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

2021-04-01 03:05:40王彦红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配穴先兆偏头痛

王彦红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针灸室,河南 平顶山 497000)

偏头痛是指一侧或两侧颞部发生的搏动性头痛,偏头痛具有明显反复性[1]。穴位针刺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法,但针刺手法、穴位选择不同对治疗效果具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可达较好即时效果,但临床缺乏统一指导标准,且偏头痛存在较高复发可能,因此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远期疗效,以保障良好预后[2-3]。本院用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0例,均为本院收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28~57岁,平均(38.82±5.79)岁;病程1~6年,平均(3.22±1.51)年;头痛部位左侧12例,右侧13例,两侧20例;先兆头痛15例,无先兆头痛30例。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28~58岁,平均(38.81±5.77)岁;病程1~6年,平均(3.25±1.48)年;头痛部位在左侧11例,右侧14例,两侧20例;先兆头痛16例,无先兆头痛2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有良好治疗依从性;②无合并颅脑手术史;③年满18周岁且未满60周岁。

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疾病;②合并心、肾、肝功能严重损伤;③具有颅脑外伤史;④妊娠期及哺乳期。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取率谷、角孙连线中点,安眠、风池连线中点,小肠经、三焦经之间中点,膀胱经、胆经之间中点4穴进针,提插幅度约0.4cm,频率约60次/min,捻转角度90°~180°,频率约75次/min,每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

观察组:用远近配穴针刺法治疗。选率谷、目窗、中渚、外关4穴,以1.5寸毫针由太阳穴斜刺快速进入帽状腱膜下,将针身与头皮维持15°平刺达率谷,得气后小幅快速捻转,频率约200r/min,每15min行针1次,1次1min,留针60min。目窗、中渚、外关均用平补平泄法针刺,以得气为度。

两组均治疗2个月,期间每5天针刺1次、间歇2天为一疗程。

3 观察指标

即刻止痛效应:治疗后1h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定疼痛程度,0~10分,分值与疼痛水平成正比[4]。

远期疗效:在首次治疗后第1个月及第2个月内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每有1项累计1分,症状包括呕吐、畏声、畏光、无力、恶心。发作严重程度为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计2分,影响正常生活、工作计4分,发作后需卧床计6分。

4 治疗结果

两组即刻止痛效应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即刻止痛效应比较 (分,±s)

表1 两组即刻止痛效应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60min t P对照组 45 6.09±1.15 4.89±0.85 5.629 0.000观察组 45 6.16±1.13 4.38±0.79 8.660 0.000 t 0.291 2.948 P 0.772 0.004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s)

表2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s)

注:与本组第1个月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发作次数(次) 持续时间(min) 症状积分(分) 严重程度(分)首次治疗后第1个月 对照组 45 4.82±1.29 7.38±1.64 1.98±0.52 4.16±1.12观察组 45 4.31±1.35 6.92±1.55 1.75±0.60 3.85±0.86 t 1.833 1.368 1.943 1.473 P 0.070 0.175 0.055 0.144首次治疗后第2个月 对照组 45 2.52±1.07* 2.50±0.99* 1.10±0.41* 1.51±0.75*观察组 45 1.87±0.95* 1.88±0.84* 0.85±0.38* 1.04±0.69*t 3.047 3.203 3.000 3.094 P 0.003 0.002 0.004 0.003

5 讨 论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伴随呕吐、畏声、畏光、无力等症状,疼痛剧烈时可持续约1h。偏头痛属中医“首风”、“脑风”范畴。《伤寒论》认为偏头痛属于少阳头痛,主要因外感风寒、风邪入体、情绪激动而诱发,风寒湿热上犯于头,导致清阳之气受阻,影响气血运行,经络阻塞发为头痛[5]。治疗应益气升清,祛风散寒,化瘀通络。

远近配穴针刺法按局部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理,体现远道取穴“经脉所通,主治所及”[6]。由太阳穴进入率谷穴可将手足少阳经气疏通,从而改善整体头面部经气状态,使经脉行气减少淤阻,符合化瘀通络治疗原则[7]。中渚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针刺两穴可调理面部、颈项经络之气[8]。外关为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阳维脉相通,可灌气血津液,针刺可发表解热、散邪疏风、活血理气止痛,对三焦虚实病证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9]。远、近穴配合针刺能够整体疏通壅塞的经脉气机、调节手足少阳经脉之气,促使气机相通。

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能够达到较好即刻止痛效应,且远期疗效显著,可使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症状缓解。

猜你喜欢
配穴先兆偏头痛
《针灸大成》歌赋之对穴配伍规律研究❋
先兆流产,别害怕
先兆流产的三个药膳方
夏困当心中风先兆
幸福(2017年18期)2018-01-03 06:34:50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4:01
杨金斗松筋点动配穴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2:00
“对位配穴”的临床应用规律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41
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附1例报告)
微创埋线治疗的处方配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