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龙,黄芳芳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纹章瓷是中国明清外销瓷器之一,以瓷器上的欧洲贵族、皇家、社团或公司纹章而闻名。而关于纹章的起源,早在古典时代的欧洲已经出现,其最初作为个人标识被绘制在盾牌上以便在战争中识别敌我。到了后期则以代表个人或机构的形式出现且被广泛用于代表血统、婚姻和社会地位的标志。之后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中国瓷器流入西方市场,欧洲贵族为彰显身份地位,常要求以纹章作为装饰绘制于瓷器上,从而出现纹章瓷。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开海禁后,广州成为最大的通商口岸,广彩瓷顺势而生,其精美的做工以及华丽的色彩迎合了欧洲社会的审美,深得欧洲贵族、皇室的喜爱,瞬间成为欧洲社会的奢侈品。由于广彩瓷受人爱戴的特性与纹章受人尊重的特性相通,所以西方人更乐意将纹章绘制于广彩瓷上,使得广彩纹章瓷成为西方人展示身份和财力的不二之选,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外销瓷,同时也形成了“来样定制”的特点,至今广彩纹章瓷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纹章瓷。
广彩纹章瓷是欧洲纹章艺术与中国制瓷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广州作为当时最大的通商口岸且拥有可烧制瓷器的工厂,为广彩纹章瓷能大量定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对于广彩纹章瓷中纹章的绘制,则有着严苛要求,而且在当时欧洲社会作为奢侈品的广彩纹章瓷几乎迎合了当时欧洲社会追求奢华、生活乐趣、浪漫的审美需求。这些都是促使广彩纹章瓷形成“来样定制”特点的因素。
12 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出现使得纹章具有真正意义,随着西欧骑士制度的盛行,纹章常被绘制于盾牌、罩袍、马衣和旗帜上,用于区分战场和竞技场中身穿盔甲的不同身份的战斗人员[1]。而纹章的构成要素通常有盾牌和盾牌上方的头盔、盔饰、披幔、饰环、家族箴言和冠冕以及护像。其中贵族纹章盾牌上的基本图案——图记,其主要有普通图记、次普通图记和动物图记之分,每种图记都拥有不同的寓意;盾牌上方盔饰的精致程度能反映出持有者的身份;附属在盾牌两侧的护像以及盾牌上方的冠冕是社会高级别的象征;盾牌周边的飘带附有各自的家族箴言,构成越是复杂的纹章,越能表明其拥有者显赫的地位和家世。正因纹章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因此要求有详尽的图稿来源,这也就是广彩纹章瓷“来样定制”特点构成的客观因素。
自1757 年清廷宣布“洋船只准在广东收泊贸易”后,广州成为中西贸易唯一的通商口岸。当时作为热门外销瓷之一的广彩纹章瓷,因其对于纹章的绘制需求极为严苛,广东商人便在广州西关开设瓷厂,从景德镇购买半成品素白瓷胎,并将景德镇制瓷师傅请至广州工作以及授艺。这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还为能及时满足西方客商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此外,随着制瓷工艺水平的提高,新釉料新技术的出现,内加分工明细、制作周期缩短,广州逐渐具备根据西方客商定制需求大规模快速生产的条件。在环境因素影响下,海外定制的订单大量增加,使得广彩纹章瓷的绘制基本依据西方人提供的图样展开。
纹章早在古典时代的欧洲战场上就已经出现,仅被绘制于盾牌上,不过在古典时期,由于起到区分敌我关键性作用的是军队旗帜、战斗小组所持的三角旗以及士兵服装的颜色,所以盾牌上的纹章仅仅起到装饰作用。到了12 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发展、盔甲的逐步演进,使得纹章被广泛应用于盾牌、马衣、罩袍以及旗帜上,从而达到明辨敌我军队的目的。直至17 世纪末,纹章已从一种战场、比武场上的识别标记转变为和平时期的所有权标志,而且其主要目的是彰显纹章佩戴者的地位、身份等。而作为当时欧洲社会盛行的奢侈品广彩纹章瓷,是西方人彰显社会地位、身份、血缘以及家族关系的重要物品。如盾面上都绘有各类动物图案,每种动物都拥有各自特点,同时也代表着佩戴者不同的社会形象;附在盾牌上方的盔饰能识别拥有者的身份,若盔饰为正面则代表主人是王室成员,若是侧面则为贵族,此外,绘制的盔饰越是精致其身份等级就越高;而纹章的附属装饰物——护像,是不常见的,只有王室成员或者有爵位之人才可以使用。而作为当时欧洲社会奢侈品的广彩纹章瓷,迎合了欧洲权贵之人欲彰显社会地位的心理需求,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之下,广彩纹章瓷逐渐形成了“来样定制”特点[2]。
17 世纪至18 世纪初,是欧洲社会思想禁锢和宗教束缚最严重的时期,却又是欧洲社会文化艺术历史上一个辉煌时期的开始。自1715 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去世,路易十五继位之后,充满享乐、奢华以及浪漫风气的洛可可风格开始在法国盛行,整个法国社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人们热衷寻找生活乐趣、钟爱浪漫,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就如继位的路易十五说:“我死之后管它洪水滔天!现世一周的享受胜过死后八百年的光荣”[3]。不久之后,洛可可风格遍及欧洲。因当时的欧洲社会思想得到解放,人们热衷追求精美以及绚丽多变的事物,所以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开海禁后,拥有精美做工、色彩艳丽特点的广彩瓷很快成为欧洲市场的畅销品,加上广彩瓷上绘有中国“合家欢”的图案,画面充满着惬意生活、幸福美满、自由自在的氛围,这正好迎合了当时欧洲贵族追求生活乐趣、浪漫的审美需求[4]。西方人为让自身与这充满美好寓意和浪漫风尚的广彩瓷相结合,要求制瓷师傅绘上自身纹章以作装饰。因此,中西审美风尚的相交也是广彩纹章瓷“来样定制”特点形成的主观因素。
广彩纹章瓷中的纹饰——纹章,一般由盾牌、盾牌上方的头盔、盔饰、披幔、饰环、护像、冠冕和家族箴言所构成。其中盾牌是纹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为表达亲族关系、直系亲属关系以及姻亲关系,或者借以突出其主人拥有的多个封地、称号或权利,盾面被分割为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多个区域,每个区域拥有不同的图案,图案种类越多,代表其拥有者身份地位越高贵。附于盾牌上方的边饰——冠冕,由叶子和珍珠组成,可根据其叶子和珍珠数目的多与少来辨别佩戴者的级别。而附于盾牌左右两侧起扶持与装饰作用的图案——护像,是纹章独特之处,因为护像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皇室才可以使用。为彰显自身家族的特色,护盾者的形象五花八门,但都富含寓意,如动物——狮子、双足火龙、火龙和狮鹫等都含有威风八面的意思。此外,被绘于盾牌最顶部或盾面下方之处的家族箴言是广彩纹章瓷独一无二的存在,其除了代表纹章主人的身份,还代表着佩戴者的信条。纹章就像是图像化的族谱,能够体现拥有者的身份、地位、家族关系、婚姻等情况,而寓意与等级始终贯穿在纹章每个构成要素的绘制过程中,所以富含寓意的纹饰与等级清晰的边饰逐渐成为广彩纹章瓷“来样定制”的艺术特征。
广彩纹章瓷中的纹章起着展示主人身份和财力的作用,而色彩是纹章最基本的成分之一,对纹章的可识别性起着重要作用,以致在赋色的要求上极为严格,既需要凸显纹章主人尊贵的形象又要表现其浪漫的风尚。因此广彩纹章瓷中纹章色彩的选用被严格限制在金黄色、银白色、红色、黑色、蓝色和绿色这六种颜色之内。其中金黄色最让欧洲贵族、皇室青睐,金黄色象征高贵、光荣、宽容和丰饶,能让人联想到明亮、启蒙和太阳,代表着金钱和财富;生命与温暖,这很好地符合了欧洲贵族、皇室欲彰显身份地位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广彩纹章瓷的定制中金黄色成为最常被使用的颜料[5]。此外,为了让纹章更具可见性和辨识性的现实功能,纹章的六种基本颜色被分为金属色、普通色和毛皮色三组颜色,同组颜色不能叠加使用,从而提高色彩之间的对比强度,以达到彰显纹章拥有者尊贵形象的目的。其中毛皮色的使用最为少见,因为它是当时王公贵族才配使用的颜色,但不管是哪组颜色,在彩绘时都离不开颜色的高对比度规则。欧洲贵族、皇室为让自身纹章更具尊贵感,在颜色选取上更多选用大红、大绿、深蓝等,同时为了不让广彩纹章瓷失去可识别性,在选择纹章配色数量上不超过三色,从而使得广彩纹章瓷的色彩不因杂乱而无法体现拥有者的崇高形象与浪漫风尚。每种色彩都有其蕴含的意思,使得色彩之间的搭配更有深意,而在广彩纹章瓷“来样定制”中,崇高且浪漫的色彩更加迎合西方的审美风尚。
自1757 年清廷宣布广州是唯一通商口岸后,广彩纹章瓷数量大增,由于当时中国与欧洲的饮食习惯和用餐方式大相径庭,所以广彩纹章瓷的型制是其最为奇巧之处[6]。其型制组合种类繁多,有不同的搭配系列,一套普通的饮具就包括由大小不一的70 件瓷器而组成,一套餐具则多达600 余件。而在定制的器物型制中一般包括不同规格的盘、碟、碗、调味瓶、水果碟还有烛台等,这些欧式器型中,最具特色的是专用来调制鸡尾酒的高15 厘米、口径30 厘米左右的深壁大口碗。这些定制的广彩纹章瓷中,除了实用功能外,还具备观赏功能,其精美的做工和华丽的色彩,受到西方人的喜爱,被当作装饰品来展示,而且还会要求中国制瓷师傅在这些装饰品上绘制属于自身的纹章,以达彰显身份、地位、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等情况的目的。如雅加达荷兰东印度公司裁判庭成员之一的菲奥多鲁斯,在其订制的成套茶具和餐具中,发现绘有九个纹章的广彩纹章瓷,其中彰显身份地位的纹章位于广彩瓷器中央,其他属性纹章分别位于中央纹章外围[4]。广彩纹章瓷在西方“来样定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式多奇巧的器型的艺术特征[7]。
广彩纹章瓷是中国纹章瓷中影响范围最广且最具代表性的纹章瓷,其在18 世纪中西贸易繁盛的背景下,依托具备鲜艳亮丽色彩以及精细做工的广彩瓷而产生。伴随着中西贸易、文化的不断交流,广彩纹章瓷“来样定制”的特点日渐形成,其富含寓意的纹饰与等级清晰的边饰、尊贵且浪漫的色彩以及式多奇巧的器型体现了广彩纹章瓷的“来样定制”特点。从对广彩纹章瓷“来样定制”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艺术特征的剖析中,可以看出清代中西审美对于雍容华贵风格偏爱的深度契合,这对国内纹章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