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1-03-31 07:28高思超
大学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内涵发展质量监控专业建设

高思超

[关键词]内涵发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控

进入2l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过去的传统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在经历跨越式大发展之后进入全面提高质量阶段,强化本科教育内涵发展特别是专业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专业是高校最基本的办学单位,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2] 。专业仍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基本建制,专业的办学质量直接反映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专业建设将是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来抓。

一、学校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合理规划专业建设,落实学校办学定位

西华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对专业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我校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改革专业设置,确保传统基础学科专业稳定发展,优势专业处于领先地位,特色专业优势更加明显,新办专业逐步发展,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十三五”期间我校以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为指引,坚持“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扶持新办专业、创建特色专业”发展思路,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发展一批应用型专业,促进学校专业结构更合理、专业发展更协调。

(二)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发展需要

我校制定了《西华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提出了“优化结构、稳定规模、强化特色”的原则,强调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和社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我校对需求量大、办学条件好、毕业生就业形势好的专业,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需求量小、生源少、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差的专业,适度压缩招生规模,或者隔年招生;对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影响好的专业重点建设,办成特色专业,并升格为一本批次招生专业。目前,我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四川省特色专业16个、国家级综合改革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8个、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3个、一本批次招生专业39个。同时,我校对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申报应用型新专业。近三年来,我校新增翻译、网络与新媒体、物联网工程、统计学、生态学、天文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测绘工程等应用型本科专业8个,详见表1。

(三)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专业人才培养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制定了《西华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审批流程做了明确要求。各学院据此组织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进行充分调研,并邀请外校专家、企业高管、行业精英、中小学优秀教师以及相关实务部门负责人科学论证,研制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查后报送教务处。教务处组织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复审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学院,各学院对其修正后再报审核,最终形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教学督导负责检查、督促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教学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部分课程安排,但必须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报教务处备案。

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两年一小修,四年一大修”,2012~2016年先后两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我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发挥学院主体作用,强化学生自主选择,突出就业创业导向,重在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实施“学分瘦身计划”(文科不高于150学分、理科不高于160学分)和“人才分类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

(四)分类制订课程规划,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规划合理。我校制定《西华师范大学关于加强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对课程建设规划提出要求,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确定国、省、校三级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和管理任务;建立课程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加强技术支持,加大课程建設投入力度;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课程建设组织保障体系和政策激励机制。

课程建设规划执行严格。近三年,我校年度教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每年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分别开展“课程建设年”“内涵建设年”“质量提升年”等教育教学主题活动,严格落实课程建设规划。教师教育课程以学科专业课程为基础、教师教育通识课程为平台,柔性设置课程“模块”,形成了“5+2+X”的课程体系。重点推进非教师教育专业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紧抓核心课程,拓展方向课程,发展特色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凸显教学实效,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和实效性。

(五)不断完善课程结构,加强优质课程建设

课程数量与结构合理。近三年,我校年均开出课程2218门,其中公共必修课37门,公共选修课312门,专业课1869门。我校按照课程性质将课程划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性课程5类。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约为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学分比例约为2:1;实践性课程学分文科不低于20%,理科不低于25%,工科不低于30%。

优质课程建设效果明显。我校现有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 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2门,各类校级优质课程212门。

(六)规范管理教材使用,加强优质教材建设

择优选用教材。为加强教材征订与选用,我校制定了《西华师范大学教材管理办法》《西华师范大学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了教材的选用原则,教材的征订与采购、教材的发放、教材的退换、教材的保管、库存教材的管理和教材经费管理等办法。2016年,我校出台了《西华师范大学学生教材供购实施暂行办法》和《西华师范大学教材服务考评办法》,对学生教材订购自主化、教材招标、教材征订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监督教材中标服务商严格履行合同义务,确保征订教材按时按质按量到位,充分保障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加强优质教材建设。我校设立规划教材建设专项资金,鼓励教师编写出版特色教材;出台《西华师范大学教学工作奖励办法(试行)》,评选奖励优秀教材。“十二五”期间,我校共出版教材105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部级规划教材17部,校级规划教材36部,各类出版社规划教材50部。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一)新办非师范专业教学资源不足,综合实力不强

1.问题表现

我校由传统的师范学院发展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我校新办的非师范专业数量日益增多,是教师教育类专业数的2.2倍,两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基本相当。但是,新办非师范专业的教学经费投入不够,教学设施不足,专业建设薄弱,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

2.主要原因

一是在我校7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教师教育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办好办强教师教育专业的观念根深蒂固,对非师范专业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非师范专业教学设施的经费投入不够,非师范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论证不充分,教学经费配置不合理。这是当前师范院校非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方面的共性。

二是多数非师范专业由教师教育专业所在院系衍生,其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具有较强的师范背景,对行业企业的需求把握不全面,对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途径理解不够清晰,对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不到位,对课程资源建设的力度不够。

三是我校的非师范专业建设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教学资源积累不多,实验实训室建设的速度较慢。非师范专业教学水平发展不平衡,综合实力亟待提高。

3.改进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向非师范专业倾斜,大力推进非师范专业的教学设施建设。

第二,合理配置教学经费,充分论证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推进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第三,科學制订非师范专业建设规划,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新专业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材建设是新专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新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可以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也可以与学校基础教研室展开合作,编写适合该专业的专门教材;对于核心课程的教材,要根据学校特色定位及专业自身的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新专业教材建设规划。对新专业教材建设,采用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编写教材,另一种是选用已有的教材,在教材选用上应由任课教师、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把关[3]。我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第四,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非师范专业转型发展,重点发展一批应用型示范专业。

第五,吸引行业企业参与非师范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聚力推动协同创新。

(二)专业设置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特色不够鲜明

1.问题表现

近年来,为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积极申报新专业,专业数量不断增多,已经达到71个。但是,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增量”的现象,没有建立起客观规范的专业评价、结构调整和退出机制,个别新增专业与已有专业在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上区分度不明显,专业特色不鲜明。

2.主要原因

一是在专业准入方面,部分学院在申报新专业时,未能系统分析本学院专业布局的科学性,对新专业在行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需求调研不充分,盲目追求专业数量,新专业申报成功后,即使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和教学改革进展缓慢,也不情愿退出。

二是我校在申报新专业过程中虽然进行了全校范围的公示,但征集行业专家意见不充分。在专业评价、预警和退出机制上,我校缺少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制度,对专业的了解与评价缺乏客观规范的分类量化指标,对专业停招停办缺乏全面、科学、规范的考量。

3.改进措施

第一,进一步明确自身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彰显特色,错位发展。加强社会需求调研,邀请专家、行业和企业精英参与论证,确定专业发展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需求设置专业,优先发展特色学科专业。综合考虑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规划、专业办学条件以及专业人才的供需情况等,合理确定年度分专业招生计划数量,力求专业办学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

第二,进一步严格规范新增专业申报和审批流程。坚持学院和学校两级校内专业审核审批机制,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学院提交的新增专业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充分论证,设置较高的新增专业准入标准,严把入口关,确保新增专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顺应国家、四川省产业发展导向;在审核新增专业申报材料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院已有专业的考察力度,将已有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是否审批新增专业的重要考核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被动局面。

第三,加强对新增专业的考核与评估。专业评估是依据评估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4]。应摸清新专业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推进新专业建设工作,确保新增专业“慎审批、重建设、出人才”,为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做出贡献。

第四,对学校现有传统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加以革新,加强与新技术的结合,让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师资队伍薄弱、实验(训)条件不达标的专业,应及时发出预警,采取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的措施。

第五,建立健全规范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要实现专业内涵发展,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关键环节[5],科学设定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及评价结果处理方案,真正实现专业设置科学化、专业运行规范化、专业考核常态化、专业退出合理化,努力确保所有招生专业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培养的毕业生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实现专业特色发展。

三、结语

“智慧时代的教师不会被取代”的结论减轻了教师的困扰与焦虑,但是,确定性知识的传授不再依靠教师,教师的精神导师、点燃智慧、启迪心智等支持服务角色功能日益凸显。在线学习场域中,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应将提升学习者满意度作为教育追求的终极归宿。本研究提出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七个因素,经研究发现本研究成果与已有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当然,一所师范学院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增加解释力和推广度。

猜你喜欢
内涵发展质量监控专业建设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分析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浅议我国公路监理在质量监控方面的科学措施
智能建筑施工中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监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