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思潮中的中国平面设计核心研究

2021-03-31 06:33:58赵阳
西部皮革 2021年24期
关键词:思潮设计师人员

赵阳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平面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朝着更加健全的方向进展,在此过程中现代设计思潮也开始慢慢渗透到设计的每个环节,继而使得我国平面设计有着明显外向性的特点,而对于中国平面设计的持续发展而言,必然走自主可控的特色化的道路,由此在新形势下对于现代设计思潮与中国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1 现代设计思潮对于中国平面设计的影响

现代设计思潮可以溯源到工业社会发展的阶段,现代主义运动背景下多个国家结合自身特色,在现代主义上进行尝试和探索,比如俄国倡导的构成主义认为要突出功能,要为功能去开展设计,提倡将简单明确的几何造型作为主要设计元素。接着平面设计受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从理性角度入手,采用非对称的形式,以达到理想的视觉冲击效果。米斯·凡德罗认为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坚持“少则多”的原则,这是整个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灵魂所在,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很多的设计人员,继而使得世界建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这样的设计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因为追求少而无视审美的需求,平面设计开始变得更加冷漠,没有将人情味渗透进去,这样就使得人们开始厌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运动开始,重新审视功能问题,赋予功能更多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现代设计思潮[1]。

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是以商业需求和个性设计、多元化设计和国际化认知、健康需求和个性化设计为主要特色发展起来的,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毫无疑问,在我国不断融入世界之林的过程中,中国平面设计势必会受到现代设计思潮的种种影响。世界现代设计基础设施开始架构的时候,相关技术或者设备也开始进入到中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商业广告的确可以在上海的街区看到,原始的幌子广告慢慢转变为商业广告形式,这样的转变本身就是现代广告与我国文化融合的表现形式。发展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地区的广告业处于鼎盛的发展状态,风格上受到了法国新艺术风格的显著影响,当然一些设计师也开始设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月份牌画,商业实用功能和人们的审美诉求都得到了满足,可以说月份牌画是中国早期在现代设计思潮影响下的产物。接着,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平面设计开始与国际接轨,接轨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牵涉到工业设计领域、室内设计领域、广告设计领域、电脑设计领域、形象设计领域等,当然这与当时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是有关联的,此时人们希望看到有本民族特色的平面设计风格。从这样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功能设计,还是语意设计,乃至形式表现设计,都可以在中国平面设计中看到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子[2]。

2 现代设计思潮影响下中国平面设计行业发展困境思考

现代设计思潮在对于中国平面设计产生诸多影响的过程中,也会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中国平面设计行业处于发展困境,具体来讲集中体现在:其一,设计作品中本土文化元素的渗透不深刻,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使用不到位,很容易出现本土文化基因匮乏的状态。部分设计人员没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在认知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时候,习惯性地以一刀切的方式来处理,全盘接受西方的平面设计理念和模式,这种做法从某个侧面也展现出这部分设计人员民族文化素养不高,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也就找不到将其使用到实际平面设计中的突破口。再者,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审美诉求会不断提升,不再喜欢纯西方的设计作品或者方案,此时就要求设计师具有家国情怀,能够将本土文化融入到平面设计中去,如果设计师对于我国历史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于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是深刻的,自然便会摆脱语意上的偏差,进入到更加理想的平面设计状态。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有着良好民族文化意识和素养、懂得不断去挖掘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平面设计人员并不是很多,优秀平面设计作品凤毛麟角,多数还是在模仿西方设计思维和模式,进行商业化生产,而不是面对本民族人民审美诉求去进行设计,这种局面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可能使得中国平面设计走入到难以持续发展的死胡同[3]。其二,中国平面设计观念的问题。毫无疑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平面设计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部分设计人员在理解功能的时候,可能会抱着之前的设计理念来进行,形成对应的设计八股文,将设计演变为僵化的领域,中国设计也就可能处于裹足不前的状态。在后现代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突出差异性、开放性、变异性,这些都是中国设计人员需要去面对的,在此过程中如果实际的设计团队难以站在国际视野去审视,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准,就可能难以与之进行交互。也就是说,在新形势下设计人员必须要有解放思想的心态,不断吸收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经验,在形式、功能上进行创新。其三,中国平面设计语言个性化投入和产出都处于不足的状态,这一点也需要继续去改善。成功的平面设计人员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将功能和美感融合起来,跳出传统模板的束缚,进行更多的个性化探索,这些作品是大众所喜爱的。显然从当前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现状来看,此类型的平面设计人员还是不多,比如陈绍华,作为中国平面设计师,他所设计的2008 年北京申奥标志就很有个性,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融入民族文化精神,呈现出国际、现代、传统、民族相互融合的太极五环图,迅速被评委们所认定,也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赞同[4]。

3 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趋势探究

现代设计思潮对于中国平面设计的影响是多元化的,要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懂得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好现代设计思潮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架构更加理想的平面设计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需要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趋势。

3.1 立足本土化设计诉求

中国平面设计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则需要关注本土化的设计诉求,研判各个地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决定自身设计的思维和风格,这样可以使得平面设计展现出本土化的特点,继而获得更加理想的发展空间。比如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将东方艺术创作思维或者理念融入进去,将散点透视理念、虚实疏密技法、留白手段融入进去,在形式和形态上不断创新,这样可以更好地将本土的文化元素嵌入到平面设计作品中去,在这样的设计历程中,设计师就成为保卫一方本土文化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就是说,对于现代平面设计人员,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在本土文化保护和继承中的责任,所设计的平面作品不仅仅要实现功能,还需要发挥本土文化载体的效能,这才是新时代的平面设计师的底色[5]。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平面设计原则

从本质来讲,设计最终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继而确保在看到设计作品之后,使得人们的心灵被慰藉。部分设计师习惯以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去处理自己与大众的关系,他们所创造出来的设计作品表面上看起来富丽堂皇,但是实际内容过于奢华,倡导的理念也与当前人们的精神诉求不吻合,这样的设计是会被人们所唾弃的。因此现代的平面设计师需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妥善地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理解这些理念的基础上,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去。比如很多设计师开始将绿色设计作为基本理念,倡导在实际平面设计作品中可以体现出对于环境与人关系的思考,将环保理念很好地渗透进去,由此使得实际平面设计作品展现出更加理想的人本思维,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6]。

3.3 坚持个性化设计的原则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交互的频率不断提升,传播的范围也在延展,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此时使得平面设计处于更加激烈竞争的格局,此时平面设计作品要想能够满足诉求,就需要走个性化设计的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人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美学艺术素养,还需要不断地去接触新的设计技术,两者协同发展,并且依照个性化设计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固化思维,突破自我,确保自身的设计思维可以以更加独特的方式来呈现,继而使得平面设计成为个性表达的重要载体,由此进入到更加理想的平面设计格局[7]。

3.4 推崇国际化和多元化

在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环境变化多端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如何在世界之林更好地进行宣传和发展,如何去面对国际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设计与交互问题,这些都是当前的设计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就需要设计人员能够正确看待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好现代社会文化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然后依照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诉求,合理地进行架构,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和锻炼。作为设计人员,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思考其在视觉传达中的习惯和诉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多元诉求[8]。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设计思潮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中国平面设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平面设计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看待这样的影响机制,继而将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多元化和人本化作为重要发展趋势,合理地进行规划和安排,继而确保实际设计素质可以不断提升,由此进入到更加理想的平面设计格局。

猜你喜欢
思潮设计师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工会博览(2024年8期)2024-03-31 03:53:14
小小设计师
幼儿100(2022年37期)2022-10-24 01:52:52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人民调解(2019年2期)2019-03-15 09:30:54
推荐一个设计师
现代装饰(2018年4期)2018-05-22 02:57:07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中国卫生(2014年5期)2014-11-10 02: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