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音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2)
随着以俑随葬的习俗和佛教在唐代的传播,随葬品因为受到佛教往生、追荐等思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跟随佛教造像从“秀骨清像”到“丰圆肥体”。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上的世俗崇拜观念而制造的实体造像唐三彩女陶俑成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享誉世界。它的塑造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虽为明器却与秦汉等宗教雕塑具有明显异同。根据女性的社会地位女陶俑大致分为贵妇俑、侍女俑、仆俑、乐舞俑等。
唐三彩贵妇俑的出现不难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贵妇俑的身份大多是嫔妃或王宫贵族等地位较高的人物,年龄偏大,穿着华丽。这些唐三彩贵妇俑身形体态肥胖,它的头部上仰微倾,它面部或圆润或呈三角状,特别突出的是双颊下面的赘肉。形象生动刻画逼真,凤眼细长上挑,柳眉弯而细长,樱桃小嘴微微上扬,神态自若。服饰上根据当时社会流行的趋势穿着华丽的开领短衫,前胸袒露着,脖颈配饰丰富,外罩半截袖的锦袍,下身配有纱裙,配色协调,更显富足骄奢之态。工匠们用精湛的技法刻画俑身的衣纹褶皱,线条流畅挺拔,尽显唐代贵族女性的成熟健康之美,突显女性的优雅恬静与矜持高贵。使世人至今可以一览唐朝社会自由开放文明的背景下女性的风华模样[1]。
仆俑是唐代世俗生活的化身。由于地位低下,雕塑的形态各异,不拘泥于站立状,呈现出跪伏状、持物状,还有骑马俑等,与她们的日常生活和她们服侍时的状态紧密相连。她们神态自若、专注温婉,作谦卑状,整体身着坦胸儒衣。在女仆俑的制作上,线条的描绘和设色上略显粗糙。1960 年陕西省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骑马佣头梳反官髻,身穿深绿色的大红翻领短袖胡服,束腰带下着绿裤,骑一匹枣红色的骏马,这种女扮男装体现出唐代女性的开放英武、神采飞扬的一面。展现出唐代女性的开放,不受思想束缚,也展示出宫廷侍女随公主进行马术运动的庞大真实场景。
乐舞俑舞姿曼妙,一般呈现的状态是人们聚在一起围坐吹弹伴唱,呈现跪坐姿状表演,中间设有两名伴女性舞者站姿表演。坐姿俑的手上常伴乐器,琵琶、萧、长笛等,加有托板。俑身皆施黄釉。表情深情而专注,为舞者合奏打拍与舞者呼应,工匠塑造出的表演者头梳双髻,红唇粉面,着长裙。中间舞者一臂上扬,一臂下垂,有张有弛,使观者感到余音绕耳,置身其中欣赏这婀娜舞姿。乐舞俑是当时唐朝宫廷娱乐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乐舞俑从形态、表情、服饰以及颜色等各个反面都为如今人们的设计上提供了大量可贵的借鉴素材。
写意性是一种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表现法则,也是创作宗旨的重要表现手法。陶俑这种雕塑并非只注重逼真再现,追求的是气势和神韵。更加注重的是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特质,体现出无尽的寓意性和哲理性。唐三彩避免了先秦以来的古拙特色,也鄙弃了两汉魏晋时期的写实传统,陶俑造型浑圆饱满,雍容大气,创造出来充满写意性的、美观大方的民族工艺。
佛教称圆相圆满无缺,认为圆是最美的形状,以“圆”为褒义词描写佛像之美。佛教中的圆光、法轮皆为圆形。唐代以圆为美的思想便来源于佛教。这便促成了唐代雕塑中以“丰腴为美”的意向性审美取向,具备了唐代艺术的“神韵”。三彩女陶俑在人物造型上的写意特点就是人物的表情神韵和整体造型。女陶俑的面容表情并非模具刻画,而是经工匠之手一一刻画,形成陶俑千人千面。人物表情丰富变换,几乎都为类似佛像的详乐之态,都是与佛教造像的有机结合,正如贵妇俑的丰腴袒胸、华贵富丽的形象和当时佛教文化中的菩萨和天女形象有所契合。契合中却不完全相似,既拥有佛教造像温柔敦厚的神韵又有着高于世俗的写意性情感所在。自古以来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美貌家喻户晓,李白曾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样的诗句称赞其美貌。这种天生丽质的美貌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当时的上层审美。因此唐人注重女性的曲线美,认为“饱满”是具备贵族气息的象征。自此陶俑的风格独具特色,呈现出一种以“丰腴为美”的审美倾向。展现出大唐王朝盛世下女性的心灵与体态之美,神韵之美,形神具备,以此打造出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并深刻地烘托了人物心理。它所展现出的是女性的自然的神韵、丰满健硕的体态、所处的社会阶层。陶俑充满着写意性的安详快乐形象,无不展现出盛世女性的非凡气度。使之充满美的灵动以此来打动世人。陶俑设色晶莹剔透,超脱现实。无处不体现唐代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互通有无,使雕塑作品传神写意,为历代所传承,尽显出中国雕塑感性的一面。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特点的意向型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唐三彩女陶俑的造型之美还体现在简洁流畅的线条的写意性。唐代大胆开放的背景下女子的着装相较于其他时期更为开放,服饰通常较为飘逸轻薄,所以线条的表现力也成为陶俑造型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衬托出人物动感与服饰的质感。所绘线条正与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有异曲同工之效。吴道子的绘画便是注重绘画线条上的写意性。他用豪放的笔法绘制出生动准确的线条,以线传达心绪。独特的线描任意挥洒,随心流转。在女俑上绘制的衣纹借助这种表达方法,线条极其生动,充斥着绘画丰富的节奏感与韵味的写意性。在写实的同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看似繁缛的衣纹装饰,实则是非常简练概括的。陶俑虽动作形态有所不不同,但是裙衣都尽量拉长,这种线条的弧度和美感在女俑的身上充分展现。运用阴刻和阳刻结合的手法表现出立体的衣褶,线条衬托着形体的转动,灵动飘逸,起伏有序。展现中国绘画中线体结合,以线画体的线条感,使女俑更加具有抒情写意的效果。更加充斥着中国艺术的浪漫主义气息。使唐三彩女陶俑这个绚丽多彩的宝石成为中华艺术的瑰宝。现代雕塑家田世信先生的雕塑作品中《侗女系列》,整体造型上看为柱状,有着唐三彩女陶俑的浑圆厚重之感,雕塑线条的刻画上,简洁自然,温婉流畅,采用了阴刻和凸线相结合的手法,还原了唐三彩女陶俑的线条的写意性。从外形上分析既具有西方写实的创作手法也保留了东方写意的创作旨趣,极具东方的意向之美。
唐三彩女陶俑这个独具时代意义的超凡脱俗的艺术作品给予当下的艺术设计无限的启发。蔡元培说:“人类先于自己身上装饰,然后及于器物,再之及于建筑,最后进化为都市的设计。”[2]它的世俗化与写意性不仅仅针对雕塑艺术,而是在各个领域中都具有极其珍贵的借鉴意义。这种艺术品便是超凡脱俗的存在,也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互贯通、互通有无,相互作用之下衍生的艺术品。当下的艺术需要的是掌握这一概念和精髓,让它贯彻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创造出精神价值。
所谓传统并非简单的世代相传,而是具有划时代存在的价值。现如今国家提倡高度文化自信,各个领域中均有所体现。当下的时装设计中除了主要的唐三彩色彩的灵感外,更多的是唐三彩女陶俑造型中的借鉴与应用。在服饰设计中,图案与装饰尤为重要,因此在对陶俑配色进行运用的过程中,选取俑身上的独具特色的纹样进行有效提取,譬如将真实的花草鱼虫,珍禽异兽等形象织就装饰图案,结合现代的技术表现手法,将传统的陶俑图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服饰上。还可以利用陶俑独特的“丰腴为美”的写意性造型进行服装造型的设计。既具备贵妇俑的雍容大度风姿绰约,也具备乐舞俑的婀娜多姿。陶俑服饰的总体特征是大领口、服饰薄、衣贴体。结合这些特点再结合当下时代特色和大众审美诉求进行设计,传统服装廓形与现代时装廓形完美交融,借鉴中加以创新,突出服装整体的飘逸之感。展现出女性的秀丽柔美与自信傲岸的气派,使现代时装设计再现大唐的卓越风采。河南春晚《唐宫夜宴》采取传统文化的创意和精致绚丽的舞台成功地吸引了观者的注意。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真的置身于大唐盛世。表演者就造型而言,借鉴了唐三彩女陶俑中的乐舞俑,婀娜多姿,活泼灵动。服饰作为重点,表演者身着唐代流行服饰对襟齐胸杉裙,飘逸的衣裙上用腰带紧系成高高的腰线,上衣束在下裙里,衣裙大大散开,舞者张力十足,展现出大唐盛世女性的开放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宝相花为裙子上的图案,由花瓣蓓蕾以及叶片等元素组合而成的圆型放射状的对称图案,图案周围运用橘黄色椭圆放射状色块晕染而成,富有变换,灵动飘逸,行云流水般的衣褶带动裙摆尽显婀娜舞姿。服饰的色彩方面还原了唐三彩的整体配色,以黄、绿为主色调并且富有渐变色。从明到暗,由深转浅,独具变幻无穷的神秘浪漫气息。服饰成为整场节目的亮点,将大唐盛宴彻底地展现给世人。
第一位登上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华人设计师劳伦斯许为张静初出席柏林电影节设计的一款主题为梦回盛唐的《孔雀》礼服轰动一时。设计师秉承着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以盛唐文化为载体、以敦煌为灵感进行设计。每一件高级定制的礼服都需平均1000 多个小时进行人工刺绣,正是这种唐人工匠精神和独特的题材才可以走入世界时尚的殿堂。礼服借鉴唐代服饰的低胸领口设计,尽显女性丰腴之美,礼服整体底色为华贵的孔雀蓝色,采用南京云锦面料制作,饰有黄色花纹。造型上既有中国的古典韵味之美,又具有西方的结构之美,绚丽多彩,雍容华贵。有效地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于世界,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成功结合造就了经典,为万众所瞩目。使服饰设计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当代的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汲取典型元素进行现代设计手法再创作,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场唐朝辉煌宏大的视觉盛宴,这也是唐文化的传递形式。
纵观唐代雕塑史,唐三彩女陶俑独具特色的写意性旨趣达到了无法企及的高度。它是大唐社会生活的全面展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盛、自信、满足、包容的精神风貌。它表现的日常生活中的女性雕塑是极具美学价值的艺术瑰宝,是唐繁荣的象征,是艺术与技术的升华,是写实手法和浪漫主义写意性的完美结合。感受它的流传千年的艺术震撼力,走近它细致甚微的世俗力量,学习它情感传神的写意风格,传承它海纳百川的包容。将唐文化的风采注入到当代服饰设计领域之中。以前人的智慧为基础,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超越,大胆地传承唐文化艺术。抓住最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以时代最强音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成经久不衰的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