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刘雅晴
2020年“无国界杯”全国航空职业院校空中乘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于12月17日、18日在江苏省镇江市航空教育小镇隆重举办。此次决赛由全国航空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江苏无国界航空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全国共68所职业院校、118支队伍参赛,经过重庆、三亚、济宁和廊坊四站复赛的角逐,最终共有36支参赛队入围决赛。来自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的2支队伍经过激烈竞争,在决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能取得此次成绩,同该校空中乘务教师团队的专业培训和学生的辛勤付出分不开。此次两支队伍的带队老师是有着多年空乘飞行经验的刘雅晴老师和英语教学经验丰富的曹银庭老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两位老师有着自己的独门秘诀。
我们常说,比赛就像是打仗,不管战术战略再好,一线的战士的表现尤为重要。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2支队伍之所以能够在这次的全国航空职业院校空中乘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参赛队员的比赛表现绝对称得上优秀。
对此刘雅晴和曹银庭两位老师表示,此次参赛的选手是在学校里经过层层筛选,从上百名学生中脱颖而出的。参赛前,两位老师从2018和2019级的学生中通过专业技能考核、职业形象考量、语言测试、才艺展示、心理评估等方式,选出了8名同学组成了现在参赛的两支队伍。因此,本次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相对较高。这为队伍的最终获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本身就是空乘技能大赛的考核重点,因此队伍内部之间,同校队伍与队伍之间的团队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此次参赛,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了2支队伍,学生之间难免会有互相比较,暗自较劲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对于比赛的消极影响,最终影响参赛成绩,两位老师在训练中会有意识的去融合两支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对两支队伍统一要求,统一指导,做到公平不偏心,这很好地弱化了学生心目中两支队伍的边界线,常常让他们觉得8个人都是一个组,都来自同一个团队,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
曹银庭老师介绍:“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在训练中两个队伍常常互相加油打气,互相分享心得,互相监督和进步。复赛中,1队同学的比赛视频拍摄场地是2队同学帮忙找到的;决赛中,2队礼仪展示模块的音乐是1队同学提供的……太多这样的例子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以及队伍之间的凝聚力。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相互帮助和扶持,才会让两支队伍都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良好的比赛成绩离不开赛前扎实的训练以及比赛中出色的临场发挥,而想要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良好状态。不管是在比赛还是训练中,对于参赛队员来说,良好而稳定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全国航空职业院校空中乘务技能大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初赛、复赛到决赛,整个赛程历时几个月的时间。备赛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比如比赛中后期出现的疲倦和懈怠,或者训练中由于组员意见不同而引发的不满,又或者因为家庭、朋友等等自己的私人事件触发一些不良情绪。这些对于不管是训练和比赛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面对问题,两位老师提醒自己,时刻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帮助、疏导学生的情绪。这对学生状态的调整,保证训练有条不紊的进行是十分重要的。
任何比赛想要获得好成绩,都要熟悉和掌握比赛规则,再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
此次大赛,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2支隊伍无论在复赛还是决赛中的客舱服务模块都得到了接近满分的成绩,并受到了考评员的高度赞扬。在决赛闭幕式的评委致辞中,两支队伍在客舱服务模块中的表现分别被点名表扬。
对此,刘雅晴老师表示:“这与我们对比赛规则的认真解读密不可分,我们对大赛每一个模块的内容、考核要点、分值占比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训练计划。例如,客舱服务在比赛中分值占比较大,于是我们在此模块的训练中花费了很多功夫。”
在一个比赛中,合理地制定目标非常重要。两位老师表示,在本次比赛中她们根据在不同阶段给学生设立了不同的目标。
首先是训练中的目标确立——从小目标开始稳步提升
曹银庭老师表示,训练中目标制定的“门槛效应”很重要。制定目标需要循序渐进,突然给学生设立过大过难的目标学生容易放弃,反而先制定一些小目标,学生稍微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这样既能给她们创建自信心和成就感,又能稳步提升学生水平,推进训练进程。
其次是比赛中的目标确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比赛中的目标确立与训练不同,比赛的终极目标会成为学生努力的动力。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野心才能成功,有目标才豁得出去。她说:“复赛前我给学生定的目标是以赛区第一的成绩冲进决赛,所以学生复赛前的几个晚上都是加班加点舍不得睡觉的在练习。复赛以后,我给他们定了新的目标,决赛中拿下一等奖。因此,学生在后续的备赛过程中也是充满斗志,从不懈怠。正是有了这些明确而踏实的目标,学生才有了动力和方向,并一步一步实现了目标。”
刘雅晴老师说:“在赛场上,真正能拉开差距的是选手的应变能力。而我认为良好的应变能力离不开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在这两方面的培养上刘老师花费了很多心思。
她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加强:
第一个方面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参赛的“大心脏”,刘雅晴老师常常让他们在陌生班级的课堂上进行客舱服务的演练,在陌生的老师群体面前进行礼仪展示。参赛学生王紫晴说:“刚开始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会很紧张,发挥不出练习时的水平,但慢慢习惯后,我们在再多人面前都能够从容应对了。这对我们后期在赛场上的稳定发挥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二個方面是专业基础的奠定。刘雅晴老师表示,赛场上真正的应变来源于扎实的专业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最全面、深入的专业知识,学生才知道如何去变通。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刘老师要求学生对每一个知识和技能都要掌握牢靠,这样才能在赛场中做到所谓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在教学中,刘老师不仅让学生学习比赛的知识模块和流程,还让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并尽量把每一个知识点讲细、讲全,让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此外,在平时情景模拟的练习中,她也会把一切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向学生讲解处理的措施。刘老师说:“这样,在应对任何特殊旅客和突发特情时,学生都能够从容、正确地应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在决赛闭幕式中评委作大赛点评时赞扬两支队伍‘特别灵活,能够从容处置各种突发状况的原因了。”
通过上面归纳和总结的6个秘诀,两位老师带领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的队员成功获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事实上,成功路上永远没有捷径可言,美丽的花朵需要辛勤的汗水浇灌。正如古人所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