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灏 毛玉亮(毛克恭之子)
毛克恭,凤翔县糜杆桥镇萧史宫村人,生于1908年4月。家境贫寒,帮人做短工。1932年,关中三年大旱之后流行霍乱,人人自危,他跑到省第二游击支队当了兵。
入伍后,人勤快,肯吃苦,练就一手好枪法,被支队长张应坤选中当了勤务兵、卫士,后提为手枪班长。他耿直、豪爽、重义气、乐于助人,倍受同龄人尊敬。后张应坤把部队交给杨虎城(编为17师补充团)出省考察,在平津沪看到日军经常滋事挑衅,意识到日本人侵华的危险性,回陕后授意毛克恭在北部山区组织“爱国志士”,积蓄力量,准备将来打日本。领命后,他带着张应坤给的几支枪伙同几个人去了北山。他们边走边宣传,发动募捐,工作延伸到甘肃灵台一带。到麟游、灵台时,队伍已壮大到百十人。这时正值中央红军北上,陕南、陕北红军发展时期,国民党顽固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爱国志士”的出现,神经特别敏感,即调动灵台保安团进行“清剿”。初建的“爱国志士”队伍虽有百十人,但枪械甚少,一接上火就被打散。虽受重挫,但却因此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华北沦陷,日军出动飞机轰炸西安,地面部队向黄河推进。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准备弃城西逃,三秦沸腾。在此危急时刻,中共陕西省委发出《为全陕紧急动员保卫陕西》的通电,号召民众组织抗日义勇军全民抗战,并派党的军政干部深入国统区发动、组织群众。青年人倍受八路军推进敌后取得诸多胜利的鼓舞,要求上前线打鬼子,抗日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西安事变后,被国民党改编的17路军回乡军人和原“爱国志士”的骨干秘密串连,拥戴克恭领导他们抗日。深秋的一天,村里来了几个操外地口音的人,同他密商半日;为确保安全,村里的城墙上、巷道里都布了暗哨。之后,他约几个骨干到凤翔临阵坡的一个地窖开会,正式决定成立“抗日义勇军”。消息传开,每天都有爱国青年响应,引起国民党当局注意。由于凤翔驻军多,为了队伍的发展,经兄克勤与县保安团内部支持抗日的爱国志士联络,商定将几十人的队伍转移到麟游县麻夫站水史沟。到水史沟不足一月,集结了近二百人;以在乡军人为骨干编成五个分队,进行抗战教育与军事训练。由于得到附近各阶层民众大力支持,给养解决,且募集到民间老旧枪百余支。
国民党对国统区民众自发组织抗日武装采取种种限制,甚至以“纠集党类、持械扰乱”的罪名,严令各地督队会军严于“剿除”。西安行营同驻凤翔的国民党37军密商后,于11月下旬派兵一个营,命保安团带路围剿这支初建的“抗日义勇军”。克恭接到情报,立即召集各分队商量先转移到千阳去。次日拂晓转移时,岗哨发现官兵已经接近营地,他命令各分队迅速向千阳凤头转移,只叫了身边几个人同他去阻击。在槐树湾窑洞庄与官兵接上火,战斗持续到上午11时,估计部队已转移至安全地带,就命身边战友先撤,自己断后。官兵发现他们往下撤,即用密集火力扫射,他腿部多处中弹,昏迷中被俘。不日后,被以“纠集党类、持械扰乱”罪名枪杀于凤翔县大操场,并将首级悬挂东城门示众。
在押往刑场途中,被军警堵在街道两旁的老百姓目睹了一切。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一路上骂声不绝。他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凤翔的父老乡亲,英雄事迹在当地传颂了数十年。在他遇害一周年奠日,中共凤翔县委负责军事工作的统战部长沈成章同志派人送来一桌酒席,以示祭奠和缅怀。
西府总队副司令员董策成曾说:“他在民族危难之时,是我们西府第一个出头组织抗日义勇军的领导人,我很敬重他。他人品高尚,凤翔人尊他为大英雄,身先士卒,壮志未酬,英名留在了人们心中!”
他献身抗战的大无畏精神,鼓舞、激励着在他掩护下安全转移到千阳的抗日义勇军战友们。这支队伍后来发展壮大到三百多人,于1938年元月参加到陕西抗日义勇军行列,被编为一支队一团三营,开赴抗日前线,在支队长张应坤亲自指挥下,于1938年8月在山西省永济县焦楼村由三营组织一支敢死队,每人扛一箱手榴弹,选好地形,夜间设伏。次日黎明日军通过时,把手榴弹全部投向敌群,炸死日军300多人,俘获12人,缴获日军联队旗帜一面,指挥刀多把和全部武器弹药,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给他们开了庆功会,凤翔县也为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10多名英雄开了追悼大会。此后,这支英雄部队转战晋、冀、鲁、豫、绥,坚持抗战,屡建战功,实现了他们敬重的为抗日献身的领导人毛克恭的抗日心愿。
克恭牺牲时年仅29岁。七十三年后,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给予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