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梅
家庭农场主作为乡村振兴中一支新兴力量,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加强家庭农场主队伍建设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途径。目前,家庭农场主培育内容、方式等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何建立需求导向的家庭农场主培育机制,提升培育需求供给匹配程度,成为江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江苏家庭农场主培育供给分析
(一)培育供给主体
2012年江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3年开始推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由江苏各地农广校统筹实施,依托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农院校的教学资源,开展培育工作。为进一步扩大供给主体规模,引导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植保站、省畜牧总站等农业推广体系、江苏林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具有示范影响作用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培育项目。江苏省逐步形成了以农广校为基础、涉农院校为依托、农业推广部门为依靠、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示范社等为补充的家庭农场主培育体系。
(二)培育供给制度
江苏着力探索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建设,不断突破体制机制局限,完善培育制度供给。能够基本满足高素质农民发展需要的教育培训制度基本形成,以政府项目为支撑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长效投入机制已经建立,以涉农高等院校为依托的学历提升行动有序推进。一是不断完善认定管理制度,2018年出台《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指导意见》,从省级层面明确认定管理意见,各市县也加快推进认定管理工作进程,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的认定工作组织框架。二是积极创设扶持激励制度,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群体发展需求,积极提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涉及教育培训、金融信贷、社会保障、人才激励等方面,实现农民教育培训与扶持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三)培育供给方式
江苏家庭农场主的培育方式主要以课堂授课、实践实训、线上培育、跟踪服务等为主,遵循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规律,组织课堂授课,强化实践实训,组织学员到实训基地观摩交流、实操演练,在教学和实践中提升能力。依托国家农业云平台、“农技耘”App等信息化平台,开展农民在线培训,实现培训信息采集,逐步建立全过程监控机制,为农民教育培训搭载信息化快车。跟踪服务由涉农院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专家团队,面向家庭农场主实行结对挂钩、技术帮扶、入户指导,推动跟踪服务落在实处。
(四)培育供给内容
为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结合农场产业类型、经营需要,做好需求调研,模块化设置培训课程(专题)。南京农业大学等涉农高校学科门类齐全,针对现代农业一二三产全产业链设计培育专题,有效丰富家庭农场培育内容。农业推广体系将最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培育内容,确保技术推广效能,巩固技术推广成效。课程的设置有效结合农场产业类型和农场经营需要、紧跟产业发展需要和时代发展步伐,满足不同层次的家庭农场主的培育需求。
(五)培育供给投入
中央财政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江苏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重点面向青年农场主和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培训。2015—2020年,部级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共投入3亿元,用于培育以家庭农场主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9.5万人,青年农场主1690人(分两年实施)。2015—2019年的部级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中,以家庭农场主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人均补贴标准为3000元。2020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000元。青年农场主人均补贴标准为5000元。
(六)培育供给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培育质量,科学安排培育任务,项目下达前,以县一级为基本单位,积极开展需求摸底调查,通过政策吸引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实际,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培育对象意愿,建立培训对象库,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每年底,在各项目单位自评基础上,省里组织开展绩效互评,不断推进以评促培,以评促效,有效保障了培育效果。
二、江苏家庭农场主培育需求现状
按照江苏农业统计年鉴中的人均年收入,根据全省区域特点,参照江苏家庭农场名录,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选取昆山市、句容市、高邮市、东台市、涟水县、灌云县作为调研县。每个调研县按照粮食、园艺和畜牧等3个主导产业抽取调研家庭农场;每个产业抽取20个家庭农场,发放360份问卷,有效回收292份问卷,有效率81.1%。
(一)培育主体需求
江苏省不断健全“一主多元”培育体系,受访对象对培训主体的需求依次是当地农广校(27.0%)、涉农院校(25.7%)、农业推广部门(24.3%)、龙头企业(23.0%)。由此可见受访对象更愿意接受当地农广校组织的培训。
(二)培育制度需求
全省着力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制度体系,支持与保障家庭农场健康稳定发展。据调查,受访者对制度的需求依次为教育培训(34.6%),政策扶持(33.5%),认定管理(31.9%),总体来看,受访者对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需求较大。
(三)培育方式需求
培育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培育成效。据调查,农场主培育方式需求依次是多方式结合(33.9%),生产实践(21.2%)、现场观摩(16.8%),线上培训(16.1%),课堂教学(12.0%)。不难看出,农场主更倾向于接受多种方式结合的培训。
(四)培育内容需求
选择针对性高、适用性强、覆盖面广的培育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家庭农場主培训积极性。据调查,家庭农场主对最想学习的培育内容需求依次为农业经营管理(27.1%)、农业技能培训(25.0%)、农业政策法规(24.6%)、农产品市场营销(23.3%)。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家庭农场主对培育内容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中对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技能培训的需求较大。
(五)培育资金需求
调查问卷对受访对象每人每天的补助标准进行了需求调研,问卷设置每天每人200-300元、300-400元、400-500元、500-600元四个选项,每个选项的选择比例依次是8.90%、34.93%、36.99%、19.18%。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认为每人每天的补助标准设置在每天每人300-400、400-500元较为合适。
(六)培育调研需求
调查问卷对训前是否需要进行需求调研和训前是否接受过需求调研进行了调查。292名被调查对象中,有85.96%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训前进行需求调研,仅14.04%表示训前不需要进行需求调研。同时,接受过训前需求调研的学员比例为26.03%,未接受过训前需求调研的学员比例为73.97%。结果表明,学员对训前调研需求较高,但接受过训前调研的学员人数较少。
三、家庭农场主培育供需矛盾分析
(一)政府行政推动和农民期盼的矛盾
1.制度建设尚未破题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制度支持和机制保障缺乏跟进,家庭农场主等高素质农民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项目优惠、金融保险等方面缺少专有制度。从现行培育制度现状来看,各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有效性不够,不利于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制度落地,导致大环境下高素质农民制度建设推进迟缓。
2.培育经费保障不足
2020年部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中,以家庭农场主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人均补助4000元,规定培育时间为15天,平均补助标准为266.67元/人/天,主要用于支付食宿费和讲课费等。江苏地处东南沿海,食宿行等费用相对较高,培育资金比较吃紧。同时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大背景下,部分地区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资金有被统筹的现象,人均补助资金不足,导致无法完成项目任务。
(二)培训需求强烈和参与率低的矛盾
1.体系能力保障相对不足
各级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是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主力军,但部分地区农广校离农化、去农化现象明显。少数基层农广校人员配备不齐、基础设施陈旧、设备手段落后、实训条件不配套、信息化建设不到位,无法保障培育服务能力和水平。
2.需求调研机制执行不畅
农民培育需求较为强烈,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自主参与率并不高,培育需求端和供给端之间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究其原因,江苏省农民培训对象的遴选方式还是以基层农业部门向培育机构推荐培训对象为主,没有完全贯彻落实需求调研机制,随机性大,规范性弱,导致参训的农民自身素质、从事产业、产业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培训专业化程度较低。
(三)培育供给和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1.培育内容供求失衡
培育内容中传统种养技术培训较多,新产业新经济的培训相对不足,同时还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结构单一、缺乏特色教材、脱离农民生产实际等情况,较大程度上削弱了培育效果。
2.培育方式供求失衡
在培训方式的设置上,很多农民反映部分地区培育方式还较为单一,仍以课堂培训为主,往往是理论性授课多,实践性操作较少;在后续跟踪服务上,指导服务也跟不上,导致培训内容得不到充分运用,培训成果得不到充分体现。
四、江苏高素质家庭农场主培育路径
(一)逐步强化培育顶层设计
1.加快推动制度建设
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进一步强化农业部门与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家庭农场主培育制度制定,明确任务分工,形成培育合力,从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制度、政策扶持制度等多方面加强制度衔接配套,发挥制度集聚效益,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经营者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提供充足经费保障
要为农民培育提供充足的工作经费,要提高农民培育人均补助,调动农民参训积极性,既要让学员学得好,又要让学员吃得好、住的好。资金被统筹整合比较多的地方,要将培育工作经费列入每年年初的预算中,尽量减少资金被统筹的几率。
(二)着力推进工作提质增效
1.强化体系能力保障
各级农广校要继续发挥家庭农场主培育主阵地作用,强化职能建设,扩大农民教育培训影响力,成为家庭农场主培育中坚力量。不断推进基层县级农广校标准化或示范校建设,争取财政、教育部门支持,纳入农业农村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确保有场所、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提升基层农广校服务能力和水平。
2.精准分层分类培养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倒逼”培训效果提升。针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需求、行业特点、产业类型、学习规律、培育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育标准规范,逐步实现精准培育。积极开展以分层分类分级培育为考核指标的培养计划,要求培育机构按照学历水平、农场类型、经营内容、认定层级等因素划分,组建小班化、专题化、重点化培训班,提升培育精准性。
(三)不断优化培育资源配置
1.精准设置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应精准设置优质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积极推介各类精品教材、乡土特色教材、优秀教学课件,教材和课件应随时代变化相应转变,既要包含家庭农场主导产业的技术培训,又要兼顾农业前沿领域的超前培训,让农场主真正了解到农业发展前景,推动全面发展。
2.注重创新培育方式
培育方式上应根据农场主学习特点与农场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合理組织理论教学、生产实践、线上培育、跟踪指导等培育方式,推行围绕产业周期的分段式、交替式培训,避免产生学习疲劳。注重服务平台搭建,强化跟踪服务,完善跟踪制度、创新指导方式,将跟踪服务作为巩固培育效果和促进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