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下历史街区景观场所的活力与更新

2021-03-31 15:11孙卓洋王路生
广西城镇建设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场所集体景观

□ 孙卓洋 王路生 李 春

在时代的变迁中,历史街区不断被周边环境挤压,街区内的街巷格局、环境、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其多位于老城区且经济发展迟滞,常常以混乱、老旧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街区的滞后性与传统性需要经过重新改造与提升,才能焕发街区原有的魅力。因此,每个时代都会进行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但大面积的改造易导致记忆的断层,居民作为城市主体难以寻找完整的城市记忆。现阶段激发历史街区景观场所的活力与促进更新是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寻求物质载体下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义。

目前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提升,大多以经济收益为导向,采用“商业街+旅游开发”模式,而学术研究则主要把集体记忆作为背景开展研究。本文聚焦在集体记忆下景观场所的更新,即记忆与景观更活化地展现,将“形”与“神”相结合进行景观场所化。通过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展集体记忆下场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即人进入景观场所中能快速捕捉街区内的历史痕迹与人文气息。以景观场所更新为媒介,链接人与载体,以焕发场地的新鲜活力,从而被人所感知与接纳,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历史街区的活力与更新。历史街区不单单只聚焦在商业的收益性模式,更应该聚焦动态的生活气息与文化传承。

1 历史街区中集体记忆概念

1925年,莫里斯·哈布瓦赫在《社会的记忆框架》中正式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认为记忆是一种社会建构,一种集体行为[1]。记忆具有社会性,即使是属于个人的回忆也是存在于社会之上,所以集体记忆是族群存在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它们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是区域内思想和价值的体现,也是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精神内核。是更新社会中重要精神内容与意义的来源,对于族群的存在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根植于人们脑海深处的“乡愁”,是我们独特文化的由来。人通过实体去探寻遥远的过去或是通过口述方式去传承集体记忆,但历史街区与城市的载体不同,与城市载体相比,街区具有变化性与延续性的特征。景观场所可被构建但景观场所下的集体记忆不可被人轻易再生,且历史街区作为聚居区域是具有典型性的记忆特征,是让记忆依托于景观场所留存的物质表征,也是区别于其他街区存在的重要因素。

1.1 历史街区集体记忆的景观场所

阿尔多·罗西认为,任何场所的潜在特征都是来源于它的位置、它的地形以及其他自然要素,而人置入景观场所中[2],能够体会到历史街区所存在的特性,可以在此街区中获得立足点与景观场所产生关系,因此景观载体为当地提供了安全感与留存感。人们需要对过去具有唤起功能的有形提醒[3],以激发人在场所中的情感认同与地域认同。而景观也被人用不同的视角去凝视,形成丰富的含义,街区中的景观场所是有形的,而潜在情感符号是无形的。

1.2 历史街区下集体记忆的体现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遗产的一部分,而集体记忆也是群体记忆中一个标志性的元素,是街区下日常生活化的体现也是居住区日常行为的展现。且历史街区是具有地域传统特征的场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因此,不同城市的发展对于街区的更新需求不同,集体记忆是景观场所作为群体居住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群众基础及居住文化,它是市民基于街区内公共空间场所共有的回忆,是方便、熟悉的生活文化,是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也是街区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唯有更新与延续集体记忆的存在,才能够延续历史街区的精神,街区才会在更新之后更有活力。

2 景观场所的构建与更新

记忆为人提供线索,与景观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是人在具体的环境中产生特有的地域感。同样街区内的景观会激发人产生怀旧、回忆、共鸣。通过客观存在以构建新的景观体验,延展地域空间的形式,更新出新的物质媒介,传播具有记忆的景观场所。在再造与更新中明确保护规划、更新目标及手段,保证实施措施合理,形成保护与更新的有机结合。

2.1 构建景观场所的复生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的舞台,街区中不止留存了过去与现在,而且在构建新的景观场所时对记忆也有所延续,如纪念碑、老店、民居、工业遗产等,这些载体都体现出场所的文化底蕴以及人们共同生活的回忆,从而产生身份认同。

因此,在进行景观场所复生时应当重点突出对主要景观节点和主要视线点的构建与复生,在保留原有功能上继续深化挖掘景观节点的能动性,并利用传统材料或是添加符合现代审美进行新的演变,使本地居民与游客能够快速感知景观场所的文化节点,形成景观凝视的差异化。

延续原有历史街区格局,将一些历史街区的景观场地破碎、空间布局混乱、违规建筑重新梳理整合为新的景观节点,形成景观场所的连贯性与通畅性,用景观场所的构建复苏记忆。同时对于街区老店进行景观层面的更新,街区道路两侧是店铺空间衔接街道空间的纽带,保留老店的外貌特征也是“老店情结”的展现,可以让老店风貌在时间演变中保持延续,而老店情结得以满足的基础就在于街区与市民生活高度融合这一根本特质[3]。在街区原有格局基础上进行“修旧如旧,建新如故”保留街区的原真性。对于街区故事应该怎样呈现出动人的人文情怀,可在街区内设置历史事件、民俗旧事陈列展示区,使“老故事”形成新的“老故事”。街区中具有浓厚地域场景的景观可以激发人们的记忆共鸣,并为街区形成更丰富的景观特色。

2.2 延展景观场所的记忆空间

地域空间与地域文化可以延展为记忆空间,将场地丰富的文脉融合并衍生出更加符合现代功能的景观场所,凝聚地方记忆,寻找拥有本土文脉的民俗文化、市井文化、传统手工艺等以符合当地特色的方式进行景观化的表述。通过丰富传统街巷与公共空间,同时结合景观设施小品设计,形成外部商业空间与内部商业空间的有机结合,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情绪,并在群居地区的街巷中找到生活的“老味道”,引起游客的精神共鸣从而达到一种客观与主观的生活体验。

2.3 再造体验景观场所

历史街区以其独特性与体验性,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的参与,激发了当地经济活力与文化活力。同时历史街区可营造多个体验参与式的景观场所,活化闲置建筑、纪念性建筑的使用功能,如利用历史遗迹建筑空间增加非遗文化活动、民间手工艺、当地特色小吃的体验制作活动,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与惯常生活相反的特殊体验,从而使“心理场”与“物理场”产生统一形成共鸣[4],形成良好愉悦的游客体验。

想要在街区体验街道、建筑、带来的三维空间,需要游客去测量、去感知,因此强调街区内边缘空间也同样重要。在街区的视线交汇点形成的空间中心处,往往给人带来视线压力与心理压力。构建体验式的景观场所对于公共空间内的私人空间也需要提供多种选择,因此在街巷当中应当设置隐蔽空间,让游客在狭小空间中体验闹市中的静谧。

2.4 构建视觉、听觉、嗅觉的记忆景观

历史街区的记忆景观可采用多感官的构建表达,利用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感官去体验历史街区的特色。街区内听觉的营造也可利用多种形式呈现,如在街区重要景观节点设置人走动的声音以及街巷当中的叫卖声、回收废品独特的呼叫、街坊邻里的寒暄、自行车“叮铃叮铃”等这些街区日常生活的音色串联人们的记忆。也可让游客通过触碰特定物体发出声音从而产生互动体验,用声音营造记忆景观的表达[5]。视觉表达则可利用现代全息光影技术,通过灯光秀还原历史时空的特殊生活场景,使人在光影中感受以前人们生活的温度,让游客多重体验感知历史街区生活的趣味性与游玩性,激发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嗅觉表达则以种植当地特有的花香植物,散发自然的香味气息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味道。这三者之间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街区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让游客在多种方式辅助下感受记忆的味道,透过形式触碰、感知过去时光。

2.5 街区景观环境的地域性

历史文化街区因处于不同地区所呈现的方式也各有千秋,环境地势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气候的不同都会使各街区有所差异,街巷肌理结构的分布也会随着地域而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会呈现出人文环境与思想文化的差异,因此面对不同历史文化街区应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更新策略。对于区域内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人文应给予充分的尊重,构建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3 历史街区活力更新策略

时间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转性,历史是对过去的呈现,也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不能以过去为标准,因此历史需要分析和批判性的论证。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应该挖掘其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强调街区内时间的连续性与和谐性,激发在街区氛围的营造下形成浓厚而独具本地特色的历史街区景观场所的活力。

3.1 历史街区更新原则

(1)真实性原则。在更新与维护中,不可对所有的街区风貌与建筑的改建实行一刀切更换,对于违规私建的建筑予以清除,保留原有街区格局。充分认同地域的生活习惯与民族习俗,做到历史街区的整体性与内在文化意义相同。街区场所的存在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留存,改变其风貌会对人的归属感、认同感造成强烈的破坏。将街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与客观存在者,延续历史街区所存在的价值。

(2)参与性原则。历史街区作为群居式的生活场所,居民拥有相同的生活方式与民族风俗。只有民众真正参与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实现自下而上的保护模式,才能激发历史街区的历史和价值。逐步推进由街区居民自主更新、制定符合街区内的发展规则,让居民与民间资本意识到和谐参与其中才是历史街区循序渐进更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3)发展性原则。在历史街区发展中既不能固执地全盘继承传统,也不能把历史古迹作为残损或旧物来看待。应主动思考怎样将历史街区与现代理念相结合,从而激发场所的新活力。

3.2 景观场所活力与更新的方法

历史街区中的景观场所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应明确以下更新方法:(1)保留其基本风貌,保护街区内建筑环境、文化遗存,不可一刀切更换原本街区基本风貌,实现历史街区文化底蕴的延展性以及丰富性。(2)更新现代功能设施,预防原居民因配套设施陈旧、居住环境较差而搬离街区,导致街区生活活力的缺失。(3)强调场所空间尺度,创造街区空间行走的舒适性,在街道景观中的舒适与亲人性能够对人产生积极的情绪。(4)融入本地特色的街道景观,结合地域场地条件增强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人文场景表达以此提高景观质量,形成文化氛围浓厚的历史街区,重新聚拢人气。(5)构建便捷的交通路线,将居民与游客的交通路线与历史街区的发展纳入城市规划发展当中,与城市轨道交通接轨结合,形成交通便捷、旅游体验方便的历史街区文化经济圈层。

3.3 场所的保留与植入

场所是集体记忆的基础,因此基于历史街区的分析,提炼集体记忆的行为需求和景观特征,在其场所性质、形式和活动导向的基础上,对原有场所的具体空间进行梳理和整治保护,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的分级方式,植入、织补出完整的、有层次的场所空间序列。营造出具有特色的场地氛围,形成完整的场地集体记忆。

4 结论

历史街区是一个地方的前世今生,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因居民生活的烟火气息聚集形成历史街区独有的文化与人文魅力。集体记忆是街区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也是景观场所的灵魂所在。人的交互行为与时间、集体、景观、建筑、区域产生链接,与其他街区有着本质的区别。集体记忆下的景观场所是历史街区地域特色的重要基础,是优秀历史街区的基本条件。本文对集体记忆场景化进行进一步的论述,但就其个案研究应当因地制宜从具体角度挖掘。由于记忆不具有物质性,怎样将其物化呈现仍然需要不断构建,因此集体记忆下物质载体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更新历史街区时需要紧扣当地的文脉与地域特色,保护存在于集体记忆下的景观载体与物质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延续集体记忆下的生活场景与景观场景。

猜你喜欢
场所集体景观
我为集体献一计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远离不良场所
警犬集体过生日
恋爱场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