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睿文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1922 年,Q.A.Dewkins 初次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概念,视觉传达设计早先被称为“平面设计”,是一种用视觉作为媒介,将所传递信息转化为视觉形式的传播手段,也就是说,一切可以被眼睛识别到的东西,都能被划分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范围之内。“新媒体”概念的提出来自美国的P.戈尔德马克,狭义的新媒体指在无线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所创造出的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媒体形态,广义的新媒体还包括以前就已存在,现在才用来传播信息的媒介。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传统的文字信息传递已经过时,进入以视觉为主要传达方式的“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浏览习惯都发生改变,在这一新趋势的推动下,视觉传达设计进入新时代。
我国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探索到二十世纪末才有迹可循,李砚祖在其专著《艺术概论》中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讲述,虽然并未提及新媒体技术相关内容,但对帮助读者了解视觉传达设计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有重要作用[1]。刘立伟主编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细节·理念·创新》一书对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解读,为读者建立和掌握基本的新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融合内容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2]。
国外的新媒体与视觉传达的相关概念与国内相比兴起较早,理论和实践也更加丰富完善。1960 年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就在《艺术与错觉》中提到过视觉思维的这一名词。《视觉大爆发:艺态13》定义并讨论了如何将信息进行可视化设计,认为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与过去不同,已经从一种设计语言转变成了对整个人类社会进行全面描述的新传达[3]。
视觉传达设计要想在当下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回顾和梳理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相融合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阅读大量现有资源后发现,由于新媒体技术更新过快,论文研究时间较长,文中提及的发展方向易过时,两年前的文章就同当下视觉传达发展趋势呈现截然不同的重点和内容,且现有文献中并没有对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的整个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文章,使得人们对进入新媒体环境后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变和趋向变化过程没有清晰的定位。在此,笔者整理当下所能搜集到的文献后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发展变化进行总结,希望能为更好地探究视觉传达设计未来方向提供实践指引。
2.1.1 从网络端到移动端
视觉传达设计新空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的兴起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新的网络展示空间,二是指作品本身可呈现空间的变化。2002 年鬲波飞在《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中详细描述了互联网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并肯定了视觉传达与新媒体的融合,认为视觉传达设计依旧是通过创造视觉形象和画面来传递内涵的,其本质并未改变[4],该论文的研究重点还停留在对网页的设计上。到了2007 年,卢毅在《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中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网页延伸到了广义的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5]。进入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李琦在其文章中对新媒体下视觉传达设计多维动态、情感交互等变化进行总结。此时视觉传达设计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网页端转向了移动端,对视觉传达设计变化的重点也从基本的版式、色彩分析转化为更具创新性的新词义分析。
2.1.2 二维到多维
“维度”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新媒体发展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传达设计由二维转向多维成为可能。美国的新媒体艺术家詹姆斯·戈登·班尼特提到过:“基本上所有三维图画制作技术都拥有激发观众关注度的功能,能够更快地收获更多视线。对于设计者而言,在了解其基本知识后,就能非常轻易地操作和使用它们。”陈哲认为三维的图形会比二维更具吸引力,能够从大量视觉图片中脱颖而出[6]。三维视觉图像的应用在如今的线上和线下平台中也十分常见,三维空间可以支撑起更大的场景创造和更多的信息输入。多维的作品和视角更具创造性,同时能提升设计的感染力。
2.1.3 静态到动态
从平面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从纸媒时代到互联网平台,新媒体革新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让动态视觉设计应运而生。在各类图片的层层刺激下,单纯的静态图形逐渐难以抓住人们眼球,动态画面以其更具叙事性、趣味性、综合性、技术性的特点逐渐脱颖而出,占有一定市场。2002 年,清华美院的何洁教授就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中用国外知名设计公司 Tomato 举例,认为Tomato 的观点独特,他们创造人们没见过东西的,并使其独具美感[7]。在Tomato看来,静态形象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静态设计才能免于被时代淘汰。视觉传达设计应该利用新技术辅助设计,创造出动态的新视觉产物,并且这种设计应具备可持续发展性,能够与时代相对应。Tomato 之后为耐克、索尼等公司所设计的推广内容更是进一步对视觉传达新趋势进行了实践。21 世纪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并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动态设计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邓晓莉在《论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传播价值》中对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过程、传播价值进行了梳理,认为其极具生命力[8]。另外还有李静芳、边然、张含冬等近三十余人在其学位论文中对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在插画、广告、VI 等各方面的详细应用进行了分析,都能反应动态设计近几年的快速成长。
2.2.1 单向到交互到多感交互
传统纸媒由于传播形式受限,无法实现与观者的双向互动,新媒体的出现使单方面的设计得到解放,设计在科技的帮助下从单向变为交互再转向了多感交互。新媒体交互的发展从Web 网页到移动端,经历了近二十年的过程,崔莉在《Web2.0 时代交互式网页界面功能与审美设计研究》中提出应将高效、便捷、具备审美性的界面作为网页界面设计的标准,而交互式网页可以满足这一需求[9]。13年以后的文献则多从移动端交互设计出发,如温源在《移动互联网软件产品的“UI”设计研究》中解释了移动端的UI 设计概念,提出应通过移动端UI 设计留住客户[10]。夏镇杰认为应将受众的感知作为主要出发点,设计不仅仅是“看图说话”,更要为观众带来愉快的情绪,促成有效传播。这种交互思维的出现促进了个性化设计的普及,设计可以对应不同的用户进行有差别的信息和风格推送,达到高效率、有针对性的信息传递效果[11]。
2.2.2 科技推动信息传达
新媒体的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支撑,视觉传达设计不但应关注自身专业技巧和观念的革新,也应善于利用高科技创造新的视觉产品。利用高科技做设计的理念在近两年的文献中多次被提及,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袁帅在《探究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中提到合理运用全息影像技术等方式,使设计和科技得到有效结合[12]。事实证明,科技可以成为提高设计效率和竞争力的手段,从双十一电商banner 图片的自动生成到阿里巴巴20 年利用数字计算构图生成各种画面,这些无一不体现着科技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也推动设计师从机械重复的图案制作中抽离,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2.3.1 以人为本思想的强化
20 世纪初的包豪斯便提出过设计的本身是为人的观念,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视觉传达设计最初的产生也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新媒体环境所能提供的交互、个性化设计、沉浸式技术等为视觉传达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进一步强化提供了有力支持。罗泉曾在文章中指出,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个性化的设计因其能够更真实地表达情感和需求的特点而逐渐被人们关注[13]。如Apple Watch可根据用户的不同喜好和需求来进行自定义设计,表屏上可以显示天气等日常信息,也可调出具有强烈科技色彩的健康监测功能。杨璇在《新媒体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思维的创新》中提到虚拟体验沉浸化能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受,提高设计内涵,使设计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14]。新媒体所能提供的机会为设计师带来了更多创造空间,从受众出发的设计观念正在成为支撑设计的主流思想,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的创新设计将在未来不断发展。
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对新媒体进入大众视野以来与视觉传达设计融合的方方面面进行梳理分析,综合五本专著、十余篇学位论文和五十余篇期刊论文的结果,梳理和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新空间、新技术、新思想的变化过程。视觉传达设计从二维转向三维再走向多维的设计;从静止到动态又到视频流的运用;从单向到互动再到多感传递。在往后的发展中,视觉传达设计也应继续抓紧机遇,在大环境和自我专业变革中持续探索,用前沿思想和技术为专业的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