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念下的旧锅炉房改造设计研究

2021-03-31 10:29项欣宇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1期
关键词:锅炉房陈设共生

项欣宇,宋 旸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1 共生理念概述

共生现象一直存在于自然界中,共生生物之间相依为命。将这种自然界所存在的共生现象带入社会生活中,其基本内涵为:共生是人类、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形成的统一命运关系,即共生是人、自然以及二者间的一种命运关系。共生是在人类所依托的“自然”能够持续地可承受之下,人类通过多样性方式达到和谐生存或存在的状态,即共生体现为人类依托自然和谐存在的状态。对于共生还可以理解为,共生应是不同要素间相互对立且合为一体并互相渗透。不同学者对共生理念的界定虽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共生理念应具备相互对立的客体和客体间可以依存的关系这两个基本条件,其目的是要达到对立客体间“和”的状态,即两客体间整体的统一。正是因为共生理念的条件和目的,因而可以将共生理念引入设计造物活动中。利用共生理念使本身对立存在的物质找到两者间微妙关联并将其结合成为和谐的整体,即达到“和”的目的。

对于共生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日本有学者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认为共生是艺术、文化、政治、科学等领域的共生,即主张“共生的思想就是相互承认对方圣域的思想”。圣域可以理解为对立双方包含神秘的领域。因此,在承认对方圣域思想的前提下,若要达到共生,还要在对立双方的不同文化及要素之间,设定中间领域。中间领域包含暧昧性、双重性和多义性,是流动变化的,即共生是流动的和解状态。将其作用在设计造物活动中,就是将固有或存在的物质加以深入研究,在其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找寻两者间的圣域,并设置中间领域,进而使对立的两者达到共生状态,构建物质的共生表达形式。这种共生理念的设计观,更契合设计改造活动的研究,并为其提供设计理论基础。

2 共生理念在改造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共生理念的设计是将原有建筑与相处的环境元素相结合,使其完成再生,延续建筑生命周期,使建筑的改造设计符合当下绿色设计的相关理念。共生理念下的设计改造主要体现在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共生和建筑内部空间功能性系统间的共生。

2.1 建筑与外部环境共生

共生理念包含“自组性”特点,即共生单元之间按其内在要求自发结成共时性与共空性、共享性与共轭性相统一的生存方式。建筑本身与所存在的外部环境构成互为对立的单元,这两个互为对立的单元依据所处的时代、文化、传统进行关联依存。建筑上不仅体现了外部环境的时代特征及人为主体的隐喻表达,而且建筑必须依靠环境才能彰显独特的设计风格,例如美国建筑师赖特所设计的流水别墅。因而,建筑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相应的共生状态。

建筑由外立面和内部空间所组成,建筑外立面体现建筑形式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建筑是人活动的产物,而身处社会环境的主体依然是人,因此,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以人为中心的中间领域,而这两对对立的单元在设立中间领域之后就可以达到彼此间的共生共存。因此,可以在共生理念的基础上对旧锅炉建筑作出相应改进与设计,并与建筑的外部环境共生共存。

完成旧锅炉建筑与环境的共生,要以该地区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气候环境为基础,满足社区居民的功能需求并作为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对旧锅炉房的外部改造,将锅炉房的烟囱、热水管及材料运用到景观绿化的设计中,延续锅炉房自身的特色代入到外部环境中,这是建筑与环境的共生表现。同时,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将符合周围环境的材料及表现方式带到建筑外部,使其符合当今建筑设计特征,完成旧锅炉房与现代社会环境的共生,从而形成富有文化特色、隐喻场所精神的具有新功能的建筑。

2.2 建筑内部空间功能性系统间共生

建筑内部空间体现为功能性系统,一个统一的元素集合。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性系统包括陈设元素、空间元素和气氛元素。三者相互独立存在并被受众所感知。陈设元素泛指空间中的所有物质产品;空间元素是构成建筑内部空间的重要表现和空间功能用途的形式语言表达;气氛元素则是由材料、色彩以及受众感受所组成。三元素构成整体的室内功能系统。三元素间彼此是对立存在的单元,但三者存在于整体空间中,相互作用才能得到自身的确证,因为三元素间对立共生能形成有效的功能系统。

室内陈设元素的组合形成空间元素的表现形式,空间元素体现出室内空间的气氛结构。当受众进入建筑的内部空间时,直观感受是室内的陈设元素,其次是空间元素结构,最后通过两者的结合营造气氛元素,并最终与受众身心产生共鸣。陈设元素和空间元素本身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气氛元素是两者结合后才能被感知。气氛元素构成了联结陈设元素和空间元素的中间领域,以此促成三者间的共生存在,形成有效的室内功能性系统。

陈设元素、空间元素和气氛元素三者整体上是共生存在状态,但就单独一个元素而言,它所包含的子元素在设计改造中也体现共生状态。室内陈设元素中可以体现新与旧的共生,即传统的材料物质与当下新兴材料物质可以共生依存,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于旧有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在设计改造中可以依托原有建筑空间的结构进行新功能的空间规划,陈设元素和空间元素的改进会促进气氛元素由原有的负载感受走向新赋予的感受氛围。由于空间中存在旧有的陈设、空间元素,当受众进入空间时能感知旧建筑的气氛,并与新构建的气氛相结合共生。因此,室内空间达到整体和部分的共生存在。

3 案例分析

本研究中的旧锅炉房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经调研,和平区三好街附近有164个锅炉房,其中大部分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锅炉房。锅炉房与老旧小区的分布高度重合,由于处于小区内部,对居民的生活有一定影响。该建筑成为调节日常生活与回顾历史的载体,同时带动社区活力,转变街道现状。旧锅炉房改造的核心理念是“文化保留,活性再生,功能提高,环境共生”,因此,在改造设计中要融入文化、艺术、服务等元素。改造中发现,锅炉房的分布密度恰好符合周围居民生活的调节点,并且在建筑中带入多元的文化产业,凸显新旧环境的共生,其中共生理念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空间——“新”与“旧”共生

锅炉房的改造不仅是建筑造型上进行“新”与“旧”的改造碰撞,更在空间上体现“新”与“旧”共生的思想。保留旧有挑高空间和部分结构空间,在建筑室内空间中加入“灰空间”元素,形成绿色空间,将室内与室外空间通过绿色空间连接,以此达到室内与外部环境间的共生;同时将外部环境的景观以借景手法代入建筑室内空间中,形成多空间开放状态的融合。

3.2 并存共生的材料

锅炉房改造后保留30%的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留存原有的烟囱及热水管等陈设元素,并依托旧建筑装饰和材料的基础进行改造。在建筑外墙及顶棚上,旧的红砖与现代玻璃砖相结合,形成新旧材料的拼接与对立感,也形成了不同风格间的碰撞。玻璃砖墙的顶棚则为建筑室内自然采光提供帮助,而外墙的玻璃材质则能拉近居民和建筑的距离,消除建筑空间的边界感,提高空间的延展性,感受锅炉房本身的设计魅力。在改造中进行钢结构、砖混结构、玻璃幕墙结构的共生设计表现,利用新旧材料对比达到材料共生。

3.3 功能的新共生

建筑功能在改造后有了新的功能作用,改变建筑的原有功能,但建筑本身所蕴含的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本质意义没有改变,只是以新的功能形式重新为社区居民提供功能服务。因此,在实地调查之后,决定将旧锅炉房改造成综合性社区服务空间,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解决日常休闲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缓解社区缺乏活性的问题。

4 结语

功用建筑的改造利用成为重塑旧功用建筑的有力途径。旧功用建筑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情感等价值,且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对旧有建筑的改造,可节省成本,对材料、结构等循坏利用,免于大拆大建和资金投入比重较大,而且有效地缩短工期,降低施工难度。

旧锅炉房设计改造方向应以社区实际问题,如社区缺乏活性、老龄化严重、缺少相应的活动场所为出发点,在保留原有建筑部分风貌的基础上,将优化社区活性的方法和共生理念融入实际的设计改造活动中。从旧锅炉房的空间、材料、功能三方面着手设计改造,在空间上能基本达到“新”与“旧”空间的共生协调;在材料上将原有的旧材料与当下新兴施工材料相结合,达到材料间的共生;在功能上,虽然建筑功能在改造后有了新的功能作用,但建筑本身所蕴含的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本质意义并没有改变,而是以新的功能形式重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从上述方面对旧锅炉房进行改造设计,营造共生理念下建筑“新”与“旧”的和谐共生,充分证明了共生理念对改造设计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锅炉房陈设共生
集中供热煤粉热水锅炉房设计要点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简述罗布林卡格桑颇章陈设幢幡的保护与修复
锅炉房现状调查及分析
——以沈阳市和平区既有锅炉房为例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