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砺一“剑”
—— 扎赉诺尔由小煤窑蜕变成国有大型企业的沧桑岁月回顾

2021-03-31 08:37许恩涛
中国煤炭工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沙俄矿工劳工

文/许恩涛

在喜迎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在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刻,作为北疆煤城的老矿工有着独特的感慨与激动。

我今年八十五岁,是扎赉诺尔煤矿的第三代矿工,耳闻目睹了扎矿历史的一些片段。

扎赉诺尔煤矿在苦难中诞生、在风雨中前行、在拼搏中成长、在阳光雨露沐浴下成长、在党和国家最需要时挺身奉献、向着新时代奋斗目标乘胜前进。回溯扎矿一百二十年的历史,无不闪烁着党的坚强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无不彰显着矿工的坚韧、勤劳与顽强,扎煤人对此体会最深,受益最丰!

在苦难中诞生

早在19世纪90年代初,扎赉诺尔的牧民在他们的马蹄下发现了黑色煤屑,试着用它来煮肉、烧茶、取暖,这很快引来了沙俄贪婪的目光。由于当时的满清政府腐朽无能,又畏惧沙俄的淫威,签订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将这里的开采权拱手让给了沙俄,并且允许沙俄将铁路延伸到大半个东北。这些丧权辱国的行径,为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埋下了深深祸根。

1902年9月,沙俄明目张胆地在扎赉诺尔正式挂牌“波洛尼科夫矿”。与其说是矿,不如说是在这宁静的草原上偷挖出许多大大小小的黑窟窿!哪里的煤层易采,就在哪里打洞、凿井、剥土,一个美丽的草原被糟践得千疮百孔,一块大好煤田满目疮痍!从1903年至1913年,沙俄共掠走450余万吨煤炭资源!

1931年9月18日,日寇侵占东北三省,之后扎赉诺尔煤矿便遭受了更加深重的灾难。由于此地已是日占区,沙俄在这里的掠夺受到了限制,不得已,于1934年5月被当时长春的“伪满炭矿株式会社”收买过去。日寇霸占了东北大地、铁路和煤矿,他们把煤炭视为急需的战略物资,为此,开始了肆无忌惮地滥采滥掘!

东洋狼比之西伯利亚狼更加凶暴和残忍!沙俄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最大利益,以低廉的工资榨取劳工血汗,不过少有乱杀无辜的事件。但日寇却不然,视中国劳工为牛马,甚至不如牛马,各种惨状和事件不胜枚举!

在采掘上,哪里有煤,日寇就把劳工赶向哪里,根本就不顾忌劳工的死活!对于火情、水情、瓦斯、冒顶、疲劳全然不顾,眼睛盯着的就是煤炭。不服者,马刀威胁、皮鞭相加。在生活上,劳工吃的是难以下咽的“橡子面”,穿的是破衣褴衫。几百名被抓和被骗来的劳工挤在不足70平方米的筒子房中,住上下通铺,而且多是草席作被、干草作褥,有病有灾,无人过问。1941年,因流行伤寒病,近二百人死去,只剩下六、七个人;1945年春,有五人冻死在风雪夜的上工途中!这一时期,几乎每天都能看见“大房子”中有死去的人被抬出。开始时,只用薄薄的板皮作灵柩,死的人太多了,就在西山坡挖了几条长沟,无姓无名的死难者被成排成堆地扔在沟中!

压迫有多重,反抗就有多强烈。沙俄时期,劳工们开始了团结一致的规模性罢工,强烈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到了日伪时期,劳工的反抗愈发强烈并有针对性。据记载,在日寇最为疯狂的时期,曾有一位地下党员潜入到扎矿,劳工的反抗是否与他有直接关系,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劳工们有了具体的斗争方式,诸如出工不出力、跑空车、破坏机器、火烧“机关库”(火车库)、不顾日寇的阻拦抢救被塌方掩埋的工友,等等。

扎矿就是在沙俄与日寇的双重掠夺中诞生的。扎矿的矿工在这双重压榨中,煎熬、挣扎、成长,他们凭借觉醒、顽强、韧劲,铸就起矿山的根基!

在风雨中前行

1945年,日本投降。他们溃逃时,损毁了机器设备,炸塌了矿井,焚烧了配电所、仓库、医院和一些机修厂......扔给扎矿一堆破烂摊子。

面对满目疮痍的景象,活下来的矿工奋力展开了一项项自救活动,修机器、接电路、打通道、建房屋等工作日夜有序地开展起来。不到一年时间,扎矿便开始了正常生产。那时,没有人督促,不用人劝说,大家都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挽救矿山的行动中。当时他们想的只有两点:一是不出煤老人孩子吃什么?二是周边的老百姓如何御寒过冬?

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扎煤人渐渐地把个人劳动同党和国家利益连在一起。1946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东北展开拉锯战,那时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响亮口号“多出煤、出好煤,支援东北的解放”。后来则变成了“多出煤、出好煤,支援全国解放”。再后来又变成了“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此,扎赉诺尔煤矿的第一代矿工和第二代矿工做出了扎实的重大贡献。

然而,采掘方式的落后、劳动方式的低下,却成为扎煤人几十年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仍然沿用沙俄和日寇遗留下来的铁镐啃煤、钢锹攉煤、人力背筐、人力推车、串车提升等笨重的劳动方式。不得已,也只能采用短壁式、分层开采的采掘方式。劳动效率迟迟得不到提升,扎煤人只能用粗糙的大手和红肿的肩膀承担着历史交付的重任!

1946年,扎矿全年产出煤炭4.6万吨,到国民经济恢复后的1952年则产出65万吨,创出了高于沙俄控制三十二年期间的平均年产量的两倍之多。

但是,煤炭供不应求的现象一直刺痛着扎煤人的心。1960年初,扎煤人开始引用小型刮板运输机,采煤工作面得以延长。在平巷采用无极绳牵引,解决了人推车的劳累;在工作面采用炮采,解决了部分手刨的辛苦;在支护上用单体钢支架取代木支架,既节省了木材,又提高了安全系数。但依然是处于半机械化状态,“年产200万吨”竟徘徊了近二十年。后来,经多方改进和改革,才勉强达到年产500万吨,当时的鸡西、鹤岗等局矿已达年产千万吨。扎煤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暗下决心,誓夺千万吨。

在拼搏中成长

扎赉诺尔矿工的成长与成熟十分漫长,扎煤企业的发展也极缓慢和艰难。从1902年至1979年,在近八十年中,几乎是在蹒跚、徘徊、探索中度过的。在要满足国家对煤炭的大量需求的情况下,扎煤人只能靠人海战术,靠遍地开花的“小战场”,靠“游击战”“突击战”“人海战术”,靠矿工的顽强拼搏,靠企业“紧衣缩食”把主要资金用在扩大生产规模上。

1955年,由国家投资建设了一个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较为现代化的中型斜井,扎煤人第一次尝到了甜头。在这之前,企业用紧缩的自筹资金,竟然已拓展开发了近二十几处小斜井和小露天采场,这些地方也成为矿工大显身手的战场。平日里,靠多流汗、加班延点完成任务;高产日,机关干部、矿工家属等全员出动,有人称之为“党政工青妇全部往上糊”,口号是“多出煤、出好煤,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开发了这么多小井,虽然不缺人,但缺少井段长,缺少机电技工。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提拔和启用老工人和熟练技工。形势逼人又锻炼人,在拼搏中成长起一批又一批的企业中高级管理者和一批批技术骨干。这为扎煤后来的兴旺和发展积蓄了雄厚的人才资源。

长期的拼搏,锤炼了一代代扎煤人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高贵品格,练就了一批批可驰骋百里煤海的专业队伍,也打下了扎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慢变快的坚实基础。

在阳光雨露沐浴下壮大

自扎煤回到祖国怀抱中,一直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战斗在无忧无虑的战场上。党的思想教育、道路指引、政策扶持为扎煤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基础。

在生活上,党一直关怀矿工的冷暖。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就把矿工的冷暖,把改善工作条件、促进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原国家领导人,几任煤炭部正、副部长,都曾先后莅临这个偏僻的煤矿,走家串户、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扎煤人深受鼓舞和激励。

当年矿工的收入,在全国工业战线是较高的。为保障矿工的身体健康,曾一度实行过集体早餐制,下井前喝一杯热牛奶,吃几个热包子,午餐备有面包和香肠;升井洗热水澡,有小病小伤可以到井区诊疗所疗养;在劳动保护上细致入微,全员配备帆布工作服、柳条帽、水靴、电镀矿灯,等等。

在居住条件改善方面,更是一步一个新台阶。在“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的指导方针,先是运用企业自筹资金新建了几批砖瓦房,解决了漏房和危房问题;后来,又发动群众公助,自建了大批砖瓦房,解决了几代人挤在一起居住的问题;再后来,国家又实施了“塌陷区搬迁”“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如今,楼房林立、电灯电话、自来水入户、暖气管道进家,硬化路四通八达......

在企业发展上,扎煤一直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前行。1958年,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方针指引下,扎煤开辟了许多新战场,虽然曾一度受到过“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但很快就按照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得到了纠正和恢复。文革期间,朴实的矿工基本上还是坚守岗位,极力反对“停产闹革命”,喊出“不出煤还叫矿工吗?”的口号,生产照常进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扎煤人送来一股春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通过“拨乱反正”的思想引导、队伍整顿和生产环节的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扎煤人眼界大开,实力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让扎煤人瞄准了机械化。由于国力的不断提高,扎煤借此东风奋勇直上,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矿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当今矿工的新生活!

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奉献

听党话、跟党走,是扎煤人一贯的作风。在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时,扎煤把人员和设备毫不犹豫地拨离出近一半给了大雁煤矿(后来发展成大型企业);在毛主席提出“全国一盘棋”时,扎矿又毫不犹豫地为五九煤矿、大杨树煤矿提供了全套的人员和设备;为陕西、海渤湾、乌达、宝日希勒和河南永夏输送了许多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滋润着大半个中国的煤田。

在党中央提出“企业要为国家减轻负担”时,扎煤人又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重大任务。企业一边把主要精力用在多产煤上,一边紧缩资金组织力量兴办各种事业,先后办起十二所小学、七所中学、一所技工学校、一所师范学校等,为国家培养出几千名技术人才和近千名不同学科的教师。

在其他领域也是成绩斐然。在医疗卫生方面,设立了四个局矿两级医院、一个急救中心,各厂矿乃至井口都有自己的小型医疗室;在文化宣传方面,成立了广播电视台、矿报社、小型文工团;在后勤保障方面,兴办过农场、林场、商店,以及服装业、畜牧养殖业等,形成了一个运转灵活的“小社会”。那时是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挺身而为,后来国家提出为企业甩包袱,扎煤又毫不犹豫地把这些成果拱手交给了地方,轻装上阵。

扎煤为煤而生,为煤而立,为煤而发展。扎煤几代人为煤而存,为煤而拼搏,为煤而岿然不动!建国前乃至建国后的几十年中,包揽了呼盟地区的能源供应;在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煤炭产量的增长,大量煤炭早已走出草原,为东北多处工业城市和县城输送着光和热,曾一度通过“鲅鱼圈港”走向国外。特别是煤电联营后,华能集团为扎煤开创了更大、更稳固的市场。如今,扎煤着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出国有企业应有的贡献。年产1700万吨是保底的数字,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扎煤还会发挥更大的光和热!

向着新时代奋斗目标乘胜前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煤的发展形势愈发喜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深入人心,深入一线,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理念,化作了扎煤的物质财富。在煤炭形势不断变化过程中,扎煤人从不观望等待,不会消极地“关停并转”,以各矿轮流生产的方式,“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矿检修设备、加固安全措施,另一个矿加紧生产完成市场需求,向科学要生产力。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成为各级党政干部的座佑铭。“磨刀”时消除了许多隐患,近几年来伤亡率接近于零。在关心职工和家属健康方面也有建树,曾为万名职工做了体检,地方政府也为家属做了全面体检,一些职工得到了及时医治,群众无不拍手称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井上井下多了一道白色口罩的风景线,“下班不再闲逛”,矿工就是跟党走的忠诚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矿山一改“脏乱差”的形象。现在的街道两旁、住宅周围,都布满了绿树红花。恢复由于采掘造成的地面破损,在露天矿的大坑及其沿边,大面积地播草、栽树、种花、修塘......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被命名为“国家矿山公园”。老一代矿工是采光采热者,新一代矿工一肩挑着光热,另一肩挑着青山绿水,这是新时代的新使命。

百年砺一剑,剑锋亮北疆,光热暖四野,火神代代壮。120年的艰辛历程,锤炼了扎煤几代人的精神品格,造就了草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扎煤目标明确、眼光远大、兵强马壮、富裕安康、干劲十足,党指向哪里,扎煤就会胜在哪里,绝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

猜你喜欢
沙俄矿工劳工
金牌挖矿工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老矿工的家国情怀
矿工老李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目击
誓词
沙俄第一届国家杜马解散原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