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质课评选活动作为常规的省级教学活动,教师参与广泛。但是教师普遍对优质课认识、实践存在一些误区,作者从参加优质课参赛者角度出发,揭示优质课的内涵、形态、结构、实践路径,重点提出了抓好课堂的纲、课堂的桥、课堂的路、课堂的器的打造路径,总结了教师在打造优质课存在的问题及纠偏方法。
关键词:中职;优质课;打造路径
优质课评选活动作为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5项常规赛事活动之一,年年开展,且由来已久,有力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对于优质课获奖的追求,既来自于职称晋升的需求,也来自于教师内在职业理想的追求,是教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优质课准备中,教师进行大量的学习和思考,驱动教师去更新教学理念、學习信息化手段、提升课堂驾驭能力。但是,教师对优质课还存在一些误区,笔者就什么样是优质课,怎么打造优质课等问题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什么样的课是优质课
教育专家对优质课有着不同的表述,叶澜教授讲:多数学生有收获;有生成性,课堂中有师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是一堂常态课。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为优质课总结了“十化”: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资源优质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对象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抽样调查,82.3%的学生认为优质课应该是愉快的课堂,74.7%的学生认为优质课应该是能动的课堂,61.5%的学生认为优质课应该是交互的课堂。河南省中职优质课评选给出六大观测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氛围)、教学内容(知识技能、实践应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课堂互动)、教学评价(评价多元化)、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获得)、教师素养(专业素养、组织协调能力)、学生评价等六个方面。
综上可以看出,对优质课的认识和描述来自各个角度和层面,但是可以归纳为三个“优”,即:理念优,方法优,效果优。只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达到启迪学生的心智,唤起学生的好奇,开阔学生的视野,师生心灵共鸣,思维共振,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心情愉悦,教学目标达到,就是优质课。
二、怎么打造优质课
1.抓好课堂的魂和纲。课堂目标具有三个维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是基本点,起到学习载体的作用;能力目标是课堂的主干和核心,在课堂过程和方法中重点培养;情感目标是课堂的升华,起到人文内化、精神提升的作用。课堂应从学生的认知点、本节内容的知识点、本节内容的技能点、本节内容培养的能力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等方面把握目标的定位。
2.搭好课堂的桥。课前、课中、课后的任务及环节的设计,应基于学生自身生长的现状和需要。课前任务应是学生凭借经验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课中的任务和环节,应是在教师和其他同学引领和激励下,通过合适手段和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新能力的提升。课后的任务,应更贴近岗位和社会,激励学生创造性的能力拓展。
3.厘清课堂的路。指从课堂到达成目标所需要运行的路径。这一路径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要让学生清楚目标在哪里,让学生亲历过程,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最终学生得出总结发表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常采取小组探究法,小组内部分为若干角色等,各司其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总结的作用。
4.用好课堂的器。信息化手段和课堂评价是课堂最要的手段,用来提高课堂效率、强化课堂效果、指明努力方向。目前信息化手段帮助实现生成化课堂。课堂评价是检验每一个学生是否达成课堂目标的重要手段,起到激励、导向、评判的作用。课堂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过程评价于无形,综合性评价于可视。过程评价中,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小组之间作品展示评价、小组间比拼、教师或行家对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等等,课堂任何环节、每个学生的表现和行为都可以进行过程评价。综合评价是对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赋予分值。在综合评价中,要告诉学生评价因素有哪些。组员之间、学生之间、老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品展示层层赋分,给出每个学生课堂成绩。
三、应避免一些误解和误区
1.误将传统课堂当成优质课。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打造优质课时,要牢固树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知识能力构建的帮助者,是课堂的领跑者,而不能简单成为知识的搬运工。
2.教学目标提炼不精准、不聚焦。表现在面面俱到讲教材,条理不够明晰,节奏过快过急,课堂留白不够,这样的课堂普遍使学生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和提高。
3.课堂是经过排练,缺乏生成性和生态感。有些课进行的非常顺畅、精致,貌似没有缺陷,实际上已经远离真实课堂的味道,学生的发言、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是设计出来的,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却没给。
4.课堂评价应用不到位。课堂评价标准不明晰、不合理,评价内容不够全面,普遍重知识技能评价,轻视综合素养的表现,过程评价不够普遍和及时,综合评价基本缺失,过程评价手段单一,综合评价应用不到位,起不到更强的激励作用。
5.小组探究重于分组形式,小组探究作用的发挥不到位,起不到相互学习共同探究深入思考问题的效果,存在小组角色和职责不明,探究过程不够充分,团队精神不够凝聚,探究目的达成不够。
6.课前课中课后衔接不够。任务安排不能体现自学、内化、拓展的特点,有些知识可以放在课前学习的(比如参数标准、原理知识、知识记忆等),却放到了课中,减弱了重难点的破解力度,课后拓展与实际衔接不够密切。
7.信息化手段应用不恰当。不少教师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该用信息化没有用到、用了信息化却没了板书等问题依然存在。还存在误认为信息化越多越好,越丰富越好,造成了学生在多种软件、硬件中变换,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影响了课堂高度聚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文品.试论信息化教学大赛对职教教师能力提升的拉动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0):52-55.
[2]武雷蕾.职业教育优质课的评价标准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7.
[3]赵子玉,孙甜田,尚广瑞.中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师核心素养及教学能力提高途径研究[J].科教论坛,2018(8):44.
课题来源: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课题名称:以优质课评选活动为抓手,提升中职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的研究;
课题编号:ZJB20227。
作者简介:于燕(1968.3.12-),女,汉族,河南郑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河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职称,电气自动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