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丽平
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视频发表的讲话中,向世界公开承诺:中国将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中国多年来一直在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停止建设煤电项目无疑是中国加大这一支持力度的举措。
中国不再参与境外煤电项目其实早已在行动。据绿色和平组织披露:2020年,中国海外能源产业投资可再生能源投资(太阳能、风能、水电)的比例,从2019年的38%,提高到2020年的57%,首次超过煤电投资。总部位于北京的国际绿色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中国计划在境外建设约1600亿美元的燃煤电厂,但有880亿美元的项目已被搁置或取消。在2014年及之后宣布的52个项目里,目前只有一个投入了运营。美国彭博社的报道也承认,今年上半年,中国的“一带一路”没有为任何煤炭项目提供资金,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头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中国早有退出海外煤电投资的意向。今年2月,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就公开表示,中国将不再考虑继续在孟加拉国投资煤炭开采、燃煤电站等项目。显然,中国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而非应付国际舆论的仓促决定。
不再新建海外煤电项目是顺应大势。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全球性环境与发展智库)披露,2013年以来,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公共资金占全球海外煤电投资的95%以上,其中中国占了大头。中日韩的投资,帮助了发展中国家弥补电力缺口,但同时也给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带来压力,不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这使中日韩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资料显示,发电的碳排放占了全球碳排放的1/4。拟于今年11月在苏格兰第一大城市格拉斯哥举行的世界气候峰会,主要议题是实现全球碳排放量减半,把大气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范围内的目标。煤电,必为争议的焦点。中国是全球煤电装机容量第一大国,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境外煤电投资国。在控制国内煤电占比的同时,主动减少和退出境外煤电项目建设,可以说是中国由被动走向主动,顺应大势、引领潮流的明智之举。
退出境外煤电后,中国相关企业如何转型?最应该做的,是着眼长远,坚定地推进能源革命,坚定地执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八字方针转型发展,毫不动摇地向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的方向前行,同时尽其所能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不能把“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理解为中国跟着发达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施加去煤化的压力,更不能将其推而广之地理解为中国国内要一刀切关闭煤矿、关闭煤电,搞“运动式”减碳。要清醒认识到,中国是发展中大国,能源开发与利用必然更重机会成本和资源保障,也因此对成本较低廉、资源有保障的煤炭必然格外倚重。在现有资源与技术条件下,能源转型依然必须发挥煤炭的兜底作用,放弃煤炭就是自废武功,在全球竞争中甘处下风。
纵观未来中国的发展,煤炭持续发力仍然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当有取向。我们应保持正确态度,要正视全球能源清洁化转型的现实,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越来越大,煤炭的生产和利用必须在控制总量的同时,坚持走安全、清洁、高效的转型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