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巷活力重塑景观设计研究*

2021-03-31 05:08李成丰林慧颖李金玉
砖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街巷景观设计活力

李成丰 林慧颖 李金玉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街巷公共空间

城市中的街巷,其主要功能为通行,但是生活型街巷还承载了很多生活中各种形式的活动的功能,包括交往活动,体育运动、休闲休憩等。由此可以看出,街巷空间是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城市公共空间[1]。

街巷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与之相对的是私有性。不同级别的开放空间范畴不同,点状的小微公共空间,线型的通行公共空间和面状的开敞空间如绿地广场等都属于公共空间,街巷为线性空间。本文所研究的街巷公共空间是直线型通行空间,与该街巷相连接可达的点状及面状公共空间,研究视角集中于道路和小巷及两侧的公共空间,区别于住宅和社区内部等私用空间。

1.2 空间活力

活力一词最初是由物理学家来形容物体动能的名称,之后由生物生态学家提出来指代具备生存发展能量的生命有机体。之后在对词语的解释中,活力其本质含义就是生命力的旺盛,以及事物自身状态的生动活跃性。建筑学及规划学界的学者在对空间的使用度等进行分析评价时,引入了活力一词,来更为生动直观的表达对空间使用状态的直观感受[2]。活力的定义一直比较多样和广泛,随着人们活动交流的空间被压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疏远了,传统观念中远亲不如近邻的生活场景已难以再在城市生活中再现。街巷活力的根本是其使用者——人,因此在街巷设计中如何将设计与“人”相结合,这是提升街巷活力的本质要求。

公共空间的活力来源于空间的良好品质、人性化、功能的多样性等多个方面[3]。因此,根据公共空间的社会性,本文对于城市街巷活力的理解就是既定空间内,区域空间的品质高下、空间功能的活动承载力、空间的吸引力以及使用者对其的满意值。针对街巷公共空间,把空间活力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环境活力、社会活力以及文化活力。从街巷空间角度来看,街巷场所的活力含义,应该由使用人群不同的活动特性来表现,不同的交往活动表征会体现出不同的空间使用度,其活力层次水平也就不同。

2 城市街巷现存问题分析

2.1 缺乏地域特色

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多采用统一或类似的模式,缺乏民族和地方特色。设计没有结合当地的现状条件,没有深入考察研究地方文化特色,使设计缺少了文化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不一样的民俗风情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格。而其表现形式都是在当时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必然体现着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文文化的状态,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样式。因此,在街巷景观设计中,必须重视传统区域文化所展现的独特性,以呼应地方的文化特征。

2.2 缺乏人文关怀

在许多现代公共景观设计中,存在着功能单一和缺乏人性化等问题。虽然城市的建设和公共空间的视觉观赏性越来越强,但不一定能给大众一个很好的空间体验,缺乏对人性化尺度和功能性的考虑。传统街巷景观也以改善街巷的视觉形象为主,设置了统一的植物。景观设施的改造将原本街巷自身的空间特征消除。公共景观是传统街巷复兴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提升整体街巷环境的重任,既要承载传统街巷的文化内涵,又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反映居民的人文精神。

2.3 缺乏与人的交流

如今很多的景观设计作品只注重景观的观赏性,整个设计外观仿佛完美的画卷,只可远观。这种设计忽视了人与设计的互动,景观是服务于人的,不应该单纯考虑其美观性,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一方面,好的景观设计除了能让人有好的视觉享受,更能使人在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让人能够感受到城市景观给人所带来的场所感,形成了景观与人的交流。此外,景观设计能给人提供一个更加惬意的交流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传统的街巷中,人在其中只是客体,并不是空间的主体,缺少与空间的对话、与设计的交流,因此,将“人”这个主体参与进整个景观设计中,才是重塑街巷活力的重要前提。

3 城市街巷活力重塑策略

3.1 街巷空间的布局策略

3.1.1 街巷设计尺度自然

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现代步伐加快,很多城市的道路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实际体验。街巷道路的“小尺度空间”对于人们来说显得更加舒适与安心。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用D/H的值作为测量街道尺度的标准,其中D为街道宽度,H为建筑高度。当D/H在1到2之间时,街道空间最为均衡,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心理上对自然、舒适的追求[4]。譬如在圣托里尼岛上,有很多沿着海岸线而建造的房屋,它们沿着蜿蜒曲折的海岸线,高低错落的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街巷空间。这个街巷的DH值就在1和2中间,街巷所产生的小空间给人以安稳的心理状态,有一种定居感。而且这种状态并不是政府的规划要求,也不是设计师的设计方式,这是人们受自然环境影响自发产生的一种意识存在。由此可以看出,在街巷的设计中,要关注街巷与人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空间关系,这样会加强人们对于街巷空间的从属感与认同感。

3.1.2 街巷设计铺装自然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石材。一开始人们对于石材的利用还局限于制造工具以及建造房屋方面,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石材的运用方式就更加广泛了,它更多地被作用于景观的铺装上。

在西方国家,通常使用天然石材进行铺装,这类石材拥有施工简便、形状自由、耐用性强等优点,因此它被广泛运用在广场空间以及街巷空间中。而我国在景观设计中通常使用的石材是青石板。这类材质属沉积岩,因其表面通常不打磨,从而比较古朴自然,因此这也是很多人对于街巷空间以及广场空间的记忆。在城市街巷的设计过程中[5]。

3.1.3 街巷设计形式自然

在希腊和意大利,他们的城市房屋建造都是面向街道开始建造,虽然这种建造方式使得街巷空间变小,但在狭窄的空间里,却透露着异样的别致感[6]。当地居民对于这种建造方式十分满意,他们认为这种建造方式虽然缩小了空间,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近了。对于街巷中比较宽阔的空间,人们将其作为一个公共的交流空间,不仅用来交流情感,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活娱乐的场所。

街巷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与景观的规划,更多的是要将自然、美学以及地方人文等元素融进街巷设计中。因此,在街巷规划设计中,需要对场地合理分析,发掘其城市内涵,因地制宜,依据自然风貌进行规划设计,将建筑、街巷和自然进行结合,从而达到生态与文化的有机统一。

3.2 街巷空间的设计策略

3.2.1 地域性元素的提取应用

每个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因素以及民众生活方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城市形态,具有其不可复制的特色。提到苏州,就想到粉墙黛瓦,体量小而轻巧,建筑高低错落,多数沿河道建设,形成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边水乡风情;一想到彝族就被独特的微微上翘的屋檐吸引。在城市街巷的改造中需要提取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将之用在街巷的设计中,延续城市特色,这样才会使得城市街巷更加富有活力,这将是城市街巷设计的必然趋势。

3.2.2 以人为本的街巷设计

街巷因为“人气”才显得充满生气,其主角应该是“人”,街巷活力重塑的出发点应该围绕“人”来进行。例如,在行人密集的出入口处增加绿色通行时间,考虑到炎热夏季而搭建具有遮阳功能的公共休憩空间;为满足各种身高需求,而设计出不同高度的艺术休闲座椅;为满足行人心理感受,充分关注街巷的高宽比以及尺度,来提升行人的体验感,传承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促进城市的发展。

4 结语

目前大多数城市街巷公共空间不重视其空间活力设计、景观环境的营造。没有结合地域文化对其进行“再设计”,缺少细节设计与文化内涵,以至于出现了各个地区的街巷景观相同的现象,缺乏活力,没有地域特色。

街区活力的提升不仅仅与我们设计师的生活洞察力有关系,国家政策背景的变更,对于街区的活力以及建筑师可操控的范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城市街巷的空间元素在满足功能需求的条件下,合理协调好空间布局、尺度和色彩之间关系,注重人心理生理尺度,追求人性化设计,使街区更具有识别性。城市不应该只是一群孤零零建筑的组合,是生活在其中的使用者们生活的载体,街巷的活力景观设计不仅丰富了城市空间类型,使城市街巷更具有识别性,街巷活力重塑景观设计是街巷景观必不可少的发展路线。

猜你喜欢
街巷景观设计活力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活力
雨中的街巷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