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创新和文化的高铁新城规划
——以张家港高铁新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2021-03-30 13:29郭超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5期
关键词:张家港新城长三角

郭超

(邦城(上海)城市规划顾问有限公司)

1 引言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到2025年,我国高铁网络规模将达到3.8万km左右[1],而到2020年末,高铁营业里程已经达到3.79万km,提前5年实现目标。随着高铁线网不断完善,群众出行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大提升我国的中长距离的运输能力和城市间的往来与沟通,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经济运行规律。

高铁作为连接城市之间的重要纽带,是为城市发展运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相对于传统的中低速交通方式,高铁的开通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使资源、信息与技术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使地方经济得以快速发展[2]。

同时,也应当理性看到,高铁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高铁“同城效应”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虹吸效应”对中小城市特别是大都市辐射圈内的中小城市来说是不得不面临的棘手问题。在如何阻挡本地资源流失的基础上,有效吸引外部资源,成为大部分中小城市在拥有高铁之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的共识主要从“培育特色产业实现错位竞争,城市绿色人居环境打造,以教育、医疗为核心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这些思考也在张家港高铁新城的总体规划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2 背景认知

张家港高铁新城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张家港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北临长江,距上海98km,距南京200km,由于长江阻隔以及偏离沪宁交通大动脉和经济走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长三角的边缘区域。虽然早年凭借港口和钢铁等传统产业创造了多年的发展奇迹,但近年来在长三角区域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出现颓势。随着沪通铁路、通苏嘉甬城际、南沿江高铁规划的相继落实,张家港从无到有,一次性迎来了三条高铁的建设契机,汇聚三条高铁的张家港站将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一级枢纽站。高铁是一个契机,加速了沿线人口、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通和交换,使交通一体化、居住和工作分离、公共产品的跨越共享成为可能。凭此,张家港可以快速融入长三角高铁网络,分享这张网络上的人口、资金、信息等要素红利。除此以外,城市的区位条件将发生历史性的改变,从长三角的边缘区域一跃成为核心节点城市;在城市发展路径上也将从内生发展积极转变为融入长三角,对接上海,辐射江北的长三角枢纽城市。

高铁新城在规划之初就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而存在,因为其自身是一个较大的经济增长点,能够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并逐步支撑起规模较大的服务产业[2]。张家港高铁新城包含塘桥、鹿苑、妙桥三大社区,总面积达44km2,是张家港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一主一副一园”中对应的塘桥副中心所在地。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高铁新城必须按照“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创新发展的策源地、转型升级的主引擎”的总体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道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从现状发展条件分析,该区域是长三角著名的纺织名镇、围棋之乡、东渡圣地,拥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底蕴,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但该地区目前的现状是:早期自发式的粗放型产业发展和低水平蔓延式的乡镇建设,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乏力,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功能碎片化,配套的低水准,以及未来动拆迁的困难,使区域发展陷入瓶颈,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压力非常突出,与人们想象中的“副中心”相去甚远。

相对于一张白纸,复杂的发展现状为城市总体设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项目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向高铁借力,重新定位该地区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土地使用,功能布局和公共配套,实现对资本、产业及人才的有效吸引,有效激活该地区的城市更新,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总体城市设计深入研究了长三角的产业发展机会,统筹整合了高铁新城周边的资源条件,在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对基地功能布局进行了优化,同时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理念,能够充分激发张家港的创业精神,聚焦“生态,创新,文化”三大主题,在规划中以“释放生态潜力,激发创新活力,彰显文化魅力”为目标,全面建设高铁新城。

1)开放引领新门户

明确提出以上海为龙头,全面对接上海,引领苏南沿江,辐射带动苏北,打造长三角区域性文化会展、科技金融、旅游服务中心。

2)科创智慧领航区

把握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热点,积极发展科技研发、教育培训、中试转化、创业孵化、推动传统纺织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长三角创新发展领航区。

3)港城文化彰显地

发掘区域文化底蕴,提炼独特文化资源,依托数字文化和IP经济的发展热潮,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建设数字IP和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文创社区,打造长三角独具特色的文化新区。

4)生态健康乐活城

以绿色生活为理念,积极建设商务度假、运动休闲、康体养生、乐活时尚配套设施,塑造全新生活方式,打造长三角汇聚多元创新人才的理想生活,安居乐业目的地。

4 求真务实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

产业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只有通过产业的发展,才能带来就业,聚集人口,完善配套,从而实现产城融合。高铁为张家港带来了发展的外部因素,但仅仅依赖高铁是显然不够的,必须通过高铁的引领,结合自身的城市产业基础,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路径,才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很多失败的高铁新城从反面证明:过分依赖土地经济,过度追求城市的服务功能,忽视了产业支撑,导致高铁新城在发展的时候缺乏可持续性[3],最终导致产业空心化,人口无法有效集聚,城市最终难以实现良性的自我循环。

高铁新城以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为引领,传统产业提质改造、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

1)坚持原有特色产业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发展的产业体系

通过对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当地现有的产业基础进行深入研究,除纺织产业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铁新城确立以数字经济为战略引领,推动以纺织为代表的原有特色产业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1+4+4产业体系。“1”是指积极培育的战略产业——数字经济。第一个“4”是指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电子、高端纺织。第二个“4”是指配套产业,包括研创商务、会展经济、总部办公、文旅文创。为保证1+4+4产业体系的落地,城市设计在可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前提下,优先保证产业用地占比不低于城市建设用地的25%,并结合产业类别布局各类主题鲜明的高端智造产业园,为后期产业招商奠定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和高铁网络优势,瞄准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升级和大都市现代服务业外溢需求,大力培育创新型生产服务业

对接上海,利用高铁便利的人口流动条件和更低成本的创新环境,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体系。以应用创新,教育培训为核心,建设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在布局上,整个高铁新城规划了枢纽创新、行政文化、都市体育、国际会展四大城市创新综合体,打造四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擎,促进高铁新城的现代服务业实现质的飞跃。

3)结合东渡文化资源打造全新文化创新IP

充分利用鉴真东渡苑的文化资源联动鹿苑老镇风貌整治,推动东渡文化的IP孵化,打造东渡圣地旅游景区、鹿港小镇文创社区等重点项目,实现文创及旅游联动发展。

4)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为新城提供完善基础配套

规划构建多层级中心体系,建设15min社区生活圈,完善高品质商业商务服务;提供高品质、全覆盖的医养健康服务;提供高水准体育休闲设施,打造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运动健康之城;构建高质量、公平性、多样化教育服务体系,打造全龄高标准一站式教育高地。这些高水准的各项配套涵盖了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等,为工作和居住在高铁新城的人们提供全方位的城市服务,实现高铁新城的宜居宜业。

5 独树一帜的生态魅力

城市基础设施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吸引高端要素,培育高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短板[4]。在确定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城市设计着力于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的挖掘,实现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城市形象塑造,让张家港高铁新城在长三角高铁网络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独特魅力。而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也已陆续成为探索新型城镇化,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理念[5]。

高铁新城所在的塘桥、鹿苑具有非常深厚的特色文化底蕴,比如塘桥的桥文化,鹿苑的东渡文化等等,而这些文化基因都是建立在江南水乡传统肌理的生态基础之上。城市设计深入挖掘塘桥特色文化底蕴,以水为魂,以桥为媒,提出“唐风水韵,高铁“桥”城”的总体愿景,建设长三角最兼具生态人文底蕴和时尚江南气息的高铁新城,成为令人向往的工作生活目的地。这里所说的唐风暗指唐代高僧鉴真,隐喻东渡文化,并与“塘桥”谐音;水韵意在凸显新“江南水乡”优雅婉约的城市意境,也隐喻以水为魂的长江文化;高铁除表达高铁新城的直接含义外,也代表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层次人才、高价值产业;桥城凸显塘桥以古桥为代表的“小桥流水”的特色,打造东方魅力桥城,并隐喻高铁新城以桥为媒,架起联通上海、长三角,吸引人才和资源的桥梁,是张家港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

围绕“唐风水韵、高铁‘桥’城”的总体愿景,城市设计提出了四大空间创新亮点。

1)蓝绿交织、水城互融

彰显江南水乡底蕴,提取基底生态资源,建立主支结合的水网体系,构建韧性生态城市框架。高铁新城充分利用规划范围内的水系条件,结合雨洪安全和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疏通断头河道,增补水系廊道,形成主支结合的水网,增强水系的循环流通性;在现状水域基础上大幅提升水面率,增强水系的调蓄能力;整体形成东西渗透,南北贯通,水绿相融,服务均好的蓝绿生态系统。

2)继往通今、文化铸魂

深入研究这地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特征,嵌入规划中的新城生态廊道和滨水空间,依托新城中部东西向带型中央公园和南北向主干河道——三丈浦沿岸打造十字形的生态文化长廊,沿线布局“百桥千园万花塘”,成为沉淀历史文化瑰宝,促进历史与现代对话的窗口,展现新城独特文化盛景的优美画卷。

3)水乡里坊、乐活天地

挖掘唐风文化底蕴,创造性的将唐代最具特色的城市肌理——里坊和江南水乡相结合,通过蓝绿网络划分“水乡里坊”,根据不同的社区功能打造新城一系列特色里坊,增强社区围合感、识别性和凝聚力,打造独具一格的“唐风水韵”城市意象。

4)水陆并行,河街相邻

新城内部道路系统规划充分结合水网格局和里坊空间,构建“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典雅风貌,彰显江南水乡城市特色。水陆相交所形成的一座座桥梁将通过多姿多彩的造型设计,一桥一特色,一桥一故事,将高铁新城打造成一座精彩纷呈的露天桥梁博物馆。同时,为应对未来绿色交通出行需求,结合新城空间特色,规划结合城市路由和重要功能节点预留了中小运量轨道交通线网:以高铁站为起点,串联新城主要的商业、商务、行政、文化、体育、旅游等人流集散热点,将线路选线、站点设计和沿线地块开发紧密结合,实现公共资源效益最大化,并将成为彰显新城特色,体验新城魅力的最佳游赏路径。

6 结语

本项目为国际竞赛的中标方案,其深化完善的规划成果也获得了2020年度苏州市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和江苏省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项目新颖的规划理念和务实的规划策略得到了规划业界和学术界的肯定。随着张家港高铁站的开通运营,张家港高铁新城进入实施阶段,规划构想正在经受市场检验。目前,张家港高铁新城正按照既定思路,以张家港高新区为政府平台,持续引导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文化旅游目的地,努力把高铁的通道优势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从目前的社会反响来看,市场高度认可高铁新城的未来发展,各类产业和配套项目的招商前景非常乐观,张家港城际空间站、行政文化金融区、东渡文化旅游小镇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正有序推进。

各种迹象表明,兼具前瞻性、落地性和独特性的科学规划必将促进高铁新城的飞速发展,逐步建成“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6]的现代化新兴城区,成为带领张家港再次腾飞的强力引擎。

撰写本文的目的是对该项目从前期规划到后期实施进行全过程回顾总结。同时,随着八横八纵国家高铁网络的深入推进,高铁新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大部分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重点区域。如何吸取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也是地方政府和规划从业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的观点和结论也希望能为该类型项目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猜你喜欢
张家港新城长三角
张家港高校侨务工作联盟:发挥地方发展智库作用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张家港开展千名侨界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动
长江新城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