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途径的研究

2021-04-01 03:27:20熊晶晶
中华建设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公共性民众途径

熊晶晶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与世界的结合越来越紧,步伐越来越快,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化影响的双重驱动力下,城市公共性景观作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蓬勃发展,从国家政府到人民群众都逐渐意识到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指标,是公民的重要责任,是促进城市公共性景观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的障碍,提出可促进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的途径及创新,以此增强公众参与精神,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提高公众参与效用,最终加强公众参与力度,积极促进城市公共性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大力提升,为广大民众营造更健康、更人性、更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生活环境。

一、城市公共性景观与公众参与

1.城市公共性景观,“城市”和“公共性”从两个层面对“景观”进行了限定。目前,城市公共性景观设计范围大、项目多、内容丰富。范围上包括城市旅游、广场、公园、居住小区等;项目上包括城市风景名胜、主题公园、道路绿化、滨水景观等;内容上包括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历史文化、现代艺术等。

城市景观指在城市复杂的有机体内,“人”作为城市的主体,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在城市生活中的认同与反映,包含“实体”与“虚空”,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城市景观为了能使人们在城市活动中达到健康、安全、舒适和效率等的最优化,进行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建设的人工景观规划设计,包括道路、中心、建筑、绿化等方面。因此,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是发展的,是长远的,是可持续的,要尊重大自然、尊重人性、尊重人文精神。

城市公共性是指人在城市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公共属性,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以“人”为本的工作、生活、学习、休闲和娱乐等方面,具有公有性、共创性、共享性、共同性等。在城市公共环境活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仅为生存创造条件,还要实现其自身价值和提升自我意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不断促进城市公共性景观向多元化发展。

2.公众参与,指民众为主体参与,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单位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公民能参加社会决策和活动实施过程,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部门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涉及三方面:(1)它是连续的双向的交换意见过程,增进民众了解政府、单位和开发商等所负责调查和拟解决的城市公共性景观设计;(2)将城市公共性景观项目、计划、规划或政策制定和评估中有关情况及含义完整地通报给民众;(3)积极地征求民众对城市公共性景观设计中决策和资源的利用,比选方案和管理对策的形成,信息交换和公众参与方式与目标的意见和感觉。

二、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的障碍

1.政府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政府部门在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事务管理中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理念的转变与树立有待加强。政府权力过于集中,过程过于繁琐,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状况有待改进。人民群众是城市公共性景观中的主体被忽视,因此,城市公共性景观中公众参与的认知程度不高。

2.社会组织参与程度受限

我国城市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其部分组织准入门槛较高、自律性不强、制度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所以难以有效利用社会组织发挥公众在参与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的积极作用。因此,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中社会组织公众参程度受限。

3.民众主动参与动力不足

城市许多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不够关心,对于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更不关心,普遍认为属于政府部门管理事务,属于开发单位负责项目,属于景观设计师工作任务,缺乏民主意识,导致公众参与主动意愿低,主动性不强。因此,城市公共性景观中公众参与动力不足。

三、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的保障途径

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的保障途径必须尊重公众参与作为民主的基石,必须加强公众全方位参与,加强公众参与热情,引导公众理性参与,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政府部门治理与城市公共性景观创新的良性发展必须尊重以人为本原则,注重城市三方面: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活动和城市中的人。建立完善城市公共性景观实践中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与创造力,有利于促进城市公共性景观发展。

1.专业保障途径——有责性与可达性

专业保障是以公众为参与主体,为城市公共性景观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监督与评价等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的支撑与支持,可实现公众参与的有责性和可达性。专业保障主要三方面:一是以景观设计师为核心的专业人,掌握城市公共性景观设计的专业理论方法,对城市公共性景观开发建设提出构想、选择方案,考虑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二是政府部门、民众中具备一定的城市公共性景观的相关知识,可作为公众参与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城市公共性景观设计理念的宣传、交流和贯彻实施;三是业内或相关行业社会组织,能以城市公共性景观发展为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集体,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因此,公众参与的主体在专业保障途径的有责性需了解城市公共性景观发展,把握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专业保障途径的可达性需避免在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过程中片面强调个体利益,忽视整体利益。

2.社会保障途径——透明公开性与包容性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政府为责任主体,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其本质是追求公平,可实现公众参与的透明公开性与包容性。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的社会保障,共同目标都是满足民众生活水平的需要,建立多层次的保障。社会保障途径的透明公开性以法为依据,这种新型的民主管理制度有助于实现公众参与对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支持,从而保障落实城市公共性景观的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监督与评价等过程的民众和社会组织的知情权。社会保障途径的包容性能提高政府管理工作,以人为本,通畅的城市公共性景观信息流通渠道,可让公众及时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特别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公共性景观的重大问题、敏感性问题。

3.法治保障途径——必要性与有效性

法治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依托,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可实现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与有效性。法治保障途径的必要性体现公众参与需要有一定的参与途径、形式与程序,将公众参与行为落实,参与机制即法治保障。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加强法治能有效保障公众参与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法治保障途径的有效性体现公众参与各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符合法律要求,使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在法治框架内有序推进,于法有据,提供长期制度保障,体现人民意志,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效能。

4.基层保障途径——基础性与学习性

基层保障的基础是人民群众,民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应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可实现公众参与的基础性与学习性。基层保障途径的基础性能推动人民群众公众参与并促进城市公共性景观蓬勃发展,提高城市公共性景观知识的普及率和提升公众的景观意识。城市公共性景观发展中存在各式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随着公众参与的深化,动员与教育、引导基层民众正确看待城市公共性景观所带来的利益调整,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短期与长远利益。基层保障途径的学习性能加强城市公共性景观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民众对城市公共性景观的发展意义和价值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城市公共性景观在基层民众心中的地位,增强公众参与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促进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5.政府保障途径——代表性与允诺性

政府保障体现服务民生,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政策措施,加强基础建设,发展信息化,协调社会关系等,在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可实现公众参与的代表性与允诺性。政府保障途径的代表性,可协调社会组织、基层民众、景观设计师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完善相关信息透明公开、监察评价等。政府保障是对公众参与行为的有力促进,增强信心和安全感,最大限度地支持公众参与主体进行理性的追求和判断,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公共性景观决策的科学化和可行性,从而发挥公众参与对城市公共性景观的提升作用。政府保障途径的允诺性,可制定公众参与相关法律法规,法律上确定公众参与的合法地位,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组织程序制度,保证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决策措施顺利执行,保护公众参与主体的正当利益不受侵害。

四、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的途径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正逐步发生改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思维方法模式,这些改变扩大了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的范围,提高了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性景观的程度,提升了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性景观的效用,从而有助于实现更广泛、更高层次、更有效的公众参与,促进城市公共性景观的积极发展。

1.增强公众参与精神,提高公众参与组织化程度

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建设管理是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是发挥民主的有效途径。增强公众参与精神,持续完善知情、真实、平等、广泛、主动等各项原则,调动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性景观创新的积极性,使其自愿参与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管理。提高公众参与组织化程度,社会组织应为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管理提供平台,帮助民众树立起正确的民主观念、义务和责任意识,是加强和创新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的重要基础。

2.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开阔城市公共性景观视野

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可使民众认识到城市公共性景观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公众参与结合实践探索并逐渐调整扩大范围,可提高规划设计过程中决策的准确性,不应在景观设计师取得设计结论之后征求民众意见,而应在规划设计阶段之前就有民众参与和监督。公众参与理念下的城市公共性景观可以开阔城市公共性景观视野,在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规划设计等各阶段,放弃原有狭隘、局部的设计思想与方法,探究城市公共性景观设计从整体格局出发,形成视野更开阔的设计思想与方法,给予公众参与行为更加广阔的范围。

3.普及城市公共性景观认知,提高公众参与效用

公众参与理念需普及城市公共性景观认知,目前民众对城市公共性景观设想、设计与建设过程的认知涉及较少,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有效的公众参与。真正有效的公众参与不是个人层面上的参与,个人参与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而应有社会组织、基层民众等积极参与,公众意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可得到全面的重视,提高公众参与效用。在城市公共性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优势、劣势,不局限于休闲娱乐、美化环境等,可提高城市公共性景观预期效用,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促进我国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政府部门应自上而下了解民众的实际需求和设计对民众的影响,人民群众应自下而上监督设计决策是否维护了民众利益。城市公共性景观是一种媒介,通过公共性特征将城市中的民众组织起来,有助于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实现各阶层或各组织促进城市公共性景观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性景观也是一种途径,通过空间属性协调城市及周边环境参与城市发展,激发出广大民众的创造力,增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活力,表达公众参与对于城市公共性景观提升的积极追求——更健康、更人性、更安全、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公共性民众途径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6:32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中国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 05:53:04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
中国火炬(2012年7期)2012-07-25 1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