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军荣
摘 要:本文从多要素的协同整合、双向互动的角度切入,选取郑州、新乡两个中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总结了郑新融合的现状,归纳了郑新融合中存在问题,探索了郑新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及整体布局,试图构建郑新融合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郑新融合;中原城市群;产业对接;整体布局
中圖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4.006
1 研究背景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标志着中原城市群上升成为国家战略,2017年,河南省印发《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周边四个城市为次级中心。城市融合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建设重要内容,也是推进郑州大都市区这一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建设的应有之意。
新乡市是豫北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工业城市,也是豫北的经济、教育、交通中心。郑新融合能够打造河南省北部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不仅能够促进新乡市域发展,同时也能发挥其作为豫北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从而为豫北地区注入更多的发展活力。
2 研究综述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中原城市群区域的发展,随着毛继周等(1990)、张丹等(1997)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中原城市群的概念初见雏形。21世纪,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不断取得成果,中原城市群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中部崛起等战略概念的提出,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的成果渐丰。徐晓霞、王发曾(2003),冯德显(2004),杨迅周等(2004)研究了中原城市群的整合问题。此后,中原城市群的研究成为热点,主要包括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协调发展、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产业结构优化等。
针对郑州大都市区的理论研究从2001年庞玉平的研究开始,经历了“航空大都市”“郑州大都市区”“郑州大都市圈”等概念的变化。刘战国和刘艺娃(2017)、赵朔(2017)、宋冠南(2018)等,分别研究了郑州大都市区的中原城市群结构优化、交通、发展现状、空间格局等。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针对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之间城市融合机理、路径、策略等研究仍乏善可陈,相关的学术研究还不够丰富。
3 郑新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郑新两市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近年来,郑新两市政府围绕郑新融合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尤其是“三带三区两城十镇”规划的提出,为郑新融合发展细化了目标,有利于双方开展更为具体的合作。
3.1 郑新融合现状
从合作内容的角度出发,本文从交通、人才、资金、产业等四个方面对郑新融合的现状加以概述。
3.1.1 交通融合现状
新乡与郑州直线距离80公里,自驾车、城际公交、火车交通所用时间均在1小时左右,郑州高铁东站到新乡高铁东站所用时间仅仅为20分钟,对双城融合奠定了很好的交通基础。郑新城际豪华快巴公交早已常态化,每10分钟一班,非常便捷。2017年3月开始,郑州市小型客车经过郑新黄河大桥免收通行费。
3.1.2 人才流动现状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人才流动表现为净流入,而新乡则人才输出较多。据智联招聘2018年求职市场数据显示,郑州人才来源主要来自河南省内,郑州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新乡的“虹吸”作用明显,新乡人才流往郑州较多,郑州人才流向新乡的人才则很少。
3.1.3 资金流动现状
郑新融合在资金方面合作顺利。例如,2018年,郑新合资在新乡凤泉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建设,成立新乡生态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方面跨出了前进的步伐。企业融资租赁方面,探索出了引进融资租赁公司,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企业互保链风险等合作方式。此外,郑新融合12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428亿元,也在陆续建设中。
3.1.4 产业对接现状
新乡市按照“项目50%以上来自郑州,功能50%以上为郑州配套”的思路,创建了平原示范区印刷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原阳县金祥家具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仓储物流园,获嘉县金获产业新城、涂料产业园、中原家居产业园,新乡县印海智谷产业园,封丘县郑州扶贫产业园等10个郑新融合协作配套区,承接郑州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
3.2 郑新融合存在的问题
3.2.1 郑州虹吸效应明显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和唯一的新一线城市,对其他地市的资源“虹吸效应”明显,是河南省内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全国人口流入量第6位。面临郑州强大的虹吸效应,新乡会产生资源外流、人才外迁、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3.2.2 产业链条不完整
新乡市产业存在产业结构粗放、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一产无特色,二产无分工协作,三产无活力”是目前新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传统的优势产业,如家电产业、电池产业、机械加工产业等,在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
3.2.3 优势产业精细化程度不够
新乡一直致力于在部分优势产业加强与郑州产业的对接和协同融合,但目前新乡市优势资源的利用挖掘程度仍显不足。新乡的起重机械、振动机械、航空航材、电力装备、精密铸锻件等优势产业,本来可以为郑州市装备制造集成配套(例如,郑州轨道交通、煤矿机械、纺织机械、盾构机械、工程机械等大型成套装备),打造全产业链装备集成系统服务,但由于精细度仍显不足,没能呈现预期的发展态势。
3.2.4 新乡区域吸引力弱
与郑州其他周边地区对比,新乡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优势并不明显,新乡主城区规模还不够大,城市化水平还不够高,整体经济实力还需提升。与郑汴一体化、郑许一体化相比,郑新融合存在着黄河“天堑”,交通建设成本较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弱点。
4 郑新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及整体布局
4.1 产业发展模式
新乡和郑州作为毗邻的兄弟城市,经济优势互补,合作基础良好。
4.1.1 联合发展
在生物医药、电池电动车等双方互有优势的产业可以联合发展,共同推进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4.1.2 互补发展
在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机械等郑州具有突出产业优势,新乡市具有相应产业配套行业的产业领域,可以采取以郑州为主,新乡为辅的模式互补发展。
4.1.3 承接发展
新乡市要积极考虑在环境承载力、环境治理要求和产业协同等前提下采用承接发展。在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生产占地面积大、综合经济效益一般、不符合郑州大都市区产业发展思路但新乡市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领域,如家具、包装印刷、仓储物流、家政服务业等领域可以采取转移发展模式。
4.2 整体布局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具体操作层面而言,新乡市可以从交通、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服务、产业布局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布局。
4.2.1 交通主线
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郑新交通一体化进程,打造中原经济区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可以综合考虑采用轨道交通、城铁、轮渡、环保观光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实现接驳和快速换场。交通主线如下:滨黄观光通道——郑新景观大道——郑新快速物流通道、高速、高铁——快速转场(衔接)线路——南太行观光旅游通道。其中,滨黄观光通道主要串联沿黄河绿化带、湿地公园、主题公园等,郑新景观大道两边进行50米绿化带的景观造型绿化,作为主要链接郑州至新乡的观光旅游通道,以观光旅游休闲交通为主,并适当考虑限速和设置沿线出入口。郑新物流通道、高速、高铁等主要作为两地资源双向快速流动的通道,承载郑新之间物资、人员等流动的功能。南太行观光旅游通道主要是通过路网链接南太行多个景点,达到旅游资源整合并满足旅游者多地旅游的需要,也能为郑新两地居民提供更好的旅游休憩体验。
4.2.2 自然景观线
推动郑新两城之间自然景观的合理布局,充分挖掘新乡市的相关资源。自然景观线如下:黄河风景区、湿地公园、绿化带、滨河运动区、游憩区、养殖观光区——凤湖康养区——农业观光区——森林公园——特色种植区——农家乐(农场、渔场)等——环新乡景观绿化区——城市综合服务景观区(新乡市区:历史文化展示区、文化街、仿古街、古迹展示点、卫河(赵定排、定国湖等)休闲区——特色小镇过渡区———山水观光旅游区。其中,黄河沿岸主要以水土保持、防洪抗旱、养殖等目标为主进行绿化和自然景观设计。凤湖以养生、养老等为主进行布局;中间区域通过农业观光区、森林公园、特色种植区等进行衔接。新乡市区主要以文化、历史等展示为主。
4.2.3 历史文化线
郑新既有共同的文化底蕴与符号,也有各自独有的特色。郑新之间的历史文化线可以参考如下:殷商文化、黄河文化区——军事战争文化——乡贤与隐士文化——姓氏文化——农耕与民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山水文化——中医药文化。历史文化线要进行深度挖掘,并形成文化脉络,并结合文创等进行推广,切忌停留于历史知识与典故介绍等肤浅层面。
4.2.4 休闲服务主线
郑新一体化融合,结合前述的路网、景观与文化主线的布局,可以考虑休闲服务主线布局如下:沿黄休闲娱乐——康养保健业——特色农家乐、特色民宿——采摘、花卉、农产品流通业——会展服务业——城市综合服務业(餐饮、购物、休闲等)——旅游+教育培训业——都市健康养老服务业。
4.2.5 产业主线
产业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收入,为区域发展赋能的重要依托。郑新融合可以考虑产业主线布局如下:沿黄生态产业带——特色种养业(花卉、苗木、家禽、水产品、树莓)产业带——田园综合体——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区——中草药种植(加工)区——文化创意与旅游+综合产业。
参考文献
[1]毛继周,冯德显,张震宇,等.中原经济区建立与郑州市发展[J].经济地理,1990,(02):23-28.
[2]张丹,王建军,席捷,等.中原城市群与郑州大都会建设的战略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S1):24-29.
[3]徐晓霞,王发曾.中原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的有序升级[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88-92.
[4]冯德显.从中外城市群发展看中原经济隆起——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4,(06):75-78.
[5]杨迅周,杨延哲,刘爱荣,等.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战略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5):33-37.
[6]刘战国,刘艺娃.郑州大都市圈及中原城市群结构优化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05):108-114.
[7]赵朔.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04):10-11.
[8]宋冠南.郑州大都市圈现状及空间格局分析[J].智库时代,2018,(2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