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霖 周 然 张 意 王壹省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456)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港航运输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牵引驱动。在举国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引擎效应助力港航运输业实现更有效率、更为稳健的发展,是新时期港航运输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命题,加快实现港航运输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当前,科技创新正逐步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聚焦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愈发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召,将科技自立自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新形势下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此同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将“科技创新富有活力、智慧引领”作为九大重点任务之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多次提及科技创新,由交通运输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适应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支撑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港航运输业作为开展经贸活动的基础载体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我国产业发展和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中坚力量,因而面对当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形势与要求,港航运输业应主动发挥好“先行官”与“开路先锋”作用,瞄准港航运输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难题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不断丰富区块链、数字孪生、智能感知等各类前沿引领与颠覆性技术在港航运输业的应用场景,逐步拆解港航技术领域“一剑封喉”与“受制于人”的问题,加快实现港航运输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技术供给与创新支撑。
近年来,依托新兴技术驱动与行业转型升级需求牵引,港航运输业在智能航运、智能船舶、智慧港口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进展,离岸深水港建设近年来,依托新兴技术驱动与行业转型升级需求牵引,港航运输业在智能航运、智能船舶、智慧港口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进展,离岸深水港建设技术、自动化码头设计建造营运技术、港口机械装备制造技术等系列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整体而言,我国港航科技创新能力仍处于世界跟跑、并跑阶段,某些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尚未实现完全自主可控,距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短板和不足。
基于以技术应用为主的行业属性,港航运输领域的科技创新更多依托行业外某类先进技术开展消化吸收的集成式创新[1],对于涉及港航运输源头性、底层性技术的基础研究不够深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不够高,还存在包括港航基础设施耐久性提升、高性能及特种船舶设计、多模式立体综合通信导航等在内的多项基础理论与技术原理难题亟待解决,导致港航重大原始科技创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较为缺乏,基础性、前瞻性及颠覆性技术创新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卡脖子技术难题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港航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港航运输领域已经开展了丰富的产学研融合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协同创新成果。但更多采用成果转让、技术开发、校企联盟等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港航运输企业与行业内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深入,港航运输企业的创新主体及港航类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力军的地位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港航科技创新链不够畅通,产学研各模块间相互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各主体间核心优势难以高效对接,港航运输领域科技成果推广与市场转化率较低[2],未能给实现高水平港航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充足动力来源。
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领域“放管服”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松绑政策,助力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但由于行政管理中条块分割、职责交叉等现实原因,导致政府在港航运输科技创新领域的定位不够清晰,创新推力不足,宏观引导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港航科技研发与市场应用脱节的状况依然存在,港航科研评价机制还存在较大完善空间,科研项目管理不够科学高效,在跨区域、跨部门、跨专业的港航协同创新中创新资源分散、碎片化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3],尚不能为实现港航运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体制机制保障。
长期以来,港航运输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顶尖人才数量较少,行业领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女性港航科技人才较为缺乏,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港航科技人才数量不足,高水平港航创新团队建设仍存在较大短板,这对港航运输领域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话语权的提升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同时,当前面向港航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也不尽合理,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评价导向并未完全扭转,港航科技人才主动性与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不能为实现港航运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智力支撑。
实现新形势下港航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需着力解决港航运输科技创新面临的棘手难题与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机制创新与智力创新“四位一体”创新,打造全领域港航运输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是实现港航运输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因而,要以面向2035年的前沿科技需求为指引,在港航运输领域开展技术预见活动,精准识别港航科技创新重点模块和优先发展技术清单,制定港航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方案,切实加强港航科技底层与源头技术攻关,为港航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4]。
具体而言,在与工业互联网新技术融合方面,推动工业互联网与港航业高度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领域成熟技术、产品在港航业应用;在港航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研发应用方面,重点研发耐久性强、环境适应性强的高性能材料,基础建设模块化、应急修复快速化的新结构和新工艺,提升港航基础设施韧性和弹性;在智能航运研发应用方面,开展以自主航行、自动靠离泊、智能机舱管理为核心内容的智能船舶技术研发,不断提升航运要素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在港航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科学分析和评判港航领域为实现“3060”目标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尽快研究建立碳关联、碳平衡的相关评估、核算及方法体系;在自主系统研发方面,研发长寿命高性能的智能传感器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海洋水动力系统和港口航道区域水动力系统,构建多维度、高精度、系统的水动力环境现场观测数据库和模拟数据库,为航运发展提供动力环境信息保障。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港航运输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效抓手。因而,在借鉴传统产学研模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港航科技应用方和需求方等各方主体作用,突出“港航企业出题、高校及科研院所破题、政府助题”导向,在港航运输领域积极探索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推动形成利益共享、相互协同的港航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具体而言,可采用战略联盟模式,依托港航领域领军企业垂直整合能力,牵头组建产学研一体化联动的“1+X”港航创新联合体,集聚港航领域高校与科研院所“高精尖”创新资源,探索发展战略、责权归属、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在内的利益共同体新机制,通过联合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聚力转化科技成果,集中力量突破港航关键共性技术与前沿引领技术;还可采用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统筹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业优势,建立面向港航运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港航领域研究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有机结合;此外,还可采用科技园区模式,由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发起,联合多家企业打造港航科技园区,开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通过探索实施港航产学研协同新模式,实现港航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与良性循环,推动港航企业真正成为加速原创技术应用的策源地与试验场,完善强大高效的港航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升港航创新链整体效能。
实现港航科技领域高水平自立自强,离不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保障。因而需要在政府科技治理、科研评价、法规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更多创新性探索与实践,为开展港航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环境,全面激发港航运输科技创新活力。
具体而言,在政府港航科技创新治理方面,可探索推行港航科技创新链“链长制”,由政府科技部门领导亲自挂帅担任首席负责人,聚焦创新链上下游存在的断点、堵点,制定港航创新链图谱与工作计划,形成包括港航创新企业、重点项目及平台、关键共性技术、成果孵化转化等要素在内的“N张清单”,重点围绕港航绿色、安全、信息化领域的科技创新,推动港航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科研评价机制创新方面,进一步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港航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积极施行“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新型项目管理方式,全面准确反映港航科技成果创新水平及对港航运输业的实际贡献,赋予港航科研院所和领军人才更多科研自主权,最大程度激发各港航主体创新潜能;在法规标准制定方面,政府及时推进自主航行船舶监管法规、自动化检测监测技术标准的出台,加强绿色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为实现港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保障。
实现高水平港航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靠高水平的港航科技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构筑具有全球港航影响力的人才高地[5]。
具体而言,在港航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瞄准港航运输新业态下人才需求产生的新变化,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港航专业院校、科技企业合作培养、新型智库交流等方式加大高层次港航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力度,制定分阶段、分目标的港航人才培养计划,紧密依托行业科研平台、基地与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注重多领域多方向的交叉培养,在经费支持、资源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加快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航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与科技创新团队;在港航科技人才评价方面,加大力度改变传统“四唯”科研评价模式,推行以创新价值、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港航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适当延长港航基础研究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评价周期,充分激发港航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更多具有原创精神与创新潜能的港航科技人才,为实现高水平港航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撑。
在当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下,推动港航运输业在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的关键作用。通过加强港航运输领域的原始创新、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优化科技治理及科研评价的机制创新、培树高水平港航科技人才的智力创新,加快突破港航运输关键技术领域瓶颈与“卡脖子”技术,最终实现港航运输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贡献港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