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辉建,黄享辉,周盾白,冯艺文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当前,中国城市内涝和面源污染问题仍较为严重。2014 年,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战略决策,各地在相关政策理念指导下开始了大量工程实践。雨水花园作为一种生态雨洪控制的“海绵城市”重要代表性设施,能够有效削减暴雨洪峰和径流污染,具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功能,还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已逐步在园林绿化实践中广泛使用。
众所周知,现代城市地表雨水径流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如悬浮物、营养盐、重金属、有机质、致病菌、辐射物等,这些污染物若不经过任何处理,会对周边水域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进而通过食物链等途径危害人类健康。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硬化比例过高,原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式也进一步加剧了径流污染风险。
为了消除城镇中因过度硬化带来的区域内涝、面源污染、水质恶化和资源紧缺等问题,经结合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长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经验,“海绵城市”的概念和技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2014 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中提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技术,是在充分结合现代城市建设实际,通过设计建造各类绿色生态设施,在实现正常排水目的下采用近自然方式构建基础设施,使城市开发建设前后的区域水文特点保持不变或优化,能够消除和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和降低地表径流污染负荷并优化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
雨水花园是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开展雨洪管理的绿色建筑设施,它能够对地表径流污的染物进行吸收、过滤、收集、储存和净化,近年来已成为园林绿化中最体现“海绵城市”特色的建筑样本,被广泛用在小区、道路、绿化带、停车场、湿地公园等场所。此外,雨水花园还有助于提升区域景观,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作用。
雨水花园是构建“海绵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单元之一,也是发挥“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效能的典型代表。雨水花园在能够实现雨水资源化应用的同时,还是一种景观化处理手段,可采用绿色植物与填充材料,用于园林绿化工程手段构建这类基础单元。
结合日常观察及研究,“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营养盐、重金属、病原体等污染物;②构建绿色单元和景观系统,并为动物(鸟类、昆虫、两栖类等)提供栖息场所,促进生态系统的完善;③雨水花园中的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调节空气的湿度与周边温度,优化小区域的环境质量;④雨水花园的建造成本较低,维护与管理简单易行且成本低;⑤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雨洪,储存部分雨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⑥能增加景观多样性,提升区域景观质量;⑦其他潜在的生态价值等。
雨水花园是指一种包含低洼区的园林绿化区域,一般具有短暂吸收蓄积和净化雨水的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雨水花园多由五部分构成,从上到下分别为吸水层、覆盖层、土壤层、填料层和排水层,一般还含有预处理设施及溢流设施等。每层均有不同的结构组成和生态功能,如下所示:①吸水层:临时储存径流雨水,承载各类细小杂物,对雨水初步净化;②覆盖层:减少水流对填料及土壤的侵蚀,多用土工膜、树皮等;③土壤层:常用沙土、种植土或有机质等,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④填料层:采用渗透性强的人工或天然物料,一般是砂质土壤、粉煤灰、炉渣和砾石等,对雨水径流和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过滤能力;⑤排水层:一般由小粒径的碎石或者填料组成,底部须设排水管,用以及时排出多余的雨水。
依据雨水花园储水的用途,分为排水式、下渗式和回用式,从生态功能上看,分为净化水质、控制径流、储水回用等类型的。
笔者结合日常工作及专业研究,基于雨水花园是一种生态雨洪管理基础设施,具有成本低、效能高、建造易、维护简单等特点,建议工程人员建设时参考以下设计原则:①充分考虑当地降水情况,遵循室外环境特点,合理设定主要功能;②结合地形地势特点,对于雨水花园的位置、范围等进行合理布局;③因地制宜,合理选取各种滤料、植物及土壤等基质材料开展建设;④提前做好排水规划,配置溢流井、排水管等必要附属设施;⑤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应该注意雨水花园的生态景观性。
雨水花园的施工建设应采用因地制宜等原则来施工,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内涝、净化水质、储存雨水、涵养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并能够在满足园林绿化需求同时具备景观性。从工程实践角度考虑,雨水花园的施工主要分勘察设计、前期检测、物料选用、现场施工和场地绿化等几个主要步骤,下面举例进行详细说明:
(1)勘察设计:雨水花园的前期勘察工作,一般应与建设场地的现场勘探同步,同时还要与项目工程总的设计规划相吻合。现场勘测在结合规划设计的前提下,重点对地形地势、土壤类型、场地区位、气候特征、排水要求、场地开挖等几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以便统筹安排后期的相关设计工作,应确保科学性、可行性、无害性等基本要求。
(2)渗透性检测:雨水花园开建前,检测人员应在已选择的空地开展土壤本底调查,原始土壤以砂土或砂质壤土为最佳,粘土次之,且应尽量避开淤泥底质。场地土壤的渗透性检测可先在地上挖一个直径1~3m 的约20cm 深的小坑,然后再往坑里注满水。待24h 后,排除降雨等特殊因素影响,坑内水还没有渗透完全,则要谨慎选择此处建设雨水花园。如果场地土壤的渗透性较差,但仍必须在此处建设雨水花园,则需要对场地土层进行局部处理,可开挖运走部分原土,再将种植土、砂壤土、腐殖土等按照约1:1:1 的比例配置后回填。
(3)物料选用:雨水花园建设前的物料选用应把握实用性、可得性及经济性的统一,同时还要结合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选取材料。除了必要的人工外,绿化吸水层、覆盖层、土壤层、填料层和排水层的物料要在检测实验完成后,及时调整和优化原设计的物料组成及用量。一般吸水层(10~15cm)多为绿化草皮或人工草皮等海绵型构筑物;覆盖层(2~5cm)用透水性土工膜或天然树皮、木屑等较好,土壤层(30~40cm)以透水性及营养性适宜的种植土为佳,也可与原土混合后回填;填料层(40~60cm)采用渗透性强的人工或天然物料,一般是砂质土壤、粉煤灰、炉渣和砾石等;排水层(10~30cm)由小粒径的碎石或者填料组成,底部多连接排水管。溢流井和排水管等附属材料,应选择适合本地排水要求对应规格的材质。
(1)测量放线及准备工作:先打桩完成雨水花园两侧边线及轮廓的洒灰放线。
(2)基底开挖及平整工作:开挖采用机械为主,人工配合的方式,同时应避免发生超挖、塌方等不良现象,必要时局部进行回填。
(3)逐层回填及现场保护:基地开挖完成并平整后,对已采购的物料按照排水层、填料层、土壤层的顺序逐层回填并适当平整压实。
(4)覆盖层的铺设及稳定化:一般采用透水性较好的防渗土工布,天然树皮或木屑,也可采用该膨润土防渗毯等优质材料。铺设过程中应注意平整性和完整性,同时不能发生破损变形等不良现象。
(5)场地绿化:绿化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品种,一般多选用喜湿,四季常绿的物种为佳。为了保证四季景观效果,物种不应过于单一,最好是草本、灌木及树木交错布置,以增加雨水花园整体的景观性。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亲水性良好、色泽自然、生态环保的人工草皮等,便于后期维护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