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及对策措施

2021-03-30 19:02刘红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5期

刘红

摘 要:该文介绍了肥东县县域经济基本情况、农村劳动力现状以及农业主导产业现状,分析了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培养能人带动产业发展,围绕“联合办学、送教下乡”培养高素质农民,引导高素质农民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产业生产的主力军、现代农业示范的引领者等方面总结了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培养能人带动;高素质农民;落实惠农政策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5-0157-02

提高农民素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何遴选培育对象、怎样调动农民参学的积极性已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实问题。肥东县自2014年起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项目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将各项惠农政策与参训农民的教育培训合格证书直接挂钩,优先优惠加以扶持,农民参学积极性高涨,逐步形成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氛围。

1 肥东县农业生产现状

1.1 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肥东县是“吴楚要冲、包公故里”,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东郊,全县面积2181.6km2,现有耕地面积12万hm2,总人口105.3万,辖18个乡镇和2个开发园区。2019年,肥东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7亿元、比上年度增长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38元、比上年度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00元、比上年度增长9.3%。

1.2 农村劳动力现状 2019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6.02%、农村劳动力53.2万人(男性28.2万人、女性25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约35.1万人,农业产业从业者18.1万人(男性9.4万人、女性8.7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17.2%。务农者主要集中在50、60、70后出生的劳动力群体。

1.3 农业主导产业现状 2019年,肥东县土地流转面积超过5.8万hm2,流转率接近60%。现代农业实现高效发展,粮食总产62.3万t、蔬菜总产55.2万t,奶牛存栏量1.84万头、年产值5.63亿元,年出栏生猪40万头、家禽1265万只,水产养殖面积0.6万hm2,稻渔综合种养面积0.5万hm2。

2 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收入不高、职业吸引力不强;二是农业高素质人才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辐射能力不强,种养加产业从业者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农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少,不足100人,全日制职业教育农科专业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农业后继人才短缺;四是农民专业培训机构培训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五是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3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对策措施

3.1 围绕江淮分水岭脱贫攻坚,培养能人带动产业发展 肥东县有陈集镇等16个乡镇被列为安徽省江淮分水岭省级重点治理乡镇,由于“缺水易旱,产业结构单一”,分水岭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县平均收入低400多元。确定的14个重点贫困村,也全部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14个重点贫困村都先后建立了扶贫产业园,围绕“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综合治理思路,多措并举,合力攻坚。县农广校根据要求,在脱贫攻坚中以培养能人、发展产业为抓手,专题开展了累计15d的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3期220人,累计为分水岭地区乡镇培养高素质农民634人,其中的8人领办、创办的企业,率先入驻扶贫产业园,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截至2019年底,肥东县当年完成8189个已脱贫家庭和14个已出列村脱贫成效全面巩固,14户56人相继甩掉贫困帽子。参与带动贫困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1108个,带动14个重点贫困村的贫困户5115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比例为84.6%,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他们当中有半数以上参加过县农广校的培训,高素质农民在产业扶贫和农民脱贫致富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

3.2 围绕“联合办学、送教下乡”培养高素质农民 自2014年以来,肥东县农广校以农村实用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高素质农民为主要培育对象,与安徽科技学院联合办学设立肥东教学点,开展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培养;将中职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择优选择5个省、市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职业农民培训实践实训基地和5所农民田间学校,坚持送教下乡,先后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类中职生260名,联合培养农业大专生240名、本科生170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04人,推荐青年农场主和职业经理人近30人。据统计,肥东县高素质农民4953人,在第一产业劳动力中占比2.7%,农广校培养的高素质农民2288人,占比46.2%,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3.3 围绕扶持政策,引导高素质农民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县农广校结合肥东县政府的现代农业扶持政策,鼓励高素质农民兴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9年底,经注册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974家、1564家。据统计,在974家合作社中,有311家是参训的高素质农民获证后创办、领办的;在1564家家庭农场中,有578家家庭农场是高素质农民创办的;38家联合体的理事长都是高素质农民。在高素质农民及其领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下,解决了大量分散的小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品牌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3.4 围绕特色产业,引导高素质农民成为县域主导产业生产的主力军 2019年,肥东县粮食种植6.7hm2以上的种植大户1261个、合作社510家、家庭农场142家,承包流转土地3.3万hm2,粮食产量达41.7万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66.9%。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085hm2,建成11个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1.3hm2以上规模蔬菜生产经营主体126家,经营面积约2000hm2,占全县的面积、产量均在90%以上。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基本都是县农广校和农技服务中心培养的高素质农民,他们已成为肥東县粮食、蔬菜等主导产业生产的主力军。

3.5 围绕绿色高效,引导高素质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示范的引领者 县农广校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产业进行骨干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将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一标”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树典型、立标杆,鼓励老学员创业兴业,让新学员干有榜样、学有所成。“蔬菜能人”储兵是县农广校2014年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他在白龙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率先垂范,兴办的“肥东县金色大地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省级农民田间学校、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实训示范基地。在储兵的成功创业示范带动下,园区吸引各类创业者兴办农业企业32家、农业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64家,带动种养殖大户233家,实现税收1000万元以上,2019年度示范区总产值达到15.53亿元,基本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优质安全,环境整洁优美,科技支撑有力,旅游采摘一体,功能多元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示范园区。此外,肥东县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6个,总数达146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1个、省级示范村1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地16个,农业观光园7个,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休闲农业产业收入近5000余万元,高素质农民正成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者。

3.6 积极落实惠农政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为就地加快构建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肥东县委、县政府将新型农民培训纳入民生工程管理,将涉农优先优惠扶持政策与职业农民培训资格证书直接挂钩,先后制定出台了《肥东县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肥东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意见》中明确规定:“具备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优先申报现代农业各类奖补项目”;《办法》规定:“每两年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一次年審”,对高素质农民从业情况进行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凭证优先优惠兑现奖补政策。县农广校根据县农业农村局授权,认真开展高素质农民动态管理工作,2018年淘汰133人、2019年淘汰41人,同时,将高素质农民精准识别结果直接反馈并应用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的动态管理工作中,2019年肥东县共取消7家示范合作社称号,通过年审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兑现相关优先优惠扶持产业政策。自2016年以来,肥东县政府依据发展现代农业若干政策意见的规定,累计奖励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大户达955个,奖励资金12736.92万元。财政资金的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作用,增强了高素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三农”。4年来,全县通过现代农业若干政策的引导,共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三农的资金近3亿元,为高素质农民增加了就业岗位和收入,为全县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