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马鞍街道通过创新实施“八个一”惠民工程,有效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激活了农村生态、生产、生活,其主要亮点如下:一是因地制宜建设休闲健身场所,通过“一图一策一清单”制定个性化方案,融合村居特色,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和建筑,还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二是坚持实用便民原则,坚持建管用育并重,打造精神文化家园,体现了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工作理念;三是完善民生配套设施,充分满足村民在休闲健身、文化娱乐、医疗养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马鞍街道的做法,思路新、举措实,值得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马鞍街道秉持“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城乡融合”的工作理念,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八个一”惠民工程全覆盖。通过组织实施类“综合体”的农村公共服务“八个一”惠民工程,辖下村居率先全面实现1个灯光篮球场、1个笼式足球场、1条长500米以上的健身跑道及每个自然村1个健身角、1个村级城市书屋、1个高标准文化礼堂、1个高标准医疗服务中心、1个高标准老年活动中心、1个高标准家宴中心等设施全覆盖,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着力统盘谋划,构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机制
马鞍街道是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拥有3.96万常住人口、22万余外来登记人口、265家规上企业,2019年工业产值1069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3843元,乡镇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33位。马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倾斜力度,实行“一图一策一清单”管理,推动“八个一”惠民工程有序推进。
一是谋划一张蓝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绍兴市“五星达标、3A争创”创建工程的推进,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短板突出。马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城乡融合、代际融合、地域融合”的三融合目标,谋划打造包含休闲健身、精神文化、医疗养老、生活配套等内容的一站式农村公共服务,实施与群众实际需求高度匹配的“八个一”惠民工程,绘制了一幅加快构建高标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蓝图。
二是制定分村方案。“八个一”惠民工程由政府统筹协调,专家团队规划设计,各村落地建设。2019年出台《马鞍镇“八个一”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规范建设标准、提出工作要求、落实财力保障、明确工作职责,将该项工作列入年度村居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各村居由主职领导牵头,联合街道职能科室、站所工作人员、规划设计专家,实地逐一踏勘设计,制定一村一策一方案。尤其是对灯光篮球场、笼式足球场、健身跑道的土地性质核准,文化礼堂、城市书房、医疗服务中心、家宴中心等改造标准、管理运行制度的审核,确保了各个项目的规范性、合理化。
三是实行清单式管理。马鞍街道累计投入2600万元,推进14个村居、86个子项目的建设。整个建设过程实施“清单式”管理制度,明确以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为考核目标,深化落实工程建设“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倒逼进度,对列入清单的86个工程进行挂账销号。当地成立以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协调小组,保证每两周至少一次集中听取村居负责人的建设进度汇报,并及时协调解决规划施工中碰到的问题。街道纪工委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八个一”建设工作实行督查考核,对所涉村居工作拖沓、进度滞后等问题通报批评。验收时邀请村民代表、村监委成员共同参与并提出整改意见,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二、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效能
马鞍着重把好项目落地、建设、管理等“三大关口”,确保“八个一”项目建设绩效。
一是把好项目落地关。当地遵循土地集约利用、选址实用便民、功能优化整合等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腾退出来的闲置土地,为“八个一”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并优先考虑选址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的地理位置。如,亭山桥村将荒地改造成灯光篮球场和笼式足球场,并见缝插针建造健身角、增设停车位、补种绿化;寺桥村利用腾退的工厂办公用房改建医疗服务中心;大鱼山村利用原有窑厂挖土形成的湖泊建成约500米长的环湖游步道。总建筑面积达2700㎡的山外村文化礼堂、城市书屋中心成为村级文化服务综合体。湖安村结合农产品集散中心升级改造,同步推进家宴中心规划建设,形成楼上楼下一体化民生保障区。宝善桥村、童家塔村等结合文化礼堂建设,同步整合推进家宴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一体化建设,既方便村民使用,又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也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二是把好项目建设关。按照模块化、一体化建设方式,对标标准篮球场和主流笼式足球场尺寸及省“放心厨房”等标准,推进灯光篮球场、笼式足球场、健身跑道等体育设施模块化设计与建设,推进家宴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站等一体化建设,确保工程标准与建设质量。其中,灯光篮球场、健身跑道、各自然村健身角地面统一用塑胶铺设;笼式足球场围网使用包塑丝径;健身跑道宽度控制在1.6—1.8米之间;各自然村健身角设置健身设施10件,可适当配置儿童设施2件。新建家宴中心标配切配室、烹饪室、洗消间、备餐间,并对标城区星级酒店实现设施设备协同提升,配备标准餐桌椅、舞台、电子屏、灯光、音响,并配套大型停車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既保留棋牌室、视听室等老年人喜欢的传统功能室,同时又引进老年电大、手工工艺室等比较高端的功能室。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站配齐医疗应急装备设施,提升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统一开通城乡居民医保刷卡结算,统一药物配送,真正让百姓享受家门口的便捷医疗服务。
三是把好项目管理关。马鞍街道下拨资金,由各村居安排专人负责日常运行维护,落实村居平安巡逻队定期检查,并将“八个一”项目运维纳入村居年度考核。运行一年来,项目设施利用率、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综合效益均大幅提升。其中,文化礼堂在加强本土化文化队伍培育上,除按场次分别设立1万元/场、1千元/场的“文化走亲”“周末剧场”等镇级补贴外,各村还设立由企业、乡贤、民间资金等募集而成的文化礼堂公益金,并按管理有制度、活动有计划、台账有记录、展陈有更新、设施有维护、安全有保障等“六有”要求,从长效管理、队伍建设、内容建设、特色展示、群众评价等五个方面考核,并配套特色工作加分和一票否决事项。城市书屋委托柯桥区图书馆进行图书管理,每季度更换四分之一图书,每年轮换,并配备平板阅读器、电脑、喜马拉雅会员等阅读设备设施,进一步推动书房多元化发展。家宴中心配备专职管理员,实行农村家宴提前备案登记,推行乡村厨师团队规范操作,推广农村厨师持证上岗,并开展农村家宴现场指导,保存家宴菜品小样备查。医疗卫生服务站全面落实慢性病健康档案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街道医院骨干医生下沉村居寻脉问诊;落实每月一次健康知识讲座,送学上门,提高村民医学素养;主动把乡村医生纳入卫生医疗系统统一管理,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质量。居家养老中心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和公建民营制度,提供配送餐、上门助洗等服务,让民生设施真正“用”起来。
三、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八个一”惠民工程实施以来,不仅保障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也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社会稳定更有序。“八个一”项目投运后,村民自发组织起多种活动,形成了篮球圈、散步圈、曲艺圈、阅读圈等朋友圈,老中青幼各取所需,80后、90后返乡频率越来越高,让村庄充满生机活力。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氛围越来越浓,矛盾纠纷在丰富的活动中消弭化解,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马鞍街道社会维稳工作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全区前列。
二是群众生活更幸福。家宴中心建成投用实现了从原先农村“露天操作”到“入室掌勺”转变,满足村民讲排场得实惠的愿望,一场30桌左右的宴席相比酒店操办可节省5万余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整合医护养老功能,功能设置“雅俗共赏”,标识标牌简洁明了,让村民在家门口放心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站提档升级后,医疗环境整洁有序、医疗设备救早救小、医疗服务贴心温馨,把村级卫生所打造成为区、街道两级医院的触角,并在疫情期间成为村居临时隔离点和观察室。
三是精神文明更和谐。文化礼堂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按照“周周有活动、人人可参与”要求,月均开展各类活动5场以上,实现“周末剧场”全覆盖。书屋成为了马鞍学生和热爱阅读村民的根据地,每到节假日,书屋里坐满了前来读书学习的人。篮球、足球场地连续举办全市笼式足球赛、全区乡村篮球赛等活动,用团队体育增强乡村凝聚力。
四是村级收入更充裕。随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和公共服务逐步提升,马鞍街道各村居闲置资源得到盘活,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断变强,走出一条工业反哺农业、乡村资源变为美丽经济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亭山桥村利用村口废弃厂房及土地,改造出5000㎡房产及200个停车位的村级物业,出租后为村级增收130余万元,2019年经营性收入达424万元,同比增长171.72%。湖安村3A创建项目黄牛湖公园引进一家旅游文化传媒公司,开发耕读主题农家乐,将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0余万元收入。截至2019年底,马鞍街道15个村(居、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合计8257.57万元,同比增长50.81%。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