了个样!
———张蓝芮
3.注意选景的重要性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此段描写老北京秋天的文字中记叙了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和潭柘寺的人文景观,平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这正是北京这座古城特有的。再与平凡的胡同生活场景相结合———驯鸽、槐树、日光、牵牛花、秋草之类,不作细绘,只是白描,两三笔勾抹寻常之景,点缀人文之色,特有的京味儿就出来了。可见在描写时要表现出景物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不同于他人只属于自我的感受,选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我们从《春》中学到了形、声、行、感的写作角度,从《济南的冬天》学到了色彩及修辞的描写手法,在叶画创作的活动中体会到了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再模仿郁达夫的笔法,将分属历史、生活和自然的家乡景致罗列出来,选择自己有独特感受的那几个,将自己生活的经历融入进去,再作写景的文章,自然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