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凝
摘 要:公共科普场馆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常能引起场馆游览公众的广泛关注。2019年末至2020年度暑期,在环保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的招募、执行以及传播效果统计的过程中,通过对活动内容及活动流程设置、参加活动受众特征、教育活动过程中受众的关注点、分龄观众在活动中获得科普知识多少等反馈现象中发现一些普遍规律。本文以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垃圾分类环保科普活动》设计中的定量与变量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科学教育活动;垃圾分类;教育活动要素;变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4.022
科技场馆科学教育活动不同于馆校结合课程、科学表演及展览教育导览,后三者都是从点出发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既有条件已为定量,可以实现对特定受众的定向科普,效果精准。结合社会热点的科学教育活动的又一显著特点,是要根据时事热点和舆情,对科普教育内容进行编辑和整理,再加工以后通过大众普遍接受的方式对科学知识加以科普。设计一场馆科学教育活动,实施者需将科普内容、场馆资源、配合活动的演出设计、工作人员性格特点及能力、科普活动效果、前期宣传及后期报道等因素统统考虑在内,除了满足广大科普爱好者的需求,也要尽量让结果符合活动设计中的预期效果。可以说,适用于场馆的科学活动是一场考试,它综合检验场馆接待能力、策划人的统筹调度能力、主持人的科学专业素养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场控能力。
1 垃圾分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
1.1 科学教育活动背景及主题
2020年是辽宁沈阳垃圾分类的验收之年,沈阳市已在全市145个街道,九百多个社区设置垃圾分类设施。2020年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在今年的1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沈阳市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实施方案(2020)1号》,对垃圾分类工作再次提出要求,7月24号,沈阳市政府又颁布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見》,持续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辽宁省科学技术馆作为重要文化传播基地,继续将“垃圾分类”环保科普工作提升到重中之重的地位。
1.2 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2020暑期垃圾分类环保科普活动》(以下简称《活动》)是在2019年的《奔跑吧!垃圾》《蓝天碧水 绿色辽宁垃圾分类研学》《闪动70年盛世华诞(垃圾分类活动篇)》等科学教育活动成功举办的基础之上,结合疫情防控期间特殊需求进行设计的。于暑期每周末下午14:00在辽宁省科学技术馆三楼科学表演舞台区域进行,根据内容侧重分成“环保科普市集”和“变废为宝课堂”两个模块,总时长30~45分钟。
在“环保科普市集”模块中,结合今年的热点“夜市经济”,笔者设计了在科技馆“逛”科普夜市的环节。模拟的零食小摊、海鲜烧烤、手机贴膜、儿童玩具是四个较有代表性,也是最容易产生生活垃圾的夜市摊位,让参与观众身临其境地加深对垃圾分类的印象。食物(模型)、儿童玩具、电池、3D打印笔的耗材、手机贴膜这些物品的正确分类成为互动环节当中的亮点。在“变废为宝课堂”模块中,科普剧《对话垃圾桶》重点科普了关于一次性口罩、一次性手套等特殊医疗垃圾的丢弃和处理方式。手工课堂环节采取了传统变废为宝课堂、舞台展示与知识问答结合的方式,在保证了观众黏性的同时,将垃圾分类环保知识科普穿插其中。
根据大众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议论议题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在科学教育活动模型中,同样可以将对活动传达的内容当作一种传播学上的议程设置,通过对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编辑和再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模型加以传播。
1.3 科学教育活动筹备
按照筹备层次,本次活动筹备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梳理垃圾分类主题活动的资料,总结出前期活动的可取之处,并根据场地变化和特殊需求,进行下一阶段活动的设计。2019年大型活动主要面对的受众是入馆的所有参观观众,因此活动内容偏向公开课和互动展览。2020年暑期时段的活动受众主要为青少年和低龄幼童,活动地点也由西大厅转移到了科学表演舞台,为了保证活动效果,需强化宣传工作和招募工作,并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参观群体,进行内容上的调整。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出有别于以往的创意内容。比如本次《活动》中,笔者借鉴了优秀综艺节目和线下儿童剧演出的互动形式,在科学表演部分采用了真人与多媒体大屏结合的方式,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呈现出浸入式的演出环境。
最后,所有的活动环节设计,要在完成特定科普目标的同时,确保“活动场”中人流的合理性,保证活动流畅进行。我们把活动场地设定出三个区块,舞台、互动区域、观众席。在本次《活动》中,有两个特征明显的例子:一是在夜市环节,主持人要在互动区进行一个完整的循环走位,同时又要保证现场的观众有序入场—上台—出场。我们在此处设计了“逛小摊(ABCD)”再留住观众提问(走向DCBA)的走位;二是在环保科普课堂上,需要让观众有序入场—上台—展示—采访—出场,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根据观众的人数和状态进行安全导流。
2 科学教育活动实施当中的定量与变量
2.1 概念
科普活动中的定量,指代的是活动场地、活动策划团队成员、已经确定的科普内容等确定了的元素。科普活动中的变量,指代的是当天天气情况、当日客流量、招募方式、互动形式、活动中人员流动方式、奖品分发情况等可能随时变化的元素。
2.2 如何控制活动中的变量
科学是一门探究的学科,我们在以严谨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同时,也要深入思考,如何复原科学的探究模式,并将这种探究模式带入到科学教育中来,结合到大众科学教育活动当中去。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中就指出,科学教育需“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以及“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在《活动》中,科学探究的过程被结合在“变废为宝”环节当中有所体现。一旦参与人数激增,在引导低幼龄觀众走位的时候,就要用年龄、性别等定量来分组,或用限定条件来打包现场对指令理解程度更高的家长,从而达到控制变量,保证传播效果的目的。
2.3 变量控制横向对比
在上文中提到“人员走位”是一个需要在活动定量场中做出调整的微观变量元素。我们大致梳理了一下从活动招募开始,直至结束的全过程中引导观众的方法。结合大众传播理论来看,在活动招募阶段,观众是零散的、无意识的,活动时间为周末的下午观众流量非常大的时段。在客流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我们通过馆内广播进行活动招募,这些观众的配合度较高;而在客流量激增的情况下,现场招募会选择从展厅导流,这部分观众热情更高。
3 科学教育活动效果及反馈
3.1 科学活动效果一级传播和二级传播
《活动》在暑期共推出10场,根据参与观众扫码登记的不完全统计,参与观众籍贯覆盖了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四个省市十多个地区,场馆活动辐射范围为以往最广。《活动》自推出以来,受到了合作学校、单位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但在全民抗击疫情的时情下,一级传播效果受到影响。以参与活动的现场观众为自媒体,用转发朋友圈、发短视频等方式,将活动成果进行了二级传播,也得到了可观的传播和转发。
综述,《活动》在客观因素诸多限制的情况下,合理调配了现有资源,并在内容上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创新,通过在活动过程当中适当的变量控制,多次达到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目的,提升了民众对于垃圾分类这一倡议的认识,有助于节约型会、环保型社会的促建。
3.2 科学教育活动改进方向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到两个问题:首先,现有活动架构能够做到有吸引力,有知识点和创新,但是由于活动面向大众这一本质属性,想要提升教育格局,仍需要多方探索和努力;其次,以科学教育场馆为阵地的短期活动,很难在同一热点上形成系列性,这与如何最大化实现科普教育目的的初衷相悖。
如何增进科普场馆当中教育活动的效果,还需要我们以更加扎实的学科背景做基础,以科教兴国当作终身目标,提高自身视野和站位,做科普教育的领导者、设计者和发扬者。随着全民防疫的稳定延续,我们期待垃圾分类活动,可以联合附近的街道小区,做前端实地体验;联合垃圾焚烧发电厂,做垃圾分类尾端的实地考察,纵向深挖、横向联动。而普适于科学教育场馆的教育活动,能够回到校园中去,回到真实环境当中去,真正将科普教育做好。
参考文献
[1]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J].国际新闻界,1997,(03):18-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