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激活传统村落红色文化记忆
——以桂林市灵川县路莫村为例

2021-03-31 13:15赵美川
广西城镇建设 2021年6期
关键词:村落革命红色

□ 赵美川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1]艺术作为文艺的主要内容之一,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现实生活,因此,艺术表现出“真”。艺术通过具有作品传达艺术家自由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启迪人们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揭示社会发展的真理,因此,艺术表现出“善”。艺术高于生活,艺术作品经过艺术家特定艺术语言和情感的融合加工创作,从而唤醒人们的美感意识,使人精神愉悦,具有其他意识形态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因此,艺术表现出“美”。所以,艺术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以求真向善为价值追求,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富强和生活富裕进行革命与建设。以目标来看,艺术与中国红色文化不谋而合,具有同向性。桂林市灵川县路莫村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其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也曾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设立抗日军需物资转运站的旧址,相较其他传统村落,有着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今,该村修建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纪念馆,以陈展的方式再现了那段光荣的抗战历史,也以追求真善美价值的艺术方式,揭开了路莫村红色文化的自然美、时代美和社会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被艺术激活的路莫村红色文化记忆,为其文脉传承和全面振兴的实现提供新动能。

1 桂林路莫村红色历史概况

桂林路莫村因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在村内设立抗日军需物资转运站而被打上“红色”印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于1938年11月设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位于桂林市内中山北路14号名为“万祥醩坊”的办事处总部,另一部分是距总部8km的灵川县路莫村(现名路西村)的军需物资转运站。办事处处长由八路军总部秘书李克农担任。路莫村物资转运站包括军需仓库、招待所、救亡室、电台室、运输科、警卫排等机构,主要负责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方针的宣传,为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筹集和转运抗日军需物资(如炸药、铁丝、毛毯和汽油等)。办事处的重要机构之一——电台室,主要负责领导和联络南方各省及海外中共党员组织的秘密工作,也是党中央和南方局设在南方地区联系和领导各地方电台的指挥中心台。同时还对赴延安和抗日前线的过往秘密党员、干部及爱国华侨、革命青年进行接待和护送工作。其中,时任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在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关照与安排下,化名胡光,以八路军上等兵的身份隐藏于八路军办事处内。1938年12月至1940年12月期间,他以二等兵身份跟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来到路莫村,从事秘密工作并担任救亡室主任,以学习中国抗战经验和游击战术。

随着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奉命撤回延安,路莫村转运站也随着办事处的撤销而停止工作[2]。路莫村转运站于2005年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成为弘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2 艺术激活路莫村红色文化之记忆

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以该村自然聚落的优势和村民的配合与支持为掩护,用电台秘密开展了抗日军需物资和革命同志、友人的护送工作,彰显了团结、勇敢、智慧的革命精神。路莫村红色文化也体现出自然美、时代美和社会美的特征。

2.1 借“真”之物入路莫村红色文化“自然美”之“境”

有300多年历史的路莫村,村落整体保存较为完好,散发出中国乡村“天人合一”的静怡美。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纪念馆在“修旧如旧”的修缮下,借“真”物还原了路莫村真实的战斗、生活场景。借“真”入“境”,真实美感油然而生。

2.1.1 乡村原真风貌的保存

隶属于灵川县定江镇的路莫村,现改名为路西村,位于桂林火车北站附近铁路的西侧。于2012年12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于2015年5月被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和财政厅列入“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该村村民多为莫姓,先祖于清代由江西吉安杏花村迁移至此。路莫村现存一批清代和民国初建筑,基本为一层砖木结构建筑。其中,村中最宏伟的建筑——莫氏宗祠,建筑面积136m2,建于1930年,是一座由头门、天井、正厅和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为救亡室旧址。村中最大的建筑——龙王庙旧址,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面积308m2,建筑面积166.2m2,泥砖木瓦结构,为周恩来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内容旧址。村民陶永宪私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为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50m2,建筑面积142m2,为电台室旧址。村中还有建于清代的进士亭,亭子石柱上刻有“乾隆六年(公元1742年)”字样[3]。随处可见雕刻精细花纹的石槽、石磨、石墩等古老的建筑部件,透露出古老的“年代感”。

路莫村革命战斗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的团结协作。村民对以电台展开的秘密革命工作给予配合与协助,以及村内村舍的隐蔽掩护都成为这场没有硝烟战斗的完美庇护。这也印证了我国红色文化与乡村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乡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御敌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法宝。路莫村不仅因历史文化遗产而保存其原真风貌,更因它独特的聚落形态辅助了革命战斗,成为斗争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路莫村原真风貌的保存,承载着我们对曾经那段革命岁月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教育功能。

2.1.2 真实战斗场景的还原

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纪念馆成立于2013年7月,它在设计上完全不同于常规的军事纪念馆。它并非在原址上专门修建一个场馆进行风格设计和展品陈列,而是由位于村中保存下来的救亡室、电台室、周恩来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旧址(龙王庙旧址)、胡志明旧居、李克农及家人旧居、军需物资仓库、招待所和食堂等建筑组成。在这些真实场景的战斗旧址上布置3个陈列展览:龙王庙旧址的“红星闪耀照南国”展、救亡室的“胡志明与桂林”展、电台室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展。纪念馆里没有用高新技术与设备进行场景的烘托,而是还原当时的真实战斗场景。如电台室里摆放简易的桌椅,休息室里的竹床、竹柜子和竹沙发,以及用于与外界秘密联络的电台等;再如救亡室的回廊建筑结构,院落中原石板路的保留,厢房中的竹座椅、竹床家具的留存,秘密电台、电话物件的放置,室内的墙面上悬挂照片和文字展板等。借助简单的家具映射出当时战斗形势的严峻和生活的艰辛,在真实场景中烘托氛围感。同时,纪念馆在“修旧如旧”的复原下,与村落整体风貌协调统一,身临其境的“自然美”油然而生。

2.2 以“善”之性固路莫村红色文化“时代美”之“本”

中华民族友善仁爱的秉性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他们披荆斩棘、不畏艰险,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际,护国家于风雨飘摇之中,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革命道路,铸就了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丰碑。路莫村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善之秉性,也必将巩固路莫村红色革命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路上,更好绽放其新时代之美。

2.2.1 红色革命中“善”之艺术精神的新时代传承

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儒、释、道三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仁”就是最大的“善”;以释迦牟尼为始祖的佛家认为心本净,人本善;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顺应自然、有德有道为“善”。虽儒、释、道各家对“善”有不同的见解,但他们本质所指一致,就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完善、更完美的状态。千百年来,人们延续着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传统,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在“善”的终极目标里达到融合统一。宋代儒学王伯厚以“人之初,性本善”开篇的《三字经》,成为今天我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延续着中华民族“善”之本性的教育。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作为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在“善”的民族秉性的激发下,为驱逐日本侵略者,为实现民族之独立,为人民之尊严而发动的正义、勇敢的战争。这种经历严峻战斗岁月淬炼出的伟大抗战精神超乎常人的精神,体现了一种崇高至上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激励着我们在“追梦”征程上坚定前进的步伐,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体人民的美好幸福。

2.2.2 红色革命实践中“善”之动力源泉的新时代转化

在路莫村红色革命实践中,“善”为革命之原则,“善”为革命之动力,“善”为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们依然保持“善”之民族底色,中国经济得以在世界迅速崛起,没有依靠豪取强夺,更没有欺负弱者。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新时代里,“友善”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我们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友善”。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转化红色革命中对同胞的“善”,没有在快速前进的路途上一路绝尘,而是在前进的同时兼顾照顾伙伴,让每一个掉队的不掉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下,我们转化红色革命中对战友的“善”,以互利共赢为基础,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而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我们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使命,将红色革命中“善”之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中“善”之得力举措积极转化,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哲理,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胸怀,取“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之道,积极投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2.3 用“美”之视角溯路莫村红色文化“社会美”之“根”

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现象、生活以及人类精神活动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内容,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感性显现[4]。“美”在艺术学和哲学上有不同的定义。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美学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5]。艺术美有规律性,因心理活动产生。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主动欣赏具有形式美法则的审美客体时,主客体之间在思想上交融,对审美主体的精神上产生触动,进而触发审美个人的“美感”情绪。“美”的哲学定义:美是部分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部分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类未来实现生存发展的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包含一般物质和具体形式两个组成部分,同丑相对立的元实体事物[6]。不同学科对美的定义,让我们以多元视角去挖掘、欣赏路莫村红色文化的美,也给我们追溯莫村红色文化“社会美”之“根”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方法论。

2.3.1 红色文化符合视觉美感规律、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视觉是人类的生理机能,但视觉美感却由人类的心理引发。美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对称的、协调的,给人期望追求留下想象余地或回味余地的特征。从视觉美感角度,路莫村纪念馆运用形式美法则,如对比、协调、统一等视觉规律,以丰富的图片和文字结合,形象化了红色文化,从而使红色文化历程更直接、快速地获取审美主体的主动认知和深刻记忆。例如周恩来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旧址(龙王庙旧址),在院落中两旁的屋檐,用水泥结构在原木质结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依据灰瓦的色调设计灰色的廊柱,与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接近,同时灰色的廊柱也成为展示墙面的分隔,视觉上起到整齐划一、浑然一体的效果。

2.3.2 红色革命历史的梳理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史蕴藏的正能量,是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追梦”途上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为艺术而艺术固然美,但为进步而艺术则更加美。”[7]仅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视觉标准是远远不能引发其内心深层次的“美感”体验的,因为多样性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在精神上、在内心里对事物的价值、意义上有需求,这是最高境界的体验需求。在当今的和平年代,虽无法亲身参与、体会革命先辈的枪林弹雨,但革命战士能为解放全人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为追求独立、自由、美好生活向往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境界和不畏牺牲的勇敢,易获取普通大众的认同感,并因相同的爱国情怀而产生高度崇拜和无比佩服的情感,这份革命精神成为人民群众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路莫村纪念馆再现真实的战斗场景,运用视觉美的规律设计展览现场,将中国共产党那段曾经的伟大革命工作和光荣历史进行了完整而详细的梳理与呈现,彰显了正义、勇敢、善良与美好的光辉党史,更增强我们的“四个自信”,更坚定“追梦”征程的步伐。

3 结语

随着城镇化快速的推进,陈旧沧桑的传统村落正以目之所及的速度在消亡。据统计,在2002—2017年的15年里,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8]。传统村落的文化脉络承受着“斩断式”的摧毁。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民主革命因坚定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路走来,洗净铅华的传统村落功不可没,它是中国革命澎湃力量的源泉,是坚不可摧的后盾,应得到重视和大力保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也面临新时代使命的挑战,充分挖掘其内藏的革命文化价值,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发挥其新时代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的传承,这是在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传统村落刻不容缓的责任与宿命。

猜你喜欢
村落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