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静 , 王子旭 , 陈耀星 , 赵世云 , 王 铁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 北京 海淀 100193 ; 2.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 山东 烟台 26467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专业课程的育人特点,有针对性的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开展“三进”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4],努力做到对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培养相互统一。《动物显微组织学技术》是基础兽医学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实验技能型专业基础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形态学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的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把课程思政运用在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动物显微组织学技术》是为基础兽医学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实验型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到动物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实验技术等相关课程内容,涵盖了组织形态学领域内经典的组织学切片技术和近年来新发展的、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切片的制片过程及常用特殊染色方法,核酸、糖、脂类和酶的组织化学方法,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显微摄影及显微图像分析技术等,并对各种技术方法的实验原理、具体操作、注意事项及应用价值等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课程内容实用性强,可操作范围广。
在《动物显微组织学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和塑造生命的重任,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人格品质直接影响着每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深入挖掘《动物显微组织学技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
2.1 精神传承,启发科学思维 《高级组织学》是八十年代由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李宝仁教授和李永生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后期更名为《动物显微组织学技术》。在课程开课的第1讲中,教师会系统介绍课程的创始人,以及历届课程的授课教师,同时还会回顾本学科的发展史、研究进展、现状和趋势,其中有丰富的历史、人物和发展脉络。如荷兰人Leeuwenhoek发明了第1台显微镜;英国人Hooke用显微镜研究软木时观察到一种中空的小室,并称之为“Cell”,创立了“细胞”一词;德国人Schleiden和Schwann指出植物和动物都含有细胞,从而创立了细胞学说。这些内容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科发展的一般过程,从而吸取科学精神;或者可以感悟到组织学技术对于医学发展提供了客观、真实、可靠的形态学数据,体现了人们对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以及用系统的观点和层次结构去探究动物机体与环境、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
2.2 注重交叉,促进科技创新 组织学的创立是多学科的科学家经探索和实践,并在解剖学基础上从宏观向微观逐步发展起来的,且与组织切片和染色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其内容涉及物理学、化学、光学和电子学等学科。通过引经据典,讲述与解剖学和组织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意大利人Golgi和西班牙人Cajal先后建立了银染技术并用于神经系统的研究,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是自1901年开始颁发诺贝尔奖以来解剖学家首次获此殊荣。同时,理解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基本原理可获取组织细胞结构、性质和含量等信息,其内容蕴含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对掌握自然规律的渴求。在课程内容讲述中,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启发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理论,探究未知世界的奥秘,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2.3 尊重生命,心存感恩之心 在《动物显微组织学技术》课程中使用大鼠、小鼠、鸡、兔等实验动物作为观察和解剖对象,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动物的痛苦和死亡。然而,人类在探索生命科学的过程中,科学的每一个研究进展,往往也需要以这些实验动物的牺牲作为代价。为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动物3R理论(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和替代Replacement)和5F原则(免受饥饿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规范操作,并尽可能减轻实验动物的痛苦[5]。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全面渗透生命伦理教育,从思想和专业上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仁爱和敬重,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创造生命价值的意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4 规范操作,提高科研素养 《动物显微组织学技术》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为使学生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既定实验,教师提前录制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可在课前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做好课前预习,如石蜡包埋盒的制作等。同时,课堂上教师也会讲授不同动物麻醉处死的方法,实验废弃物、废液的处理方法,如何及时、准确、清楚、详实地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器具的准备、清洗和存放等内容。这些做法有助于学生爱护实验仪器,节约化学药品,保持实验秩序,使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科研习惯,遵守学术诚信道德,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学习质量。
2.5 探索创新,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6]。本课程以学生掌握实验技术并应用于科研实践为基础,使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显微组织学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为此,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由组合为3~4人的小团队,分工或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内容。该方法把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我想学”“我要学”“自主学”的模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团队的积极配合,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以团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并构建学生自己的思维导图。当课程结束后,让学生以演讲、视频介绍等形式对实验过程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在实验操作中的优点、不足和缺点,并通过相互提问促进交流,从而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和自我批评的目的。同时,通过教师的点评,让学生意识到哪些地方是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从而避免在今后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演讲和汇报,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表述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队间的交流。此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了学习内容,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强调学生个体与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赖,强化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7]。在这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重点、难点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各项任务,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6 言传身教,树立勤俭节约风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学风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的教学态度、责任心、亲和力、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敬业和责任感。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石蜡切片操作时,要亲自示范完整连续切片的制作过程,包括切片刀正反方向的辨别、切片刀的放置位置、样品夹持器的方向调节、切片机推进器的使用等,这些可使学生惊叹于教师实验技术的高超,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掌握实验技术的渴望。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帮助解决,并告知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小技巧。例如,当不能切出连续蜡带时,可用冰敷使蜡块遇冷收缩;展片时出现褶皱,可利用注射器针头尖端的斜面按压,使皱褶展开等。这些都可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在实验中的大用处,从而养成善于利用废弃物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做到知行合一、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和尊重的人。
合格的教师需要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精通专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能合理地组织安排和维持教学秩序,做好严格要求品行(德育)、提高实验技术(智育)与自由发展学术(创新)的平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同时,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相互融合;在介绍科学实验所验证的理论成就时,融入爱国主义、人文精神、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在安排实验工作和任务时,强调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的标准,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上这些对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动物显微组织学技术》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入挖掘和与课程知识模块的紧密集合,从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文化、历史、科技进展等角度,科学合理地拓展了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和维度,增加了《动物显微组织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人文性、历史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视频、动画、多媒体课件、图片、QQ群、微信、公众号、雨课堂等,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做到了德教育人;也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技术、提高实验技能、解决实验问题的同时,提高了科研素养,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