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

2021-03-31 13:35彭兵转林紫荆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测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自信

彭兵转 林紫荆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代青年不可多得的一种特质。同时,为了响应习主席“应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的号召,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文章以价值观为指导,从教材中的思想政治要素、中西方文化比较、校园文化和课程思想政治评价模式的建立四个方面探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思政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文化自信、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思政;文化自信;测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16-02

一、引言

继习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全球合作互助的理念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随着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然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从而导致我国人才流失现象愈发严重。学生在培养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时忽略了文化自信的建设,导致其对国家的情怀与责任感不够强烈,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结合思政教学便成为外语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课程思政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发起了对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对话的投资,该组织认为,“理解不同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素养,与书面扫盲和数字扫盲同等重要”。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发布《跨文化能力概念与行动框架》的文件,阐明了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概念、培养目的及培养实践计划[1]。事实上,跨文化交际是由人类学家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提出的。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交际的范畴便逐渐扩大到说话人的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指说话人用外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谈的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话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能理解并掌握别国的文化知识内涵还可以做到灵活运用及处理。

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2]。2020年6月8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又指出要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从传统意义上来看,“思政教学”可以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及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各科目要与思政教学同行同向,形成协同高效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形式是将思政教育元素(价值观、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等)融入到各类科目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价值观为导向的理论基础

简单来说,价值观就是人在分辨事物、定位事物时所选择的价值取向,通过这种取向的选择可以反映出人的作用或价值。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其价值观就在逐步形成,因此对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其价值观取向的形成与其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较于单纯地教授知识,教育具有更深层次的内蕴。习主席说过“立德树人”,也就是说“立德”才可“树人”,“立德”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即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思政教育应以价值观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国际安全意识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爱国主义、道德修养、文化自信等因素作为价值观建设的基础,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做到全方位育人

充分挖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中。例如《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中提及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观点及视角,因此“文化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的培养决定了交际者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出发点,所以笔者认为“文化价值观”这种“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再比如《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中提及的“文化差异”,身处异域文化中的人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是否应该做到“入乡随俗”?“入乡随俗”的程度应该有多大?是否事事都要顺应当地文化?“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即当学生面对这种“文化差异”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及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入乡随俗”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要忘记自身文化,要实现“双向融入”,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感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荣誉感,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对比中西文化,顺应思政教育

中西方国家虽然在文化方面有着很大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西方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思政教育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中西方文化中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是指以欧洲、北美地区的民族和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各国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主[3]。教师可使学生分组开展“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研究内容包括: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中西方茶道文化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中西方建筑风格比较、中西方服饰文化比较等。学生在查阅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实践和思辨能力,学生将研究成果用英文进行分享和讨论时,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能力及沟通技巧。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思政觉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象征,是文化精神价值的最好体现。此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利用校园文化,助力思政教育

校園文化助力思政教育可以实现“双赢”,不仅传播了校园文化,还强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它们可以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第一,校园文化可以营造和谐、好学的校园氛围,在这样的环境范畴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更大地发挥效用,大到校风、校训,小到一个校园内的道路标识,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及思想道德提升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道德风尚及行为标准。第二,校园文化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予了学生知识实践的前提。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践行了校风、校训,增长了才干、才能,为校园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校园活动其实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工具,即将学习到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真知。这种转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命感、吃苦耐劳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也可以看作是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确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测评模式

确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测评模式,可以有效检验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果,帮助教师发现教学方法中的优缺点,从而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英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每节课下课前做一个简短的调查,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上学习到的跨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对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测评,了解其是否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问卷中设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当前全球疫情情况、全球变暖、人才流失、文化侵略等。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从他们的回答中教师可以进行判断,此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中的思政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若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表现出足够的文化自信、优良的品质道德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则说明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中的思政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说明此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可以继续延续和推广;若大部分学生并未有任何感触甚至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则说明此种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

五、结语

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政教学仍需要深入探索和不断实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下,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层见叠出,且其帮助教师重新定义了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及文化背景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坚定爱国信仰,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彭兵转,朱戈,鹿晶.主观性视角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实证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S].2020.

[3]林萍.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教学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0).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测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自信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