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辛慧(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109)
课程思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必须要在高校中深入推行课程思政,实现学科教学和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2],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3]。《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建筑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建筑学、力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性、理论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在教学中,在发挥思政课程核心作用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要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完美融合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专业课程,并且贯穿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科学与价值的统一。
1《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思路
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目标三位一体[4],推进《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创新,实现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贯通,尤其是建筑专业,所学所用都要在工程项目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知识目标即课程思政推进的过程中,要以获得建筑力学与结构的相关原理和知识为目的,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目标即帮助学生获得建筑专业相关的技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价值目标是最高层次,知识能力会陈旧,但是价值永远引领我们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教师要给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探索客观规律,这决定了建筑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说教,忽视躬身践行,在课程思政中也明显有这种趋势。比如有的教师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绪论部分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我国的力学之父是谁吗?同时组织学生讲故事,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偏离了学科的特点,浪费了宝贵的课时,而且对学生也缺乏激励作用。人物轶事的讲解应该在历史人文类学科,而不应在建筑力学相关专业花费大量时间。师生互动中也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比如在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理课程,有教师让学生去收集我国建筑力学知名人士的故事,在课堂上交流,这也偏离了课程的本质。为了更好地发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在教学中应该建立理论教学联系实践的教学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实践当中,改变教条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课程思政的开展要丰富多彩,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技能大赛和开放网络课堂,实现全过程育人。要清晰挖掘《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育人的目标定位,打通理论课、实践课和网络开放课堂的渠道,从《建筑力学与结构》专业课程出发,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都积极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平台资源,组织各类网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技能实践中都能应用到课程思政内容。教学中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思政教学的教条框架,要将《建筑力学与结构》的知识与思想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实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深入挖掘并且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积极探索《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路径[5]。《建筑力学与结构》中有大量的思政资源,建筑学本身富含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历史文化,学生们既能够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也能够感受建筑行业是如何改变世界并且创造美好生活的。因此要深入挖掘《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育人内容,让教师能够结合课程特点,挖掘育人资源和思政育人元素,运用生动的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程资源挖掘中,要使用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的语言,从生活细节入手,结合具体技术实践,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索和思考,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比如,为了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介绍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通过结构优化实现节能设计,给学生通俗易懂地解释,使用家用太阳能发电站能够节省多少电能和电费,如何对住宅进行改造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结合自己所学的各类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受力要求选择建筑结构的形式,让他们能够承担起未来低碳绿色建筑发展的历史使命。
建筑力学理论性强,有大量的公式和抽象理论,学生的厌学情绪较强。因此,在课程思政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过程中,应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结合建筑文化、历史、前沿技术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比如可以使用参观教学法,带领学生参观各类红色文化资源,了解我党如何在艰苦的历史下进行斗争。在参观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陕北窑洞的历史,窑洞为什么冬暖夏凉,绿色环保,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建筑工程设计实践中,应该对窑洞进行改进,提高其结构抗力,使之更符合现代建筑的特点。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方法,让学生在课前根据教师提供的教案和要求,自主学习相关的思政理论。在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或者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操作。比如让学生搜集正反两方面案例,了解不同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物寿命和安全的影响,让学生建立“安全大于一切,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如何通过改进结构设计,解决建筑物损坏甚至晃动等问题。也可以采用工作室教学法,组织学生共同进行项目开发,在项目开发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比如响应国家号召,在乡村进行阳光房的结构设计,满足生活生产的需求,在项目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都能够逐渐建立起来。
坚持实践育人,注重实践环节的价值观渗透,逐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习惯。建筑课程本身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在研究建筑结构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世界。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让学生在研究、应用和实践建筑力学与结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持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价值观。比如建立建筑行业生态发展观,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树立绿色节能观念,不断创新建筑技术,通过结构设计等改进,实现建筑技术领域的突破。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想信念,树立报效祖国,在建筑力学领域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念。可以根据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进行长期规划和教育,鼓励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作能力培养中,确保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养成学习总书记一言一行的习惯。在实践中,必须要注意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每一个知识点,以及建筑力学每一个技能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可以随时用到思想理论武器。
加大资源保障力度,扩大高等教育投入,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6]。推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载体建设,比如将古建筑、古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融入传承、创新、自信的观念,建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建筑结构课程中给学生系统讲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凭借他们的智慧建造长城的。为了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可以让学生分析古人如何使用手推车、撬棍、滚筒、圆木等简单工具搬运石料,长城的结构又是如何设计才能够保持千百年屹立不倒。在挖掘古人智慧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建立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还会深入探索力学结构和原理,能够利用现代建筑力学知识来解释古代建筑原理。在古村落文化中,可以对竹楼等建筑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建筑灿烂的文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设计竹楼等建筑结构,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的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躬身实践为导向,建立长效的运行和评价机制,切实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