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产业发展新需求进行教学体系的升级换代

2021-03-30 19:00冯荟
设计 2021年6期
关键词:策展丝绸藏品

冯荟,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系、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纺织学院。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纺织服装领域艺术策展、研究及设计。浙江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人。中国丝绸博物馆特邀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时尚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

关于服装设计教育与产业的发展,冯荟有着自己的思考:服装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另一种面貌,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视觉化呈现。中国当代服装产业从早期手工作坊模式起步,在1978-1995年间因外贸成为经济发展的学习窗口,国内巨大的人口市场带来的内销能力、对外开放后外贸带来的技术能力的双重刺激,纺织服装产业在90年代开始呈现爆发性增长,特定时代所催生发展路径和模式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1998-2010间产业与商业相互驱动,金融和消费重构供求关系,品牌多元化经营、更深入的海外对接,以及以消费驱动产业发展的趋势,设计因此成为重要竞争手段,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和设计师在这个阶段随着产业发展而逐渐成熟。2015年之后,互联网改变了产业相对稳定的线性发展方式,再次改变供需关系,代际变化凸显,消费导向细分,小众品牌成为新生力量,这些为服装产业带来全新思维认知与商业模式。2020年后疫情时代,从观念到行为将带动整个产业的碎片化与重构,迭代加速,未来消费者需求成为核心问题,未来设计师的能力也不再局限于产品开发能力,更需要对前沿消费需求的敏感度、分析力、整合力和商业转化力,这对服装设计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我们要站在产业发展的顶层要素去思考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新生代消费行为、社群文化,并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围绕产业发展新需求进行教学体系的升级换代,升级人才培养规格,才能真正做到设计教育领先于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

《设计》:请介绍下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的教学特色。

冯荟:目前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及换代速度远超过往,新商业新技术加速推动产业变革和创新,新生代人群正在主导和改变未来品牌发展方向,催生品牌和创新的新需求,新商业气氛和商业逻辑的改变为服装行业的产品设计、销售、传播和品牌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跨专业转化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品牌发展的急需。因此时尚产业在服装产品、信息技术、传播策略及数字媒体等领域亟须储备大量新型人才。服装设计教育人才培养能力范围跨度也需要不断拓展延伸,以工业时代为背景的现有设计教育理念、教學系统和方法,面对由科技支撑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已经显得滞后,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服装设计新型教育模式,以匹配时尚产业对跨圈层创新人才的能力需求,决定我们在转折点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从生源情况来说,“00后”目前已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主力军,相较于“95后”,他们表现出自我意识强,认知内容广,个性化要求高,网络体验多等特点,艺术设计类学生也呈现出学习目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跨领域化、学习指导差异化等特点,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正在改变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服装产业发展新态势和新生代学习特点,从2015年开始我们一直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团队。依托浙江优质的产业资源和浙江理工大学时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浙江省第一批人才培养类示范基地),构建了聚焦“观察能力+可视化能力+表达能力+转化能力”的“四维能力”人才培养课程系统,以设计基础课程群、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群、专项模块课程群及项目实践课程构成核心课程体系,从设计学养、设计思辨能力、专业设计及商业转化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并以团队化教学模式,打通平行班之间原有授课内容不同、评价体系不同、上下游课程逻辑不连贯等弊端,课程团队成员知识结构也尽量做到互补,将理论研究力量与专业设计力量融合,在原有的服装专业设计教学基础上,拓展至社群文化和消费前沿研究,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问题导向研究与解决问题路径相结合。贴近消费前端、团队教学、以研促教已经成为本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最显著的特点。2020年浙江理工大学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成功申报为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对于我们来说既是鼓励更是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升级教学内容,保持专业优势,打造团队造血能力和面向产业及政府智囊需求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后面刻不容缓的建设任务。

《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系的产学研结合是如何开展的?

冯荟:(1)实习模式向孵化模式转变

科技创新及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崛起,给服装品牌发展造成极大冲击,更短的迭代周期和快速老化的“前浪”,促使品牌新发展形势下的人才储备提速。从2018年开始,纺织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开始与本专业开展人才储备战略合作。每年从2-3年级学生开始进行品牌创意团队孵化,而非传统的企业实习模式,由校内导师组及企业导师组共同组成导师团队,每年进行10组左右的创新孵化团队培养,经过一年左右周期,创新团队开始产出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导向的可孵化品牌,在此基础上,企业导入产业链资源支持可孵化品牌的继续成长。实习模式向孵化模式的转变,本质上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能力范畴,从设计流程熟悉、设计执行层面能力向时尚消费前沿研究能力、创意创新能力、商业转化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转变,毕业后的学生综合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跨层级提升。

(2)校企课程共建

校企课程共建的基本逻辑来自问题导向,以服装品牌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托本专业的研究能力、教学团队及核心课程,从新生代社群文化研究、消费行为研究、产品设计企划及社群传播等方面,进行课程升级共建,学生在问题研究及解决路径的教学方式中,进一步贴近消费群体、学习使用多种工具解决问题,进一步认知产品设计与商业转化之间的关系。这种校企共建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将容易固化的学习内容前移至新生代社群消费与品牌发展新路径前端阵地,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与新生代的创新能量,做到产学研的真正结合。

(3)产业研究院共建

产业研究院的共建是上述两个层面产学研合作的体量化升级版。浙江理工大学在浙江省内建立的各个研究院,都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为目标,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学校研究团队开展产业技术攻坚、产业专项设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顶层设计等研究及技术转化等工作。浙江是国内最主要的紡织服装产业聚集地和行业龙头之一,也是商业创新和商业应用新技术的前沿阵地和新商业新品牌的重要发源地,有广泛的产业生态基础以及转型升级需求,行业对创新的需求多样且强烈。作为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典型样本地区,浙江在新技术、新商业和人才聚合方面业态成熟、意识先进、问题突出。我们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依托浙江显著的地域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及纺织服装品牌设计转型的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及品牌发展的共性问题、关键设计技术问题的解决。目前共建的有浙江三门研究院,服务三门最具竞争力的冲锋衣产业,为冲锋衣产业转型发展、品牌创新能力献计献策。湖州研究院则以湖州丝绸产业提升发展为目标,在丝绸文化研究、丝绸与科技、丝绸文化创新等不同领域开展规划及技术攻坚服务。

《设计》:时尚产业近年来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和行业痛点?

冯荟:时代的“后浪们”快速更迭“前浪”,是这个时代典型特征,亚文化力量开启新的潮流,从而引发新商业生态,新品牌变革。社群文化成为拥有共同价值认同体的聚集地,并以新生代认同的传播渠道进行消费。同时科技撬动了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的超前发展,通过大数据、小数据、动态数据的算法分析,对产品设计、各级供应链、销售、库存进行精细化控制,可以这么说新一代纺织服装企业巨头,本质上可能是科技公司,科技作为重要的手段,以精准化优势解决曾经困扰企业的诸多主观决策问题。以上两个方面因素,也导致了曾经规模化、成熟度高的品牌在转型发展中遇到阻碍,曾经的经验成为现今难以迈过去的“坎”,在品牌快速迭代的新型竞争关系中,呈现品牌增长乏力,创新速度滞缓的情况。如何在动态生态系统中迈过数字化和新生代这道屏障,成为新消费时代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的关键。

《设计》:纺织品陈列与展示与其他类型的展陈设计有何不同?

冯荟:我从事较多的是博物馆系统的纺织服装展陈设计,尽管也承担过非藏品类的纺织服装策展及展览设计,但我策展及展览设计逻辑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博物馆展览体系特征。尽管视觉表达是所有展陈设计最突出的部分,博物馆纺织服装展陈因展品的特殊性,具有严谨的逻辑、研究性的内容阐释以及传播普及知识的公共职责,展陈设计均围绕藏品特点和价值展开。

(1)博物馆藏品多维度阐释的可视化表达

阐释有三个基本意义向度,分别是言说(用词语表达)、说明(解释一种境况)和翻译(翻译一种语言或另一种表达方式)。博物馆展览基本特点是围绕对藏品的阐释展开:文博专家借助“言说”、“说明”向度,对藏品进行学术分析、内涵及意义研究;策展人及展陈设计师借助“翻译”向度进行学术成果的转化与传播,通过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手段、传播媒介等),将藏品的关键信息、价值与意义传达给观众。通常来说,博物馆藏品信息有三个基本维度,一是本体信息维度,也就是藏品实体的基本信息,包括结构信息、功能信息、价值信息以及现实信息等;二是流转信息维度,这个维度重点不再局限于对“实物”的客观描述,而是注重藏品的文化内涵,内容从物质实体向“文化信息”过渡;三是衍生信息维度,注重藏品精神、意义层面阐释,同时更加关注物本身关联性信息的再设计层面,是连接展览与参展者之间的纽带,衍生意味着创新与拓展,也是现场观展的延续。

鉴于以上藏品三个阐释维度,在博物馆策展及展览设计中,从策展概念、展陈设计路径上,做到可视化表达目标的逻辑化、层次化,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基本原则。目前博物馆展览中出现的各类文物说明牌、图版设计、音视频转化设计及科技属性的传播媒介,基本是围绕藏品阐释维度展开,目的在于将藏品信息以多渠道、多方位的传播路径传递给观众。尽管目前博物馆展览仍存在文博专家学术研究、策展人及展陈设计沟通协作不畅的情况,但较之以前已大幅度改善。我们通过各种国外引进展学习策展及展陈设计经验,聘请术有专攻的学者协同策展,展陈设计领域在新策展概念、新传播媒介的支持下,更注重空间体验的“情”和“境”设计、多感官的通感阐释转化及以体验为导向的参与设计等,为当代博物馆展陈设计“引发渴望、产生共鸣、量身定做”的阐释目标提供了很多探索性实践的可能。

(2)纺织服装藏品展陈中的保护性需求

文物展中的保护性需求是刚性需求,尤其对于脆弱的纺织而言更加严苛。主要体现对展陈光照、空间温湿度控制、陈列展具及陈列方式的筛选。对光照首先产生反应的是织物颜色,历代纺织文物颜色大都经植物染料染制而成,在光照作用下极易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出现颜色褪变现象。我博士论文研究的方向是博物馆丝织品展陈光照研究,下面仅将研究中关于植物染丝织品在展陈光照下的褪色试验成果做个简单小结,作为纺织类藏品展览曝光时间参考:

在光照、温度及湿度综合作用下,氙灯加速老化条件下进行紫草、黄檗、栀子、浅草、苏木、靛蓝及槐米等7种常规植物染色试样的光老化试验,得到7种试样达到△E*=2(色差临界点)时的曝光总量,紫草为57970lx/h,靛蓝为114638 lx/h,茜草为279031 lx/h,栀子为303521 lx/h;苏木的光老化速度最慢,在500min照射后色差没有达到2;黄檗和槐米光老化速度非常快,在30min内的色差超过5。通过倒易定律,得到以上几种植物染料在博物馆常规照度50lx下的曝光总量,紫草为48天,靛蓝为96天,茜草为233天,栀子为253天。这些试验数据为博物馆制定合理的纺织品展陈时间提供依据,合理安排纺织藏品的轮展时间。

另外纺织品外观形制与展陈方式的匹配度,也是纺织品文物展陈设计中的细节考量。当代纺织服装展陈,因不需要考虑到展品的脆化问题,一般以模台、悬挂及铺陈作为主要的陈列表达。博物馆纺织品展陈相对细化,要根据藏品的脆化程度配置保护性陈列方式。脆化程度较高的袍服、各类尺幅的平面织物以可支撑陈列方式为主,减轻展品因重力产生的损耗。部分小尺幅的残片常用夹持陈列方式,夹持用的纸张和材料要经过特殊处理,酸碱程度控制合适,才能作为辅助展陈材料。这些尽管是操作层面的技术环节,但对藏品的保护至关重要,有些还需要得到博物馆陈列保护部门的技术支持与协作。

上述几点是博物馆纺织服装展陈的一些相对技术化的要求,这些是文物类展览区别于其他类型展览比较突出的地方。现在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已成为现代品质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观众对博物馆展览要求持续发生变化,不仅是知识的吸收,更注重在體验中重新建构对知识和文化的新认知;更关注曾经的历史、文明与当代生活的链接与关联,同时在文化及文明的传承与寻根中,希望通过藏品多维度阐释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曾经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现今在世界文明中的角色等,这些不仅对文物研究学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博物馆策展人、展陈设计师的选题与观点、视觉化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不仅仅为策展服务,更应从全局角度,提升展览视觉品质和与观众对话的能力。

《设计》:请您介绍下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项目中主持的策展和展陈设计。

冯荟: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起于2006年,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纺织服装专项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在中国古代丝绸系统化研究及丝织品文物保护领域已是业界翘楚。合作前期主要承担中国丝绸博物馆国内外中国丝绸艺术巡展,以丝织文物居多,工作以展览设计为主,兼顾部分策展工作。纺织品文物展对展览空间、湿度、温度、光照、展陈材料及手段等都有严格要求,包括文物的国际运输标准,都必须遵守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要求。中国丝绸博物馆一系列对外交流的丝绸艺术巡展,为传播中国丝绸文化、组建国际化的丝绸文化研究团队、搭建新的文化认知桥梁,以及与世界博物馆界的友好交流等,起到纽带联结作用。

2011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启动了年度时尚回顾展项目,将收藏领域拓展到当代纺织服装领域,旨在将丝绸博物馆建成一座时尚纺织博物馆,为此我们筹建了中国丝绸博物馆年度时尚回顾展策展团队,我也成为首创策展团队的负责人。这个品牌展迄今为止延续了10年,收藏了中国当代顶尖服装设计师、新生代设计师、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及部分国外设计师纺织服装作品,总计约5000余件(套)。这些藏品基本以捐助形式收藏进馆,这个过程我们深切感受到协会、企业家、设计师的真诚与情怀,一个小小的原点能逐渐扩大,离不开他们的无私支持。中国丝绸博物馆年度时尚回顾展已经成为每年年末杭州的时尚事件,成为高校、设计师及企业界交流的一个平台。一展十年,弹指瞬间,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积累了大量中国当代纺织服装藏品,从这些物证和史料资讯中,我们后续可以开展关于当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变迁、中国服装品牌各阶段发展特征及与设计师的动态关系;中国当代纺织服装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等系统性研究,将中国当代纺织服装研究、时尚艺术展览与时尚公共教育结合,真正践行“为明天而收藏今天”的使命。

《设计》:90、00后学生在设计及思考上有哪些特点?推动教学上产生了哪些变革?近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路径呈现怎样的发展规律?

冯荟:90、00后一代,一出生就被推进了竞争赛道,他们已经非常适应竞争且目标明确、付出与回报率概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都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充裕的物质生活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形成了他们对人对物的基本判断,拥有对消费前沿的敏锐触达力。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知识结构更新速度面临挑战;90、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课内课外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否可以强化逻辑能力、思辨能力训练协助学生从海量信息中抓取关键点,进行深度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思考,我们专业这几年一直在优化教学内容,在低年级注重学生的设计素养、设计思维和专业基础训练,高年级注重培养学生对纺织服装消费前沿研究、新消费社群文化研究、消费场景研究等,将专业知识与前沿研究内容结合,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费底层研究能力、商业转化能力及协调统筹能力得到了综合培养,近几年的毕业生成长空间出现弯道超车现象。以往从品牌服装设计助理打拼到设计总监需要至少5-8年的成长期,现在部分学生3年左右能突破职业发展瓶颈,成为子品牌发展的领路者或主要贡献者。这与我们课程体系“四项能力”训练内容及路径设置有关,与教师关注新消费社群文化研究、教学过程以研促教的教学方式有关,与教师团队在产业发展转型期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共同认知有关。

目前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三个维度,基本维度是期待学生对新生代社群消费的敏感度及设计转化能力;其次是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团队协作、统筹协作等综合能力;核心竞争力在于前二个基础上形成的商业转化能力及品牌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我们希望能依托浙江完善的产业资源优势、新消费前沿阵地优势,持续打磨人才培养思路、路径,做好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时尚产业未来发展。

猜你喜欢
策展丝绸藏品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