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 琼 谢海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广西与粤琼两省常住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活跃区域和大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凸显。
广西与粤琼两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人口集聚效应显著,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广西常住人口达5012.68万人,比2010年增加410.02万人,城镇化率从40.02%提高到54.20%[1];广东常住人口达12601.25万人,比2010年增加2170.94万人,城镇化率从66.18%提高到74.15%[2];海南常住人口达到1008.12万人,比2010年增加140.97万人,城镇化率从49.69%提高到60.27%[3]。广西与粤琼两省人口增量基本呈上升态势,广东城镇化率居于三省(区)第一,高于广西19.85%,广东城镇化率大幅度提升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流动人员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但从经济学方面而言,城镇化率提高到70%之后,进入了城镇化率提升相对缓慢时期,意味着桂琼两省(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广西与粤琼两省加快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区域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广西货物运输总量18.75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4.69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16.99万标准箱,高速公路里程6803km[4];广东货物运输总量35.69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0.22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728.95万标准箱,高速公路里程10488km[5];海南货物运输总量2.07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1.92亿吨,高速公路里程1255km[6]。不管是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还是高速公路里程,广东都高于桂琼两省(区),高速公路里程甚至高于海南9233km,广东畅通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在加快形成。
广西与粤琼两省对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更高、力度更大。2020年,广西森林覆盖率达到62.5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7.70%,城镇污水处理率96.60%[4]。广东森林覆盖率达58.6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5.50%[5],城镇污水处理率(2019年)96.72%。海南森林覆盖率保持62%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5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9.50%[6]。在城镇生态环境方面,广东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持续改善,石漠化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广西森林覆盖率分别高于粤琼两省3.84%、0.50%,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三,这是广西引以为豪的名片。海南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居于三省(区)第一,分别高于桂粤1.80%、4%。
广西与粤琼两省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全面发展,教育、养老等服务供给越来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7.90%,基本医保参保率9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59元,城镇新增就业36.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7%[4];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257元,城镇新增就业133.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3%[5];海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4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97元,城镇新增就业14.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8%[6]。毋庸置疑,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新增就业均高于桂琼两省(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桂琼14398元、13160元,但三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低于全国的54.40%。
广西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但依然存在城镇化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等关键问题,对标新要求新形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深刻剖析不足,明确整改方向,努力予以改进。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2018年广西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大关,但2020年广西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全国(超60%),是城镇化较为滞后的地区。从省会城市看,南宁城镇化水平仍显偏低,2020年南宁、广州、海口三个省会城市城镇化率分别为68.90%、80.49%、82%,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南宁经济和人才集聚能力较弱。
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强,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未能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如2020年,广东常住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市有9个,常住人口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市有佛山、湛江、茂名、惠州、揭阳、汕头等6个[2];广西常住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市有1个,呈现大城市发展不充分,柳州、桂林、北海、防城港、崇左等市集聚效应不强,中等城市发展较弱等问题。
广西顺应现代化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提高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但城市品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存在。如2020年,广西改造棚户区和城镇老旧小区住房25.38万套,海南各类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33.80万套,广西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品质动力依然不够强劲,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足。
广西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鼓励流动,但城市人才集聚、土地政策、资金支持等要素吸引力不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成效并不明显。外来人口的家庭养老、医疗待遇、子女入学等系列问题依然突出,城镇学位供给普遍紧张。
“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在人口结构及人口素质持续优化的带动下,城镇化走向成熟发展期。广西应弘扬“敢于创新、敢于落实”的精神,谋划新发展,寻求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广西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全方位开放引领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海南洋浦港与北部湾港同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港,广西应抢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北钦防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携手完善桂粤琼三省(区)合作机制,增强城市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形成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
3.1.1 主动融入城市群框架,加速北部湾城市群崛起
大力融入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联合打造“一湾双轴、一核两极”的城市群框架。瞄准世界一流品质,支持北海与湛江、海口等城市全方位开展交流和沟通,统筹岸线开发,建设蓝色宜居宜业海湾;推动南北钦防、湛茂阳的城镇发展轴协同联动,强化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加快将南宁打造成北部湾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增强海口和湛江为中心的两个增长极[7]。
3.1.2 加大桂粤琼都市圈联动,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战略,强化南宁核心辐射带动,加强南宁都市圈与湛茂都市圈、“海澄文定”综合经济圈协同联动。加强南宁都市圈分步骤分层级与广州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联动,为广西乃至国家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3.1.3 探索桂粤琼三省(区)合作机制,全面打破行政壁垒
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机制。推动建立北部湾城市群(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机制,共建产业孵化器、医疗协作、科技金融、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等服务平台。探索北部湾城市群(广西)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立跨行政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
3.1.4 推进交通设施融通大湾区,构建高效率绿色交通网络
科学有序推动码头航道建设,整合梧州、柳州、贵港、来宾等岸线港口码头资源;大力推进南宁—玉林(深圳)高铁、柳州—广州铁路(梧州—广州)段等,提升与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建设南宁经玉林—珠海、贵港—湛江、南宁经湛江—海口等高速公路,实现通达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其他城市。推进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实现覆盖东盟、直达欧美的航空大通道。
3.1.5 加快产业承接步伐,“牵手”搭建合作共赢平台
积极融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体系,承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轻工家电等产业,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8]。推动梧州与肇庆、玉林与肇庆等城市点对点产业承接,主动深化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大湾区城市点对点产业合作。加大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牵手”海南国际自由贸易港搭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平台。
按照“一群三带”城镇格局[8],加快发展南北通道城镇带、西江城镇带、边海联动城镇带,深入实施强首府战略,加快建设南宁特大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提升全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3.2.1 优化城镇布局功能结构,构建“一群三带”的城镇格局
做好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构建“一群三带”的城镇格局,保障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对开发空间的合理需求。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增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等北部湾城市群(广西)发展;加快北海、钦州、南宁、柳州、桂林等贯穿南北的交通设施建设,打造南北通道城镇带;加快挖掘梧州、贵港、南宁、百色等产业合作潜力,打造西江城镇带;加快百色、崇左、防城港、钦州、北海等产城融合联动发展,打造边海联动城镇带。
3.2.2 突出重点拉高标杆,加快提升城市集聚力辐射力
大力实施强首府战略,持续增强首府城市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着力提升南宁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地位。以世界一流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将“桂林山水甲天下”品牌享誉全球。以万亿工业强市为目标,高质量建设现代制造城。以实现北钦防主城区间1h通达为目标,加快建设北钦防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
3.2.3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南宁都市圈,将南宁建成城区常住人口超500万、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特大城市。增强柳州、桂林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科技创新能力,将柳州建成城区常住人口超300万的大城市,将桂林建成城区常住人口超150万的大城市,打造成广西副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将梧州、北海、玉林市建设城区常住人口超100万的大城市,钦州、贵港市建成中等城市,防城港、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市向中等城市迈进[8]。
3.2.4 紧扣新时期新要求,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顺应智慧城市发展趋势,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建设“城市数据大脑”等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动数据整合共享,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运行“一网通管”,拓展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9]。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9],继续改造2000年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因地制宜确定改造内容清单、标准。
3.2.5 全面提升劳动技能素质,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户籍迁移网上办理,推进信息数据共享,确保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应落尽落、便捷落户。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培养一批引领创新、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加快配套落实家庭养老、医疗待遇、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政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