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莹:把青春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1-04-01 06:36赵汉琪
中华儿女 2021年6期
关键词:药材中药材

赵汉琪

湛蓝的天空,偶有几片白云飘过。粉紫色的芍药花团锦簇,漫山遍野开得醉人。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黑潭乡李家营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天麻、重楼、白芍、黄精、金丝皇菊等药材长势喜人,村民三五成群在田间地头,正忙着除草、施肥。一个梳着干练短发的身影格外显眼,拿着锄头,熟练地穿梭在田间,跟大家一起忙碌着,她就是陈晓莹。

南江三森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陈晓莹是个返乡创业“新农人”,心怀乡愁,她从繁华的上海回到四川山沟,因地制宜投身中药材种植行业,致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乡亲“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乡村离不开年轻人!年轻人多了,乡村才有活力!”在陈晓莹看来,青年人是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乡村有其独特的魅力,有志青年应该多回乡看看,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南江媳妇”回乡创业

1985年,陈晓莹出生在安徽金寨的小山村。毕业后,她想到大城市闯一闯,开开眼界。机缘巧合下,她跟着亲戚朋友来到上海闵行,开起了服装厂,成了一名“沪漂”。

陈晓莹脑子灵活,也能吃苦,她将服装厂从最开始的作坊式生产、来料加工,运营到到后期的批量生产、私人订制,厂子规模最大的时候,投入建造了一个车间,线上线下共同经营,员工有两百人左右。“当时我们在淘宝上排行能排到同类目的前三,光电商团队就有六十多人,每天发的货都得用卡车拉。”

做服装行业12年,陈晓莹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为学习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她将已入正轨的服装厂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去一家上市公司应聘,从小职员做到部门经理,把生产、仓储、业务、采购这些部门轮转一圈,学了不少管理经验。

2007年,陈晓莹结婚了。另一半是四川巴中南江县人,她因此成了“南江媳妇”。2012年春节,她回到巴中探望家人,第一次走进大巴山,感受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偏僻而清净、浓郁而葱茏”是陈晓莹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早已对城市的霓虹、交织的人潮习以为常的她,内心深处那个“田园梦”好像一下被唤醒了。

深吸一口气,是湿润的泥土气息,她回想起儿时在农村,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只有田园的山水宁静。陈晓莹萌生一个想法:“我想在这里收拾出一亩三分地种点什么,弄出一个‘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城市喧嚣,潇洒悠然地打造自己的事业”。在这一亩三分地上种点什么,陈晓莹立刻有了盘算。当地有得天独厚自然优势,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中医界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带“川”字的中药就有川穹、川红花、川黄连、川白芷等等。巴中市地处大巴山南麓,山川险峻秀美,气候多样,物产丰富,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

她还得知,当地山好水好,满山遍野都是自然生长的中药材,但当地老百姓生活还是很清苦。细问之下,她才知道,当地村民也曾种植过中药材,但是没有打开销售渠道,导致老百姓有好东西卖不出去,心灰意冷。无巧不成书,陈晓莹的家乡紧邻安徽亳州这个“世界中医药之都”、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家中亲人多从事中药行业,有着完备的药材销售渠道。

陈晓莹动心了,心中的田园梦令她太向往这种生活了。“既能实现梦想,又能发展一份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帮助贫困户,何乐而不为呢。”

万事开头难,做农业的人都知道,前期投入大、后期回报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陈晓莹萌生了卖掉服装厂的想法。她回到家,把创业初衷和初步规划跟家人商量,大家都很支持。“回乡之后,我也能干自己的事业,一大家子人也能其乐融融在一起。”回到上海,陈晓莹毅然将服装厂300万转手给了同行,拿着这300万,“南江媳妇”回乡创业了。

让老乡看看年轻人的拼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毕竟只是诗意的描述,陈晓莹并没有中药材种植方面经验。其实不只是中药材种植,她笑言:“虽然长在农村,从儿时到开始读书,再到后来去大城市闯荡,就从来没跟泥巴打交道,只是听家人聊天时了解过一点,并没有实际操作过”。

要上手了,陈晓莹心还是悬着的,想先用自家几亩地试种。“先小范围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上吸收、积累更多经验,为后期扩大规模做准备。”她还惦记着村里的乡亲们:“中药材种植成本高,我必须自己先摸索出经验,才能带动村里人跟我一起发展。”

刚开始和家人一起试种了四五十种药材,芍药、黄精、杜仲、天麻、金银花……每一粒种子,从播种、发芽、收获,都是亲力亲为。

这无疑是个辛苦的过程,陈晓莹原是個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那段时间,双手满是老茧。她才发现田园梦是少女情怀,和现实的落差太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上去很美,但真实体验的话,真的很辛苦,那种辛苦真是无法形容、无法描述。”最累的时候,她种地时一不小心倒在地沟里,都能就地睡上一觉。

身体上的累换来的是初尝收获的喜悦,在自家地上试种的药材反馈不错,陈晓莹准备正式种植。2014年底,陈晓莹准备流转土地,扩大规模。经过调研,她看上了离村不远的一片荒山,平均海拔1200米,年均气温16℃左右,年均降雨量1100mm,属名贵中药材种植最佳生长环境。

就在这时,有些不明情况的左邻右舍和乡亲们的误解让陈晓莹有些难过。“你一个外来的小姑娘,还能在这个山沟沟里待下去?看看你能待多久”,“年轻人看起来娇滴滴的,怎么可能把地给种好”。乡亲们的不信任、语言上的障碍,以及思想上的落后,都给陈晓莹流转土地带来了阻碍。

陈晓莹想争口气,她得知,以前有人流转了不少土地,放在手里,既不露面,也不开发,拖欠租金,最后不了了之,因此好多村民有顾虑。这次流转土地,陈晓莹先给对方吃了个定心丸,经过多方协商沟通,她斥资近30万元,一次性将200亩地30年承包费用结清。

解决了土地问题,下一步就是土壤了。陈晓莹介绍,土壤是中药材繁育的基础,其质地、水分、营养、酸碱度、微生物等各个方面都要把控,农残和重金属污染程度,也是影响中药材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这片荒山环境虽佳,但荒废多年,她要把整个山都“翻过来”,开垦一遍。

这是个大工程,为了赶上第二年春耕,陈晓莹和村里的几个帮手从秋天开始动工。荒山距离村子有两小时车程,为了节省时间,早日投产,她们在山上建了个临时落脚点,供中午吃饭休息。“说是临时落脚点,就是在地上挖个洞,放口锅,再捡几根树枝烧火做饭,旁边砍几根木棒,采几把茅草,塔个棚子”。地无三尺平的大巴山,经常狂风呼啸、飞沙走石,陈晓莹的茅草棚随时面临着被夷为平地的风险,搭了一次又一次。她笑言:“就像电视里演的荒野求生一样。”

在这种条件下,为了不影响春种,陈晓莹与她的团队“拼了命地坚持”。她说:“刚开始靠梦想,后面靠意志力,最后的最后就是靠着那股斗志。我觉得我不能认命、不能服输,我还想带着乡亲们一起干出一番事业,让那些误解我的老乡看看年轻人的拼劲。”

有志者事竟成,垦荒如期完成,第一批天麻、白芷、桔梗、天麻、重楼、黄精都种到了地里,只待收获了。

“田园梦”照进现实

满怀希望等来的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成果,而是全军覆没。由于土地整改、技术不全等原因,第一批种植没有成功,陈晓莹这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80余万元也打了水漂。

“累也累了,苦也苦了,想哭就自己偷偷地哭,更不敢给父母打电话”,陈晓莹怕自己扛不住父母的嘘寒问暖。事与愿违,没过几天,家里电话就打来了,听见亲人的声音从电话另一端传来,她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哭过之后,事还要继续做。“半途而废不是我的做事风格,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只有做不成事情的人。”

第一批种植全盘皆输,陈晓莹决定从中总结吸取失败经验,等待来年再战。经过反复总结和探讨,最终确定不是因为种植技术不成熟,而是荒山上树枝杂草多,翻过之后,埋进土里,把土壤变得过于蓬松,导致药材不接地气、水分不足,全部干枯了。

陈晓莹戏称自己要“卷土重来”,把200亩地又重新翻一遍。她还联系周边各个养殖场,运来牛粪、羊粪等农家肥,全部埋在地里,涵养土壤。始终用农家肥是她的坚持:“化肥那些东西坚决不能用,要做就做原生态。”

苦心人天不负,试种很顺利。不仅如此,陈晓莹在慢慢摸索中,根据南江县云顶镇“地无三尺平,田小土地贫,山多岩陡峭”特点,总结了不少经验。她介绍,中药材种植,天时地利人和固然重要,但合适的种植模式,才是取胜关键。“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套、种、养”等生态循环种养殖的模式,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既减少了投资,又实现了增收。

她不断努力,终于有了之后流转的100亩200亩300亩土地……2018年,陈晓莹自己流转、经营、管理的土地达到1000多亩,种植重楼、白芍、川乌、黄精、菊花等中药材及核桃、茶叶,同时因地制宜养殖水产和本地土鸡。在规范化、规模化基础上,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初步加工。公司逐步走向正轨,2020年,陈晓莹实现了当年盈利。她说,“八年抗战胜利了,我也终于做到了”。

“团市委、团县委很重视我们返乡创业青年,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为我们的创业明确了发展方向。”陈晓莹介绍,团县委举办的青年创业大赛、全国“双创”周系列活动、“青创10万+”青年电商培训示范班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全市的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村创业青年、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等群体涵盖广泛,大家都受益良多。

“春品茗赏芍药花海,夏观云海避暑,秋赏漫山金丝黄菊,冬季的白雪皑皑,更是一番别具特色的风景。”如今,陈晓莹的“田园梦”照进了现实。

致富不忘乡梓

“我把家里几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平时在合作社打工,自己也种一些药材,”在合作社经营基地里,谭守钊正在忙着收天麻、金丝皇菊等药材,“有合作社带着我们干,我有信心把日子过好”。谭守钊的信心,源于陈晓莹提出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村里的贫困户多达六十多户,家中只有孤寡老人,没有年轻人照顾,穿的是打满补丁的衣服”,陈晓莹从小也在农村长大,但她还是被这里的落后震惊了。通过努力,陈晓莹自己日子越来越红火,但看着身边乡亲们因诸多原因仍挣扎在贫困线上,心里不是滋味。致富不忘乡梓,2015年4月,陈晓莹成立南江县三森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进一步做大中药材产业的同时,带领乡亲们一起摘掉贫困的帽子。

在陈晓莹心中,依靠产业脱贫致富还有更深的意义:“村里有了产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就会回乡发展,这样一来,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也解决了,一举多得。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乡村振兴以产业为基础,就是因为它推动的是社会整体和谐。”

既然成立了合作社,就得担起与乡亲们共同致富的责任,这是陈晓莹的初衷,也是她的目标。为实现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三森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本着“立足农村、服务农业、造福农民”的原则,把芍药、黄精、金丝皇菊等中药材种植作为合作社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抓点示范,积极宣传发动群众种植,通过采用统一供种、管理、收购、销售,引领农户发展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种植,实现合作社和农户紧密抱团发展。

“在南江,村民只管种中药材,其他渠道推广、经营销售等事,都可以放心交给合作社。”三森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没有成立之前,村里中药材没有打开销路,如今加入了合作社,老百姓再也不担心种得出销不出的问题了。

陈晓莹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辐射周边9个乡村,带动贫困户近百户,在全县范围内发展中药材种植大户80余户,占地10000余亩,亩产值在3.6万元以上。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充分接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年均带动当地600人次以上的勞动力就业。充分发挥合作社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村民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拓宽增收新渠道。在村民心中,陈晓莹早已不是那个外嫁来的媳妇,大家都把她视为村里的女儿,亲切地唤她“幺女子”。

对未来的发展,陈晓莹也早有规划。她介绍,下一步,合作社将依托元顶子AAAA级景区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在“中药材+生态旅游”“中药材+休闲养生”“中药材+健康饮食”等多产融合上下功夫,加大药膳、药养、药赏开发力度,着力开创“药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每当看到村子因我们的付出与努力变得更加美丽,看到村民们在我们的带领下生活越来越好,我就觉得这九年多的时光没有白费”,陈晓莹动情地说,“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也是青年大有作为的热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有更多青年人加入帮扶乡村的队伍中,把握乡村振兴大好政策和发展机遇,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我会继续努力,脚踏实地干实事,和村民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药材中药材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
全国六大中药材市场最新行情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