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敏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部分幼儿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如自卑、嫉妒、不诚实甚至有暴力倾向等。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妨碍个性良性发展的一些异常行为,会影响孩子自身健康发展。教师要正确看待幼儿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在把握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行为,做好防治和矫正工作,本文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小事例,就如何把握幼儿心理并纠正问题行为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以下事例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这种种行为和心理会导致幼儿产生自卑、嫉妒、叛逆等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面对下述事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呢?
例一:一次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小朋友给苹果娃娃涂色。悦悦小朋友在苹果娃娃旁兴致勃勃地画起小草来。教师走到她身边,指着她的画本说:“不是让你给苹果娃娃涂色吗?”悦悦停下来一副委屈的样子,看了看老师,慢慢地涂掉了小草,就坐在那里不画了。后来,教师再怎么引导,他就是不画。
分析第一个事例,悦悦小朋友面对教师的批评,有点不服气,出现了逆反心理,并且采取了“我不画了”的反抗行为。那么,如何针对逆反心理,纠正反抗性行为呢?教师要把问题一分为二,全面地对待。
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幼儿的反抗行为。幼儿的反抗行为源于他们独立性的需求和对成人过多限制的逆反。幼儿也有自己的想法,显然,例一中教师不当的做法违背了悦悦小朋友的意愿,扼杀了她创作的萌芽,引起了她的逆反心理,导致了反抗行为的出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多给予幼儿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其次,尊重、鼓励幼儿合理的反抗性行为。调查研究发现,在100多名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7位小朋友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而在100名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8位小朋友意志较坚强,其余遇事无主见。由此可见,幼儿的反抗性行为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只要反抗合理,这种品行发展将有益于今后他独立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一中悦悦小朋友的反抗是合理的,因为是教师不问情由、不分是非地加以指责促成了幼儿消极的反抗心理。由此可见,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合理的反抗行为。
最后,教师要制止幼儿不合理的反抗性行为。对于幼儿不合理的反抗行为,教师要引起重视,多加引导、转化,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等幼儿冷静后再说服引导。当幼儿要求不合理时,教师可以采取漠视的方式或以其他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认识到无理反抗行为是错误的、无效的。这样,他们就会减少自己不合理的反抗性行为。
例二:吃饭时,教师要求小朋友保持桌面整洁、不挑食。皮皮小朋友最淘气,总喜欢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菜丢到其他小朋友桌上。教师批评他时,他却推三推四,一会说是小宁一会说是毛毛,极力为自己辩解,始终不肯承认。
从例二中可以看出,皮皮面对自己做的错事,不诚实坦白,总找理由推卸责任,目的是逃避教师的批评。若不加以制止,皮皮小朋友可能会形成说谎的不良习惯。幼儿说谎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性说谎,另一种是幼儿为了达到个人愿望有意说谎,欺骗教师、隐晦事实或嫁祸于人。第二种有意说谎行为属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在:全盘否定自己的错误,极力表白自己与此事无关;只承认一部分、极力减轻分量;嫁祸于人,不但不承认自己错误行为,还编造谎言将错误转移他人。
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及时纠正幼儿的说谎行为。首先,教师要耐心对待幼儿,和他们讲道理,同时可以利用故事、游戏揭露说谎行为的丑恶,赞美诚实行为的美好,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教师要先了解皮皮说谎的原因,再耐心告诉他:“小朋友不挑食,才能长得棒。”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幼儿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最后,对幼儿无意造成的过失不能严加指责。如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茶杯摔在地上,教师不可责骂或者批评,避免幼儿因为害怕责罚选择说谎。
例三:佳佳小朋友的绘画能力较强,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一次教师又表扬了佳佳的画。坐在旁边的盈盈小朋友偷偷地将佳佳的画用黑颜色涂得乱七八糟,教师追究原因,她却说:“老师就是喜欢佳佳,不喜欢我,看现在我的画比她的漂亮多了。”
许多幼儿喜欢和他人比较,喜欢争强好胜,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一种上进心的表现,但若引导不当就会产生嫉妒行为。例三中的盈盈小朋友对佳佳产生了嫉妒心理,从而采取了破坏佳佳画的过激行为。这与教师平时只表扬佳佳的行为有关,导致盈盈对佳佳不满、嫉妒。教师可采取以下做法。
第一,要善用表扬。教师在表扬他人时要实事求是,以“据”服人。没有具体的事例,幼儿很难信服,容易产生“教师有意偏袒”的心理,从而产生反感。教师在表扬他人时,要例(事例)可仿有行(行为)可效,让幼儿心服口服。
第二,肯定优点,找出差距。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幼儿,了解每一位幼儿,充分看到每一位幼儿的闪光點,表扬他人长处,并与他人对照,找出差距,让幼儿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同时,教师要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爱,决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态度对待幼儿,不可伤害幼儿自尊心。
第三,要及时强化,提出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一位幼儿,对他们的变化要及时肯定,并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幼儿感到“我也能做得同样好,而且还会更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体会到“别人为我喝彩”的愉悦,意识到“没有我为别人喝彩,就没有别人为我喝彩,只有真诚地为他人喝彩,勇于正视他人的优点.才能找出差距,迎头赶上,取得新的成就”。
总之,幼儿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能折射出其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观察,充分了解每一位幼儿,正确把握幼儿心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于爱心,成于耐心,巩固于恒心,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梧州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