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敏
学前阶段的儿童需要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学会“学习阅读”,掌握自主阅读的基本技能。培养儿童自主阅读的能力,让他们明白阅读对自己的重要性,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成为优秀的阅读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各种方式激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幼儿阅读和书写的技能。儿童在明白阅读对自己的重要性、掌握自主阅读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还能够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不仅促进了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帮助儿童尽快步入知识的海洋,开阔儿童的视野,启迪儿童的智慧,陶冶儿童的性情。
首先,规定固定的阅读时间。我们可以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作为孩子们的阅读时间,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例如晨间活动时、区域活动时以及午间活动时,都可以让儿童自主选择到阅读区阅读。
其次,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我们要指导儿童有序地翻阅图书,让儿童观察图书的结构,知道每一本图书都有封面、封底。为了便于儿童理解,可以将封面比作前门,将封底比作后门,中间就像是一间小房子。看书时,需要先把前门打开,然后走进小房子里去看故事,看完后把后门关上,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看书方法,避免儿童出现乱翻图书的现象。同时我们还要让儿童知道需要按照从前向后的顺序一页一页地翻看图书,为儿童提供一个正确翻书的榜样,用童趣的方式翻阅图书:摸摸小肚子,挠挠痒痒,在书角翻开等,让幼儿养成正确翻阅书籍的习惯。
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让儿童保持愉快的阅读心态,还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巩固阅读效果。儿童在舒适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的语言知識,主动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阅读的专注力。
(一)物质环境方面
首先,我们要给儿童提供一个光线充足、环境优美、宽敞、安静、有文化氛围的活动空间,放置的书柜、书架等要方便儿童随意取放书籍,要符合各年龄层次、不同身高儿童的生理特点。
其次,我们要提供给儿童适宜的阅读材料,应注意以下原则。
1.根据儿童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例如,对于独立性较差的儿童,就可以选择《我很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书籍;对于不善于观察的儿童,就可以选择《找错》等书籍。只有儿童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他们才会主动去看、去学。对于儿童来说,优秀的图画故事书,充分融合了插图、文字两种表现形式的魅力,为儿童搭建了一个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自然的阅读学习的桥梁和纽带。例如对于小班的儿童,他们存在对妈妈的依恋情感或分离焦虑,我们可以在阅读区投放《妈妈的抱抱》或《魔法亲亲》等图书,同时还可以摆放一些儿童从家里带来的玩具,铺上具有童趣的拼图地毯,吸引儿童阅读的注意力,满足儿童阅读的需求。
2.保证阅读材料内容的丰富性,选择类型多样和内容丰富的书籍。朗朗上口的儿歌、浅显的古诗、有趣的故事……这些都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儿歌的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生动,特别是那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易读易记;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作家提炼、净化后的文学语言,对儿童具有艺术感染的力量,能帮助儿童规范地、系统地学习语言,丰富儿童的词汇,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诗歌《月亮》中“每一个树梢挂一个月亮”“每一湾池塘漂一个月亮”,等等,我们可以让儿童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用动作表现出来,再让他们分别讲述词语的意思,帮助儿童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阅读精神环境方面
阅读精神环境主要指的是阅读的氛围,这对儿童来说极为重要。3~6岁儿童的言行举止大多来源于模仿,如果儿童身边的伙伴喜爱看书,具有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那么这些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大、中、小班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以及各班儿童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发展层次,采取不同的形式布置阅读区,把符合儿童认知水平与情感需求的图书和操作材料等摆放在儿童伸手可及的地方。我们还可以把阅读内容渗透到幼儿园的其他区域,例如在幼儿园的表演区,我们可以让幼儿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情节,让儿童自己去认识、发现,并让他们自主确定剧本、分配角色。让幼儿置身于体验阅读故事的情境中,把阅读活动变成幼儿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养成专注阅读的优良品质。
(三)采取多种途径更新和交流图书
儿童的阅读能力与兴趣是逐渐提高和变化着的,我们应根据儿童的阅读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定期更新和交流图书。投放新书时,我们要向儿童介绍新书,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在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发动儿童从家中带一些图书,开展“图书漂流活动”,通过互相交换阅读、互相交流讲述的方式,提高儿童阅读的兴趣和广度,让儿童充分体验分享的快乐。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儿童阅读的主动性是指把阅读活动建立在儿童的主动性之上,并以多样的阅读方式促使儿童主动阅读,让儿童接收相关内容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初步理解的一种认知过程。阅读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阅读的主动性。
(一)个性化阅读
每个儿童之间都存在差异性,都具有不同的阅读技巧及阅读能力,我们要为儿童提供各种层次、主题、类型的书籍,扩大儿童阅读的选择性,从而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我们也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儿童的阅读活动,观察儿童语言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对个别存在问题的儿童进行指导,帮助儿童完成阅读活动。
(二)情景交流式阅读
情景创设在儿童绘本阅读中非常重要。绘本阅读中的内容如果只靠语言描述,无法让儿童体验到故事中的精彩与美妙。此时,我们可以借助情景创设,引导儿童融入其中,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阅读《藏在哪里了》这一绘本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儿童的阅读探究兴趣。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绘本封面,并引导儿童观察封面的小动物在做什么,儿童很快就会说出在玩捉迷藏,通过利用图片情景和问题交流的形式,能够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效果。
(三)设计问题,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提问能够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促进儿童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引导儿童展开绘本阅读时,我们可以采用设计问题的形式,调动儿童的阅读情绪,激发儿童自主探究问题答案的欲望。例如在阅读《一根羽毛也不能动》这一绘本时,我们可以先通过互动的形式,再设计问题,逐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四)操作体验式阅讀
单纯的绘本阅读对儿童的吸引力较小,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搭建体验平台,引导儿童融入绘本角色,采用演一演的方式将绘本故事的内容呈现出来,丰富儿童的体验,深化儿童对绘本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绘本《换妈妈》后,我们可以让儿童挑选角色,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绘本内容,让儿童根据自身兴趣,自选角色,在理解绘本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角色扮演,突出故事内容。在表演时,我们可以引导儿童注意出场顺序,融入角色感情,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这种故事表演的形式能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儿童融入角色去探究、体验,得到更深刻的感悟。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阅读活动的重要构成元素。因此我们应当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每个儿童之间具有差异性,他们各有所长,我们应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优势,形成互补,让儿童和同伴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让他们都能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小组制作图书活动时,我们可以让儿童在了解图书特点的基础上创编简短的故事,让儿童自己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制作,并向其他儿童介绍、交流成果。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让儿童体会到阅读的愉悦和快乐。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家长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我们可以利用儿童成长册、开家长会等形式,请家长配合,共同为儿童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建议家长在家中给儿童创设良好的阅读空间,请家长与儿童一起开展阅读活动,把阅读变成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还可以建议家长多带儿童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方,让他们充分感受浓厚的阅读氛围,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西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