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舒建
[摘要]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南宁市要构建文化内涵丰厚、时代色彩绚丽、充满创新创造活力、对外开放包容,不断繁荣兴盛的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文化发展体系,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同和践行,并与时代要求、地域优势相结合,创新性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自信,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关键词]新时代 文化自信 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6-0050-04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6.011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对此,南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保护和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型智库、档案等事业,打造一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2]。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是广西各民族文化交汇的中心,是广西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代表着广西民族文化的形象,应加快构建文化内涵丰厚、时代色彩绚丽、充满创新创造活力、对外开放包容,不断繁荣兴盛、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文化发展体系。提升文化自信,则是南宁市文化发展体系的最基础、最核心、最有力量的支持要素。
一、提升具有新时代意义的民族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坚定“四个自信”,结合广西和南宁市的发展,扎实推进文化自信体系的建立。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该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和生命力的高度肯定、赞许和自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广西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边关文化、山水文化和区域性国际文化,这是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宝贵资源,更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财富。作为壮乡首府,南宁市要从广西优质的文化资源中获取重要支持,让民族文化自信成为传承历史、承载价值、持续创新和振奋精神的内在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为精神需求的满足,文化需求是精神需求核心的、最主要的内容。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应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南宁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建设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文化发展体系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系统工作。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构建民族的、现代的、国际的首府文化体系,建设民族文化强市,切实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一)要建设鲜明的文化价值导向系统:方向、价值、引导
这是一个方向性系统,决定着南宁市文化发展体系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扬改革创新的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南宁文化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要建设深厚的内涵提升系统:多元、认同、转化发展
这是基础性系统。文化具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功能,因而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建立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对于南宁市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意义。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必须依托于涵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都市文化、国际文化、时代文化等丰富深厚的文化支撑系统。既要“不忘本来”,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进行追根溯源,认同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价值,展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找到文化精神的根与源,建立传统文化自信;又要“不忘初心”,浚通拓展未来的源头活水,激发出新的活力,使传统民族文化有机渗入现代文明之中,并展示现代文化、创新文化的当代价值,共同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转化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建立当代文化自信。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共存,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多元共存格局,构筑健全的、健康的文化自信的精神世界。
(三)建设丰富的外显符号系统:现代、和谐、竞争力
文化自信的提升,往往借助于对现代多元文化符号系统的认同而形成。我们所追求的现代文化系统,要坚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基因,以创新方式转化发展,融合和发展现代文化,展现壮乡首府的现代、和谐、具有竞争力的全新图景。南宁市是民族首府城市,首先体现的是广西民族的历史创造与文化积淀,连年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打造“天下民歌眷念的地方”等形象,培育了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形象标识系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南宁市奋力推进当代社会经济文化高速高质发展,营造团结和谐进步的民族氛围,加快建设“广西首善之地”,彰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确立新的目标,融入新的内容。立足壮乡首府实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更具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实施精品战略,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推进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南宁市民族艺术基地、南宁市博物馆、广西艺术文化中心、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南宁民歌湖大舞台等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文化功能,丰富公共文化產品的种类层次,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强化文化融合发展理念,打造一批民族文化产业园,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产业平台,提升南宁“会展之都”的文化辐射力,多元并举,打造南宁现代文化系统,促进现代民族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
(四)构建开放的对外交流系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
对外交流,是增强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南宁是中国面向东盟的核心城市、边境区域中心城市,环北部湾城市群大城市,西南出海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举办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城市。近年来,南宁市强化开放理念,通过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系列论坛等活动,加快打造“南宁渠道”升级版,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人文交流,打造了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平台。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4]。为此,广西正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媒体协作为媒介,以文化交流为抓手,以项目合作为推力,“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驱动,奋力书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外文化交流新篇章,构建开放的、融合的对外文化交流系统,打造中国—东盟系列人文交流品牌,提升中国—东盟中心城市的国际形象,培育“一带一路”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命运共同体。南宁市要积极参与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服务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推动从服务“10+1”向服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拓展。加快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创新发展,打造成为引领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自由贸易试验园区。高水平建设中国—东盟金融城,推动以人民币面向东盟跨区域使用为重点的金融创新,建成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高起点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培育临空产业集群,打造全国临空经济创新发展先导区。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南宁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协同发展。
三、新时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源于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同和践行,并与时代要求、地域优势相结合,创新性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一)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内涵,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必须挖掘展现区域文化优势,培育民族文化自信。为此,广西2010年2月发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实施纲要(讨论稿)》[5],明确提出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目标,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推动广西文化系统性发展。城市的文化自信,又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南宁市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我们要重视南宁市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正视城市发展文脉,尊重城市历史价值,激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谋求城市创新发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展现出南宁特有的“精气神”。
(二)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文化的生命力
南宁历经千年积累而形成的文化资源,特色鲜明、积淀深厚、丰富多彩,是推进南宁文化创意发展的天然优势,也是南宁提高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所在。要借力文化创新、创意、创造的力量,大力发展创意文化、特色文化产业,使文化激发活力。要制定南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鼓励以壮族文化、骆越文化、岭南文化、东盟元素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要盘活南宁各类文化遗产,把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网络产业的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以文化为引领,催生经济转型发展。要结合城镇化建设需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城乡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整合“一地一节”“一地一品”等文化产品,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乡村文化品牌。
(三)推动文化消费方式创新,引导建立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激活民族文化的市场潜能和消费力
文化消费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我们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改善消费条件,营造消费环境,扩大文化消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延伸文化消费渠道。制定文化消费(税费)补贴政策,通过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中实际纳税(费)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财政补贴,降低文化产品价格,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拉动文化消费。要制定《南宁市惠民低价票演出补贴项目管理办法》,将低价票补贴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低价票演出补贴剧场,有效释放市民文化消费潜力;或是通过激励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消费评价获得积分奖励,再以所获得的积分用于自主文化消费,既提升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又可以刺激自主文化消费。举办南宁惠民文化消费季,助推文化消费方式创新。可发放南宁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消费券作为电子代金券,可在文化消費,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和文化电商等领域的合作单位使用,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由直接补贴文化经营单位向补贴居民文化消费转变,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将有效撬动和促进大众文化消费。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新创造能力,引导文化企业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文化消费服务平台,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强宣传推广,倡导文化消费理念,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四)精心构建对外文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南宁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继续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系列国际交流平台,借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平台建设的加速推进,发挥文化先行的作用,开展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全方位展示南宁“中国—东盟”文化主题形象。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域优势和平台优势,以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重点,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中,以建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心为目标,挖掘双方共同认可的文化资源,以精品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纽带,搭建平台,促进园区、场馆等支撑项目建设,利用文化特色,开展有效的文化传播,把南宁市文化精品推出去,把东盟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引进来,增强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提高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OL].(2017-10-18)[2021-09-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20800.htm.
[2]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 勇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排头兵:在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1:08-29)[2021-09-20].http://sw.nanning.gov.cn/ztyt/zggcdnnsdsscdbdh/hyqk_47607/t4862460.html.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2021-09-20].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4]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N].人民日报,2021-04-29(1).
[5]中国民族年鉴编辑部.中国民族年鉴2010[M].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2010:711.
责任编辑:李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