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路径探析

2021-03-31 13:43范丽丽
关键词:实践路径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

范丽丽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高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险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特殊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认为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强化党建引领,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要呼应时代精神,完善教育内容;要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工作活力,以此来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74-03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高校在做好各项防控工作的同时,应积极面对挑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进一步改进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的特殊挑战

面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保证实效性,如何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增强针对性,如何把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变化调整工作的着力点,这些都对常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造成了冲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要求各高校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初期及时建立高效的工作运行系统,调整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挑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初期,医疗和疾控专家对发病规律、传播途径、治疗措施、扩散范围、延续时间等认识并不统一,这些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公众的不安全感,当公众未及时获取准确信息时,便会产生流言;当公众的需求未能及时满足时,便导致了恐慌情绪产生。大学生思想活跃,面对多渠道的信息来源和繁杂的信息内容,在涉及个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问题上,容易造成情绪的波动,在涉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言和网络舆情的问题上,可能导致思想的混乱。如何使学生正确认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和防控措施,避免过度恐慌;如何使学生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克服烦躁情绪;如何使学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及时引导舆论;这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严峻的挑战。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产生影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管是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还是现在的 “新冠肺炎”,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病死率,这种危险性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需要每位学生的重视与参与,如何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覆盖面;如何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获得学生的认同,这些都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提出新要求

(一)思想政治工作务求“细”

严格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控措施限制了学生们的活动范围和形式,其思想情绪难免会产生波动,此时,思想政治工作要改变内容宽泛等问题,提高工作的“精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应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由旧变新,由虚变实,改变以往的“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为“学生关心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增强内容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疏导、解释或鼓励,对于思想和心理存在困惑的学生,做到“键对键”“面对面”。在对学生党员教育中,重点强调党员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斗争中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一问題,以使工作更加精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掌握学生思想状况,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思想问题,提前组织教育,以保证在特殊情形下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情”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应讲究“温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从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采用学生乐于接受且能广泛参与的方式,坚持以情感人,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将思想政治工作融于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从学生最需要的角度切入,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面对紧张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温暖,了解学生的“所思”“所盼”“所想”,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正确认识形势,增强战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

(三)思想政治工作力争“新”

随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式,强化工作的“黏度”,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在思路上,由被动应战向主动出击转变;在形式上,由集中、统一向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在途径上,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丰富的媒介应用转变。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系统,通过现代化工作手段,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网络舆情,为学校的防控工作提出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样的、生动的宣传方式,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抗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感人事迹,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面貌;积极探索工作新的切入点,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加强舆论引导,有序开展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因事而化,强化党建引领,做好教育引导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诠释“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化”人,通过事实、事件、事理为学生指引方向,最终引导学生对“事”认真思考,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实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过程中的社会热点、网络言论的引导,将正面、积极的内容内化为学生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外化为学生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具体实践。

强化党建引领。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一个党员要强化党员意识、亮出党员形象,作出党员承诺,围绕党员在危难面前的责任和态度,开展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引领学生从“匆忙应对”转为“从容进击”,从“思想发动”转为“行动落实”,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将认真学习与科学锻炼结合起来,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强化思想引导。发布“致师生的一封信”,要求广大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参与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中。发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导师、班主任的协同育人作用,精准、及时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讨论对象,挖掘教育价值,帮助学生辩证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和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显现出的优越性,从而将“四个自信”内化于心,使其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开展线上沟通,教师引导学生理性对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发现不良的思想或心理苗头时,要稳定人心,做到摊开说、讲透彻,帮助学生缓解负面情绪,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营造出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

强化舆论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对于党和政府在防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种种努力和成效,国际上有赞美的声音,也有造谣抹黑的声音;社会上有支持的,也有冷言冷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能力、有意识地积极回应形形色色的网络言论和思潮。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谣言,对于西方政要唱衰、抹黑中国经济政治的言论,要因事而化,理直气壮地讲明党的防控方针和政策,在答疑解惑中注重分析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辨别错误思潮、错误言论的能力。通过新媒体平台 、社会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持续引导学生凝聚共识。

(二)因时而进,呼应时代精神,完善教育内容

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个活生生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加强民族意识教育。人们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容忽视的精神动力,是民族精神在特殊时期的积聚和迸发。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诠释其中所展现的现代民族精神内涵,针对其中所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模范人物,向学生讲好典型故事,挖掘和凝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此类事件应成为加强大学生民族意识教育的重要契机。

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当与时俱进,要以生动丰富的形式吸引广大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到当地社区或居委会“抗疫”的实际工作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健康道德教育。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人人都应当维护人类健康,保护和优化生存环境、参与卫生保健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健康观。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中吸取教训,引导学生从查找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健康道德水准。加强健康道德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安、紧张、焦虑、烦躁或恐慌。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从心理上积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我释放心理压力,避免恐慌,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自我保护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后,同样需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与心理疏导。心理教育应当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因势而新,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工作活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捕捉环境的新变化和新动态,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压力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以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做到因势而新。进一步适应环境、改善环境,准确应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切实提升。

促进协同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实”起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场“硬仗”,高校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严峻性,增强学生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主动配合和理解学校的相关规定和工作。针对学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教育需要高校各方面、各环节的协同,需要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导师、班主任齐抓共管,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专业课教学、课外文体活动有机融合,建立各部门、各院系相互协调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工作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施开展“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从而形成“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格局。

借助大数据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树立大数据意识,将大数据运用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分析、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健康监测、上课出勤、行为习惯、消费倾向、心理状况、舆论情况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学生的健康相关数据进行实时跟踪,对大学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判断和预测并对其提供帮助,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反馈与引导,对学生心理和情绪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实现动态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大数据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健康、行为、心理等数据由大数据技术挖掘后,还需要进行综合研判,通过思想动态监测、上报及快速处理,完成事先掌握、过程分析和走向预测,从而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顺应网络媒介发展趋势,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形式、方法創新,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拉开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但通过网络“面对面”“键对键”的交流,却拉近了师生彼此的心。成立网上党支部,定期开展网上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推出具有学科特点的“空中课堂”学习辅导活动,丰富假期生活;制作图文、漫画、微视频、音频等多形式的主题网络作品,号召学生为战“疫”发声;利用两微一抖一站等新媒体平台,召开网络主题班会,传递青春正能量;开展网络心理支持计划,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组织读书线上分享活动,鼓励多读经典线上交流。同时,通过全新媒体技术打造立体、多元、全面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开展正面宣传、针对性教育和引导,这些方式都有利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    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