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2020年小麦主要虫害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

2021-03-30 05:43何向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太和县防治技术

何向阳

摘 要:小麦是太和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0万hm2,但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该文介绍了太和县2020年小麦虫害发生情况,提出了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以供今后防治工作参考。

关键词:太和县;小麦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5-0115-03

2020年太和县小麦种植面积为10.1万hm2左右,当地小麦主要虫害有麦蜘蛛、麦蚜、吸浆虫等。受暖冬及春季持续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其中小麦蚜虫偏重发生,麦蜘蛛中等发生,小麦吸浆虫轻发生。这些虫害已经成为限制当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将虫害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情况

1.1 麦蜘蛛 麦蜘蛛又名红蜘蛛,喜湿、凉,怕惊吓。1年发生2~3代,以成蜡和卵在麦株、土缝或杂草上越冬,适宜温度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气温高于25℃麦蜘蛛会大量死亡或进入土里越夏。以成、若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麦叶变黄,麦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严重者全株干枯。太和县2020年麦蜘蛛中等发生,发生面积8.7万hm2,防治面积6万hm2。太和县2020年麦蜘蛛虽然越冬基数低,但春季虫量上升快,发生盛期短,高峰期虫量大,部分田块为害重。3月1日进入发生始盛期,3月16日为发生高峰期,3月21日为盛末期,发生盛期20d。

1.2 小麦蚜虫 麦蚜俗称油虫、腻虫孤雌生殖,1年发生10~20代,中温低湿是麦蚜发生的主要条件,从小麦苗期到乳熟期都可为害,刺吸小麦汁液,造成严重减产,另外还可传播小麦黄矮病病毒,在适宜条件下繁殖速度快,发生数量大,危害重。麦蚜的发生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冬季温度高,春季回暖早,有利于蚜虫的发生危害。太和县2020年小麦蚜虫大发生,发生面积9.8万hm2,防治面积9万hm2。小麦蚜虫发生特点是越冬基数低、春季虫量上升快、盛期持续时间较长。小麦3月底至4月初多处于拔节期,长势嫩绿,食料条件好,有利于蚜虫的增殖为害。据太和县植保站3月28日普查,小麦蚜虫平均有蚜株率31.63%,平均蚜量141.9头/100株。最高有蚜株率77.6%,最高蚜量432.8头/100株。平均有蚜株率和蚜量较近3年同期均值分别增加2.8倍、2.7倍。蚜虫发生历期短,增殖速度快,田间蚜量还将快速增,3月20日进入发生始盛期,3月28日为发生高峰期,蚜虫发生历期短,增殖速度快,4月24日为盛末期,发生盛期36d。

1.3 小麦吸浆虫 太和县2020年小麦吸浆虫虫口基数低、轻发生,发生面积1万hm2,防治面积1万hm2。小麦3月底至4月初多处于拔节期,田间土壤湿度大。4月上中旬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气温接近常年,環境条件有利于吸浆虫化蛹、羽化为害。太和县植保站于2020年3月27—28日对旧县、高庙、关集、三塔、郭庙、原墙等6个乡镇14块麦田进行了小麦吸浆虫淘土调查,共淘土42样方,获虫14头,其中活动虫体13头,占92.86%;圆茧1头,占7.14%。虫田率为28.57%,有虫样方数6个,占14.29%;2头/样方以上样方数4个,占9.52%。平均每样方有虫0.33头,最高的1个样方有虫4头。平均虫口密度较近历年均值(6.51头/样方)减少94.93%,较近3年均值(0.58头/样方)减少43.10%。

2 发生原因

2019年冬季(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日平均气温(5.97℃),较历年同期均值(4.9℃)高1.07℃;降水量(115.8mm),较历年同期均值(77.9mm)增加37.9mm;日照时数(370.4h),较历年同期均值(421.5h)减少51.1h。春季(2—4月)日平均气温10.9℃,较历年同期均值(9.7℃)高1.2℃;降水量(64.8mm)较历年同期均值(122.8mm)减少58mm;日照时数(523.7h)较历年同期均值(484.2h)增加39.5h。5月份日平均气温(22.9℃)较历年同期均值(21.3℃)高1.6℃,降水量(40.2mm)较历年同期均值(73.3mm)减少33.1mm,日照时数(227.6h)较历年同期均值(210.0h)增加17.6h。由于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田间湿度适宜,有利于小麦蚜虫、麦蜘蛛等病虫越冬;早春气温回升快、温度高,有利于小麦多种虫害的发生为害,小麦虫害开始零星发生且数量上升较快,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进入发生盛期;进入5月份后持续高温干旱,不利于小麦虫害发生,小麦蚜虫等的发生发展受到抑制而危害较轻。

3 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为有效防控小麦病虫的发生危害,应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全县应普遍开展以秋播期、返青拔节期、抽穗扬花期为重点的小麦病虫害总体防控。秋播期推广应用选种抗性品种,播种前种子进行处理,提高种子对病虫害抵抗能力;返青拔节期以追施拔节肥、防治小麦红蜘蛛和麦蚜为重点,加强春季田间管理;小麦抽穗扬花期以预防小麦赤霉病为重点,兼顾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防控,实行“一喷多防”等综合防控技术。

3.2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经济环保,对小麦的危害较小,同时还能杀灭害虫、保护环境。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草蛉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00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

3.3 化学防治 小麦田间生长期风雨气候传播造成的病虫害,一般用农药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实行达标防治,适时选择某一种或几种防效较好的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在化学用药防治时,科学选用调节免疫剂和增效助剂,如赤·吲乙·芸薹、芸薹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并适量喷施磷酸二氢钾,增强小麦抗逆性,提高小麦免疫力。

3.3.1 麦蜘蛛 小麦返青后,一旦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平均每尺单行虫量达200头以上),应及时施药防治。可用2.5%联苯聚酯乳油750~1200mL/hm2对水450kg/hm2喷雾,选择晴好无风的天气于下午4h后施药效果较好。

3.3.2 小麦蚜虫 当田间蚜量超过500头/100株,采取“灭虫源,控点片,发现1株治1圈,发现1点治1片”的方法进行防治。可用抗蚜·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药剂喷雾防治。

3.3.3 小麦吸浆虫 吸浆虫于成虫羽化盛期(手扒麦垄一眼见2~3头成虫)及时药治,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太和县防治技术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
魏源祖籍在泰和县还是太和县——兼析《辞海》《辞源》的二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