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周 黛
煤炭资源型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易忽视自然、历史资源,特别是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煤炭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之中,许多城镇的生态景观环境恶化,城镇的景观风貌与经济发展大相径庭。再加上不同城镇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基础、经济发展程度均存在差异,资源密集地区的景观风貌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有待提升。
早在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三生”融合强调的是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可有效平衡城镇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资源型小城镇是指因以煤炭为主的自然资源开采而逐步发展壮大,并且以煤炭为主要发展动力和经济来源,以煤炭及相关产业为进出口资源的小城镇。本文研究对象是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小城镇,即以煤炭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由多数非农人口和少数双职业农业人口组成,受地形、轨道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空间布局紧凑,规模较小的城镇。
景观,即风景、景色,是由自然、人文等不同景观要素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具有视觉美感的景象。风貌,则是对非物质特征的掌握和对物质环境的综合展示。本文研究的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即从宏观角度对小城镇的生态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特色民俗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并对小城镇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最终呈现出独具小城镇特色与精神内涵的整体景观风貌。
2.1.1 营造产业文化氛围
煤炭产业作为煤炭资源型小城镇的主导产业,无论是城镇的空间布局还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核心,故其景观风貌规划建设可聚焦煤炭产业文化,就地取材,通过对煤炭生产、加工、运输技艺流程的景观化,将煤炭要素、煤炭生产要素及煤炭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融入居民生活,增强居民对产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1.2 回归农业景观本根
片面追求城镇化而忽视传统农业生产是煤炭资源型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之一,目前仍有部分居民依靠农业维持生计,可尝试将具有生产性的农业景观与低维护的乡土植物融入景观设计,丰富城镇景观类型,将其作为未来生态旅游业的动态景观体验场所。
2.1.3 提升产业发展环境
结合煤炭资源型小城镇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积极与城镇一产、二产对接,挖掘独特的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开发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项目,使城镇非煤产业的长足发展有据可循。
2.2.1 凸显地域特色
我国的煤炭资源型小城镇多处于地域文化浓厚的西北地区,但大部分煤炭资源型小城镇的建成环境十分相似,可通过本土经典植物的配置、地域建筑的改造以及特殊的民俗活动场所的设计,摄入特殊的时代印记,进行地域文化的渗透,建设具有可识别性的城镇风貌,避免过度城镇化建设而影响传统民俗文化传承。
2.2.2 满足人本需求
煤炭资源型小城镇的人口构成具有特殊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本地青壮年大量外流,除部分原住民外,还包含大量外来煤矿从业人员及其家属,因而城镇的风貌景观建设既需兼顾不同人群日常休憩、游玩、晨练等功能需求,又要创造不同类型的空间,营造互动环境,供居民进行情感交流,增进邻里关系。
2.2.3 改善居住环境
加强景观绿化建设,净化、美化、绿化环境,并注重吸尘减噪树种的绿化配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结合居民日常生活轨迹,利用景观设计进行线路引导,构建便捷舒适安全的空间联系。
2.3.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化
煤炭开采及其延伸产业在引领城镇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对城镇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把握资源的开发强度,通过生态技术修复破损的原生态系统,促进单一的煤炭资源型向生态旅游型的转变,成为促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2.3.2 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生态化
自然山水是城镇发展的生态载体,特殊的气候水文、地理环境、地表植被等作为城镇生态景观营造不可或缺的要素,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调节城镇小气候、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环境卫生,逐步恢复生态功能;规划要尽量在保持城镇特有的自然空间格局基础上维护和丰富生态环境、生物物种的多样性,选取本土生态材料,凸显城镇景观的生态性。
孙家岔镇地处陕西省神木市北部,位于乌兰木伦河城镇带上,是连接大柳河镇和店塔镇的关键节点城镇,是北上鄂尔多斯、南下神木的必经之地。镇区沿省道呈南北带状布局,南北长4200m,东西宽550m,总用地面积432hm2。镇区的“三生”系统现状分析如下。
3.1.1 生产要素
1)农业概况 镇区农业种植规模较小,农田用地除北部地块较为完整外,其他均零碎夹杂于各用地间,大小不一,主要以玉米、黑豆、洋芋等农作物种植为主。
2)煤矿资源 孙家岔镇属神木县煤炭富集地带,境内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质优、埋藏浅、易开采,处于神东煤炭工业基地的中心腹地。镇区东部已形成以龙华集团为首的煤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专业基地。
3.1.2 生活要素
1)现状用地 受交通线路影响,东西两侧用地联系较弱;镇区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省道西侧和山体之间的狭长地带,呈带状分布;各用地类型相互交错参杂、比例不均衡,并受地形起伏影响,呈阶梯状。
2)道路交通 镇区范围内有神东公路和包神铁路过境,对外交通方便,但因过于邻近公路,导致噪声污染大,交通事故频发;镇区内部交通已形成网络,道路质量较好,但道路等级不明确。
3)建筑风貌 镇区多为1~2层的低矮平房,建筑质量一般,风貌较差,临街建筑功能混合,以“前商后住”形式为主,建筑功能类型单一。
4)重要场地 镇区中心每周六定期举行商业集会,对周边地区吸引力较大;福慧山景区位于镇区北部,为本地居民举办庙会、进行祭祀等活动的场所。
3.1.3 生态要素
1)地形地貌 孙家岔镇属于陕北黄土丘陵区,黄土层覆盖较厚,水土流失严重。镇区总体地势为西高东低,山脉与河流呈掌状由西向东延伸。东部为区内最大的乌兰木伦河河谷地貌,地形较平坦。
2)气候水文 孙家岔镇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日照丰富,但风沙、霜冻等自然灾害较多。镇区内主要河流为乌兰木伦河,是窟野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3)绿地景观 现状缺乏可供居民活动的较大面积的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小游园;镇区内的公路、铁路两侧以及山坡防护绿地较差,导致黄土裸露,影响环境质量和镇容镇貌;部分绿地因管护不当,不仅形态不美观,且叶黄枝萎。
3.2.1 生产系统融合
1)受地形、地质、水文以或轨道交通等限制性因素的影响,镇区农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形成大面域的农业景观,但可尽量化弊为益,借助局部地势高差,设计台地景观,丰富镇区景观层次;设置农事体验区、农业科教示范区,以传统的石磨、石碾作为景观素材,让人感受历史和文化。
2)规划将镇区东侧的龙华集团煤炭聚集区作为镇区工业建设风貌区,在风貌区的露天储煤厂周围增加乔灌木结合的防尘植物绿化带,对综合办公区域、职工宿舍等起到良好的灰尘屏蔽效果;将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弃材料应用于镇区的道路铺装、雕塑、建筑立面、基础设施等设计中,同时以灰黑为主色调,避免视觉冲击,为煤矿厂职工缓解疲劳;对煤炭高空传送带、烟囱等进行艺术美化,吸引眼球。
3)镇区业态类型丰富且紧邻公路,是此路段来往车辆临时停靠点的首选,故镇中心南部的门户空间景观规划设置以绿化和煤文化为主题的雕塑;在镇区北部的福慧山山脚设置景区入口引导的古牌坊,与山顶的福慧寺形成呼应,展现孙家岔镇深厚的文化内涵。
3.2.2 生活系统融合
1)结合绿色生态理念进行镇区的绿地嵌入,通过点线面结合,在重要节点布置街头绿地、小游园等,增加绿化空间;同时完善镇域主要街道系统改造、道路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形成线状绿地;面状绿地除农田外,利用镇区地势特点,打造大面积的屋面绿化,形成特色台地景观。将上述绿地与镇区慢行系统结合,形成镇区多功能、多层次的绿地系统。
2)镇区每周定期举办集会,但场地有限,规划打造可弹性使用的广场,平时作为市民跳广场舞、举办各种娱乐活动的休闲广场,每周六则作为露天集贸市场,实现场地效益最大化。
3)邻近公路的生活区规划建设较为密集的防护绿地,或利用土坡、围墙等来缓解公路、铁路的噪声。
3.2.3 生态系统融合
1)结合乌兰木伦河沿岸,打造湿地生态景观带。建设自然生动的滨河岸线,结合广场行车布局亲水活动场所;沿岸设置少量临时的构筑物或雕塑小品,既满足汛期防汛要求,又丰富沿河景观;辅以湿地展览馆、生态花岛、景观塔等景观设施,给游客以丰富的感官体验。
2)注重山体借景效果,凸显镇区的聚落景观。拟在镇区东西两侧山体设置多处煤炭工业建设观景平台,远眺镇区工业化、现代化的新景象,让人触摸到时代脉搏,感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孙家岔镇的迅速发展。
3)针对现状污染问题,规划多种绿化空间,如打造组团开放空间、宅间绿地、休憩广场、带状公园、防护绿地、镇区中心公园和湿地公园等多个层级的复合公园系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如规划东西两侧山体公园来填补“绿色”,改善植物种植结构,增加局部绿化率。
本文以孙家岔镇现有景观为基础,结合“三生”融合理念,充分利用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保持自古形成的绿、水、城特色,在进一步完善与强化现有城镇景观的同时,打造孙家岔镇自身独特、多层次、统一和谐及完整的城镇景观系统,进一步凸显镇区产业的独特性,满足居民生活的舒适度,维持生态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