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勤”是个好老师

2021-03-30 19:41雷明
军工文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老师

雷明

到企业采访,常有朋友问,做好新闻报道,有什么好方法没有?对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常思考,真想找一条终南捷径,给朋友们搭个桥,给自己也找条路。也许真是自己学艺不精、修养不够,就我的思考和见识所及,速成和秘笈之类,真还没有。老师倒是可以推荐一位,她就是成名已久的“七勤”老师,只要真相信、跟着学、照着做,不仅做好宣传没有问题,就是从事其他工作,也有借鉴,有所裨益。

勤看,完善自己的“工具箱”

新闻宣传对理论性、政策性与时效性都有较高要求,必须耳聪目明、快速反应,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勤看、勤听、勤读,及时掌握政策信息、宣传重点与舆论导向,确保在政治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上不出任何偏差,宣传重点上踩准鼓点、跟上节奏。从业务上说,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从事新闻写作,有一定的阅读量是“敲门砖”。阅读量上去了,就容易悟出门道,找到规律,找出模板。现在机器人写稿已不是新闻,其实质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新闻写作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范式进行操作而已。

勤写,画好自己的“风景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用在新闻创作实践中,是很适用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认为,任何学问,只有落实到行动上才是真的,“至于行而止矣”的观点,特别适应于新闻创作。新闻,从骨子里说是个体力活,实战为主,作品说话,经常练笔、勤于修改是基本功、必修课,累积一定的写作量,就会“铁杵磨成针”,形成套路,打造风格。其实,不说也知道,新闻是典型的“速度为王”,最大的特色和属性就是“快”,只有勤写,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各类新闻体裁,才能快得起来,快出作品,快中见好。如果连“快”这一招都练不会,在新闻这个行当就难有立足之地了。除了练习体裁和表达方式,练字也很重要。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同一事情用不同语言表达有不同的含意。下面的生活场景,不少人经历过:小时候,我们听老师讲“故事”;长大后,老师不讲故事了,给我们分享“案例”;参加工作后,“案例”变成了听师傅们“摆龙门阵”;放假了,我们去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一下“听书”;玩累了,大家意犹未尽,回忆起爷爷奶奶的“说古”;回家了,到网上去搜搜玩过的地方的“历史”“掌故”,结果黑历史没有搜到,赶上“人肉搜索”,你又被新的“段子”吸引了眼球。大家看看,上面描述的场景中,“故事”“案例”“摆龙门阵”“听书”“说古”“历史”“掌故”“段子”等,所代表的基本是同一意思,但其中的内涵、时代性和人物身份等显然不同,这就是练字的一个例子。

勤改,觅得“心动恋人”

杜甫《解闷十二首》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清代诗人袁枚《遣兴》写道:“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文章大家毛泽东说得更加明白:“有些诗不能用,要经过修改,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1958年3 月,毛泽东视察三峡,随行的梅白写了一首《夜登重庆枇杷山》。毛泽东帮他修改之后,说:“诗要改,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個时期,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这就是所谓‘推敲的好处。”鲁迅则强调:“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他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就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有的聪明人断章取义,将先生说的“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说成是一篇文章写完后只要修改两遍就可以了,实在是高看了自己、误解了先生。鲁迅表达的本意是文稿修改定稿以后,还要细读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而不是改两遍就可以定稿了。以鲁迅最后一篇作品《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为例,在这篇最终未能完成的仅有2600 多字的短短文稿中,修改的痕迹竟达53 处之多,这哪里是修改两遍的功夫呢!陀斯妥耶夫斯基则认为修改水平与程度决定了作家的成就:“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

勤记,保存“瞬间的火种”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作这东西,不是想写就写得出的、想写就能写好的,有一定的偶然性、瞬间性。有创作经历的人,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在某一时间段、某一个触发点,突然很有想法、很想表达,有些文思如涌的感觉,有些灵感迸发的味道。一旦遇到这个时候,自己要想方设法把好的想法和词语记下来,保存好,作为下次创新的素材和种子,如果不马上记,不一会儿就可能会忘记,高质量的观察成果、电光火石的思想火花就随时间流走、如风一样飘逝,再难复原,人生的精彩瞬间没能留下印记,可惜!华罗庚说过:“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先贤的这一体会,对新闻创作中养成观察思考习惯、记录瞬间所得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其实,这种时刻记录好思想火花的做法,并不是今天才流行,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就做得很在状态。他创作时,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勤研究,找出目标客户的“心动标的”

“有的放矢胜于万箭齐发”。从事新闻宣传,一定要强化客户意识,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有的放矢,减少无用功,提高精准度,增强有效性。现在的媒体平台多,各种媒体之间要求不尽相同、要素需求不尽一致,同一新闻事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谋篇布局、整体结构、表达方式等要求迥异,想一篇稿子“打天下”、一个模式“全搞定”,基本是不可能的。必须将把握媒体需求作为新闻宣传的“第一道工序”,认真研究重要阵地、目标媒体与频道的宣传风格、要素构成、时效要求,是以图为主,还是以文为主;是动态消息为主,还是深度分析为主;是喜欢感性的热烈,还是独爱理性的深邃……如此等等,要了然于胸、一清二楚;对当前的重点栏目、重要要求更要心中有数、快速跟进、第一时间提供供给,做到瞄准需求写稿、冲着爱好投稿、着力重点宣传,这样的宣传才有最佳效能。如果不“抬头看天”,不问媒体需求,只闷头创作,玩玩孤芳自赏还行,于宣传而言,只会事倍功半。

勤请教,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勤于请教,正是劳谦虚己的表现。一要经常请教编辑记者老师,建立必要的人脉资源,时间长了可以向编辑老师看齐,投其所需、供其所急,水到渠成、顺水推舟将自己的作品推送上去;作品发出去以后,要及时与编辑老师沟通请教,跟踪作品行踪,做好全生命周期管理。对编辑老师的修改要求,要快速反应,抓紧改正,不能稿件一投就听天由命、置之不理,这样难免会泥牛入海。二要积极向单位领导请教,向领导汇报宣传的思路与方法,请领导给宣传报道定方向、给素材,作品起草以后一定要请领导修改把关,借此向领导学习看齐,提高自身修养与层次。同时,必须清楚的是,新闻宣传是代表单位对外发声,是单位行为,绝不是个人行为,从法理上说必须有单位领导认可授权。所以,宣传作品请领导审核把关批准,是依法治企的内在要义和法定程序;任何个人未经授权,是不能对外发声的。三要经常向同事、朋友、家人等交流请教,掌握工作情况,积累新闻素材,写作时就会真切感受到“留心处处皆学问,信手拈来成文章”。

勤总结,构建“自我进化塔”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圣人的修身精进的经验之谈,不过,一天“省”三次,在高节奏的当下频次有点高,一般人玩不起。但并不是说可以不“省”,总结是一个整理、提炼的过程,是从“经事”到“长智”的过程,勤于总结、善于总结,从来都是成功者的基本套路;不注重总结积累,玩狗熊掰棒子,往往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成。有学者指出,把事情做完并不算真正做完,只算是做完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复盘;只有通过复盘,对做过的事情进行思维推演,才能有效总结经验,发现工作本质,领悟基本规律,将工作经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善于总结经验。1965 年,毛泽东对程思远直言,“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作中的經验是财富,工作中的教训也是财富,关键在于是否善于总结。”“常胜将军”粟裕,1940年指挥黄桥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当别人兴高采烈地庆祝时,他却坐在煤油灯下认真总结这一仗的得失,最后得出8 条经验、12 条不足。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400多天里,针对“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在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后,总结出一整套有效治理“三害”的方案,使昔日的黄沙地、盐碱地、涝洼窝,变成了稳产高产田。实践证明,无论是工作,还是新闻创作,谁注重经常性总结,谁就更容易出成绩,个人成长进步就会更快。套用时下的行话,总结就是进行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形成数据模型。同理,新闻写作实践,一段时间后,也要对自己的创作得失和作品进行理性回顾,深入分析,系统总结,找出成绩,肯定进步,分析不足,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明确下一步的目标和“火力覆盖点”,做到补短板、锻长板、强特色、促提升。经常自我审视,持续积累激励,加强知识管理,搭建表达体系,形成表达风格,终会脱颖而出,甚至终成大器,也完全有可能。

猜你喜欢
老师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好特别的老师
“制定”和“制订”
老师都做过哪些糗事等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