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彦萌 时国松 庞建荣
(沧州交通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0)
近几年,城镇化建设进度加快,建筑工程数量增加,加之频繁的暴雨天气,导致城市地表径流增加,“看海”现象频发,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论提出,使城市具有“海绵”的吸水、蓄水等特性,减少城市洪灾,循环利用水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海绵城市的作用,需要强化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在确保道路正常通行的基础上,实现立体排水。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面对雨水带来的灾害,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所具备的良好“弹性”。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具体来讲,就是利用各种措施,使城市在雨季吸收、存储雨水,在城市缺水时将其释放出来,从而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海绵城市理论隶属于科学理论,涉及自然、环保等学科,将其用于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中,可以修复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的抗旱、抗涝能力[1]。
以沧州市城区的排涝设施为例,仅建有1个污水处理厂,每天的污水处理能力为10万m3,无法满足强降雨下的雨水、污水处理需求;城区内排水管道系统串联,增加排水难度;沧州地势平坦,但随着城市的扩张,明渠和个别管段淤积严重,导致排水不畅,甚至在汛期高峰出现雨污水倒流的情况,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基于此,需要合理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结合具体情况,科学布设排水设施和管道,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对市政道路工程进行设计时,使用透水材料铺装道路,比如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砖等,其中,人行道使用透水砖施工,机动车道使用透水水泥或沥青混凝土施工。现阶段,道路的透水设计有很多形式,且施工方便,可以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比如路况条件、载重情况等。而对于透水材料的使用,需要提高警惕,因为这些材料铺装时易出现堵塞情况,影响使用效果,增加维护成本[2]。
和以往的城市道路不同,海绵城市道路的设计要注意优化横断面,完善道路的雨水收集,使土壤中的水分饱和,然后将多余的水分排入雨水管道。对此,可以在主管道中设计渗井,确保雨水进入地下深层,以此来补充地下水[3]。
现阶段,生物滞留设施主要包括这样几种: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等,地势低洼,借助植物、微生物等存储和净化雨水,应用范围广,种类多,维护成本低。应注意,在土壤渗透性差、地势低等区域进行生物滞留设施的建设时,需要采用换土、增设防护装置等方式,来防止灾害的发生[4]。
海绵城市理论应用期间,要注意道路的边坡支护设计。传统的边坡支护方式为护面墙、植草防护等,无法满足海绵城市理论的需求。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海绵城市备受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在确保边坡支护安全、稳固的同时,要进行生态护坡。当前,生态护坡已广泛用于城市道路的建设中,常见形式为植树、植草沟等,同时还要将这些和排水系统相连,便于更好的收集道路雨水。对于石质边坡,应结合岩层的走向和性质,明确边坡坡比,放缓坡率,并在坡脚设置植草沟,在沟底设置盲沟,和排水道路相连,以便有效处理雨水的渗流[5]。
在海绵城市理论下进行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应尽可能减少地表的不透水率;禁止围湖造田,尽最大的力量保护自然的生态水系;借助雨水的渗透作用,增加雨水的径流时间,减少因地块开发给周围生态水系带来的不良影响;结合城市的景观,在解决雨水问题的基础上,改善和美化城市的景观工程。具体施工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应用海绵城市理论。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强化对绿化带的布设,这样可以在城市出现暴雨时,减少雨水的聚集,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绿化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绿化面积足够,使其成为天然的储水场地。同时,对绿化带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比如种植一些和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植被,提高绿化效果,防止水资源流失。另一方面,科学设计下部的土壤结构,使其具备过滤雨水的效能,然后有效收集雨水,使绿化带以天然雨水收集器的形式存在。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的道路材料的选用,必须能够满足海绵城市的需求。一般来讲,选择路面施工材料时,不能只重视雨水的渗透效果,还要结合道路的交通功能,确保工程竣工后能够承受日常的交通强度。比如:市政人行道路,通常不会通重载车辆,可以使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如透水砖,在下层铺设碎石,这些材料孔多,可以增强雨水的渗透效果,同时还能确保行人安全通行。对于那些交通压力大、荷载重的路面,可以使用透水沥青。总的来讲,要根据路面的使用需求,科学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在发挥材料效用的基础上,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6]。
海绵城市理论应用期间,要合理的使用植草沟,在确保其能有效调度水资源的前提下,增强市政道路的绿化效果。具体施工中,科学的设置雨水花园和湿地,种植合适的植物,增强景观效果。以雨水花园为例,利用土壤、植物等过滤作用,提升雨水的净化效果,方便补充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利用目标。雨水流入花园,在土壤、植物等多层过滤下,由溢流口进入盲管,而盲管又和花园的雨水管相连,在雨水管的作用下,将净化后的雨水送至蓄水区,待蓄水区的水满后,送至市政网管,形成雨水收集、净化、蓄水、再用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定期清理和维护雨水花园中的河卵石,便于更好发挥效果。
为了在市政道路中体现出海绵城市的理论,需要合理使用下沉式绿地,其不仅能有效的收集雨水,还能减少雨水在路面的大量积攒。具体应用中,需要进行科学的计算,这样才能保障其雨水收集的效果。同时,科学的布设下沉式绿地的位置,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通常情况下,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为10cm~20cm,可以结合土壤的渗透性能,和植物的耐淹程度,来明确具体的下凹深度;在绿地内设置溢流口,汇集和排放从路面流入的径流水。
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期间,对于地势低洼的区域,通过种植植物、微生物来增强雨水的渗透和净化效果,称之为生物滞留设施,这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应用。实践中,通常在小区的道路两侧设置生物滞留区,在雨水流向严重的地区,利用沉淀池或植草沟处理雨水,过滤大颗粒的污染物,减少对两侧植物的污染。随着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和推广,生物滞留设施的形式也随之增加,通常和相应景观相结合,减少了建设成本。
以沧州的某工程为例,道路宽40m,长4.7km,示范工程占地650m。为满足渗水、蓄水等任务,在该工程的设计施工中引用海绵城市理论,于道路两旁设置集水沟,和集水井相连,下雨后可经由集水沟进入集水井,有需要时直接在井中取水。
沧州地处海河流域,境内河流众多,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降水集中,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春旱、夏涝、冬干,年平均降水581mm,全市水资源总量12.02亿m3,人均占比180m3,属于极度缺水的地区。另外,境内浅层地下水的60%为咸水或微咸水,只能进行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年开采水量为7亿m3,使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水环境严重恶化。对此,沧州响应海绵城市的政策,以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建设为目标,来规划城市道路,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城区水面少,可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修建于水拦蓄设施。拦蓄下来的雨水,用来回灌地下水,也可用来灌溉绿地。
第二,结合现有的绿地、水体,强化景观水体的建设,最大限度收集降水,净化处理后,渗入地下水或流入水体,便于改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
第三,建设屋顶花园,修建集雨设施,借助管道将雨水集蓄于容器内,用来浇灌小区绿地或喷洒道路。
第四,对于雨污同一排放的排水系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建。比如,分开排放雨水和污水,两条管道使用一套排水设施。雨水排入洼淀、湖泊,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
第五,强化水系水网的规划建设。在市政道路建设中,要加强和当下湿地、河流、沟渠等自然水体的连接,并和城市的雨水官网系统有效衔接,满足城区的排涝、防洪需求。现阶段,沧州已完成水系、水网的规划,实现了河流、沟渠、湖泊等水系的联通。
综上所述,沧州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有助于缓解沧州的水资源危机,改善和修复城市的水环境。这就要求在建设海绵城市初期,政府部门从各层面引起重视,各部门共同协作,积极配合,从绿化带布设、材料选用、植草沟使用、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的使用等方面着手,发挥出海绵城市理论的效用,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推动沧州市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