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会玲
(河南省驻马店市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以经济发展为支撑,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桥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地震多发国家,从保证桥梁工程抗震性的角度,需要在其设计施工中运用隔震设计提高桥梁对地震灾害的抵御能力,确保其不会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严重变形或倒塌问题。
桥梁结构相对复杂,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会直接影响桥梁的使用安全,因此,在桥梁工程设计与施工中,要做好隔震设计,确保桥梁结构的强度和延性都能承受一定的地震荷载。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可能会导致桥梁结构破坏,继而引发交通系统瘫痪,给抗震救灾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由此可知,做好桥梁隔震设计非常重要。
简单来讲,隔震设计就是通过设置隔震装置的方式,为桥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上的应力支撑。安装阻尼器可以增大隔震结构的阻尼效应,提升桥梁的抗震性能,有效降低地震能对桥梁结构的破坏,保证桥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需要明确,隔震设计能降低地震引发的破坏程度,但是无法将地震的影响消除。
在桥梁设计中应用隔震设计,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和条件,以完善的隔震系统提升桥梁结构的周期性[1]。隔震设计具备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
1)在竖直方向,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必须能很好地支撑桥梁整体上部架构的重量;
2)可以提升桥梁结构的稳定性,确保其在遭遇地震时不会出现严重变形或倒塌;
3)通过有效的隔震设计,能够将经过缓冲后的地震冲力再次分散,进一步降低其对桥梁底部支座的影响,实现对桥墩等基础设施的保护;
4)将隔震设计应用到桥梁横向结构中,能够对结构的平衡和水平方向的刚度进行改善,提升其抗震性能。
对桥梁进行隔震设计的核心目的,是将可能引发破坏的震动力隔离,以实现对桥梁结构的保护[2]。为了防止桥梁结构产生较大的变形,可以借助相应的阻尼设施强化结构阻尼,减小位移,相应的原理如图1 所示。
图1 隔震设计的机理
在桥梁工程中,做好隔震设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桥梁结构的稳定性。隔震设计能有效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结构的破坏,提高桥梁的整体刚度和柔韧性,实现对桥梁的保护。在隔震设计中,可以通过柔性装置的合理应用,减少桥梁结构能和水平运行的关联,配合阻尼设计,能够赋予桥梁较好的抗震性能。
以某桥梁工程为例,全长823m,宽26.4m,桥梁跨径组合为20m×20m,在桥梁上部采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基础采用了灌注桩基础,双柱式墩台。桥梁本身是连接周边2 个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流量巨大,而其本身处于丘陵地带,地层存在断裂带,属于地震多发区域,因此,对于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在桥梁设计中做好隔震设计。
我国相关标准和规范中规定桥梁隔震设计原则有3 个:
1)小震不坏或者轻微损坏,地震过后能够正常使用,桥梁整体结构依然可以保持弹性状态;
2)中震轻微损坏,经修补后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正常使用,结构处于非弹性状态;
3)大震不倒,经过维修后可以满足一定程度的通行需求,结构处于弹塑性状态[3]。
在对桥梁进行隔震设计的过程中,隔震系统的设计是核心,其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刚度要求,才能对地震影响力进行弱化。设计人员可以借助隔震设计减轻桥梁结构惯性的影响,并重视阻尼器和配套器材的设计与采用,例如,可以借助弹性反应谱的方法,对隔震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做好系统力学效应的合理控制。
隔震设计环节,必须做好地震相关的统计调查工作,认识到桥梁及附属结构功能效应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在桥梁整体结构动态变化中,桥梁附属结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桥梁的隔震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而从目前来看,有部分设计人员并没有关注桥梁内部的细节处理,影响了隔震系统的使用效果,因此,需要设计人员及时更新观念认识,推动工作的细节化,促进隔震效果的提高。
当前,我国在隔震设计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在细节处理方面不够科学,隔震系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和配件被应用到隔震系统中,如黏滞式阻尼器,一旦其存在性能问题,可能会在桥梁结构中埋下安全隐患。对此,在选择设备和配件时,需要切实做好产品的质量监督,确保其能够符合桥梁抗震设计的要求。另外。桥梁设计与管理部门应制定出规范统一的标准,在保证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效果最大化的同时,确保其具备较好的变形效果,桥梁结构的位移幅度合理,也需要对桥梁伸缩缝进行合理设计,做好梁体掉落等问题的防范工作。
总而言之,在对桥梁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中,隔震设计的合理应用能够切实保证桥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在桥梁结构隔震设计方面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论是系统理论还是相关标准都有待完善,但是,对桥梁隔震设计的研究从未停止,相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持续推动桥梁隔震设计的快速发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施工建设中,促进桥梁抗震性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